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詮釋風險指標 人工智慧作用極其有限

詮釋風險指標 人工智慧作用極其有限

□同濟大學副教授 王倩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日前舉行的記者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促進科技與金融的有效結合,為創業者成長提供全流程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另外,他介紹,馬上就要發布人工智慧項目指南和細則,來突破基礎前沿理論關鍵部分的技術。

人工智慧可減少尋找優質客戶工作量

現代金融科技(Fintech)涵蓋許多領域和層面,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及雲計算等技術,為人們在金融領域提供更多更新的可能性,尤其在銀行信貸、投資理財和交易領域等。那麼,在當前人們對P2P網貸、智能投顧等熱烈擁抱的背景下,金融科技還有什麼新的發展模式呢?

以傳統概念下的商業銀行領域為例,銀行原有的主要業務模式為信貸管理。銀行從儲戶處獲得資金,通過合理架構,為需要資金的客戶提供貸款或進行投資。這是最簡單的傳統銀行業務。在這個流程中,金融科技可發揮重要作用。

在商業銀行信貸流程的前半部,即獲得儲戶與資金的過程中,銀行需要獲得好的資金,好的資金來自好的儲戶。這類儲戶具備穩定的現金流、優良的信用記錄等特徵。在確定優質儲戶標準的環節,大數據可發揮優勢。通過現有的大資料庫,以儲戶特徵及其資金特徵等為標識,銀行可有目的地獲取同自身期望相匹配的儲戶信息。通過這種途徑獲取的信息不僅規模大,篩選出的質量也高。

當獲得這些數據時,銀行就可啟動爭取儲戶環節。客戶經理可以開始有目的和戰略性地採取措施爭取這些儲戶。在這個環節中,不但大數據可發揮作用,人工智慧的力量也可參與其中。這不但可減少人為尋找優質客戶的工作量,還能有的放矢地提高效率。

分層投資收益方案助力風險與投資收益分析

對於商業銀行信貸流程的後半部,筆者也有些想法。例如,當前在金融市場上出現了藉助金融科技的網路眾籌平台,有房地產投資、私募、項目投資等。網路眾籌提供的平台,幫助需求資金方與提供資金方越過溝通信息的障礙,使雙方獲得更多交易對家及相關信息。

這個模式可擴展到銀行等金融機構類似的業務上,只要信息能相互匹配與映射、有交易特徵,可不拘泥於以上幾種投資資產模式。這種溝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一種變革,即:早先由金融機構壟斷的一些金融行為與業務,現在可通過網路平台更便捷地實現。這在一定範圍內對銀行等金融機構是個挑戰與威脅,促使金融機構為適應科技進步做出一定程度的轉型。

在此類模式中,金融機構應發揮在金融領域的理解力,重點培植那些專有的、不可被複制的知識技術。例如,對信貸產品的信用評估,這就是機器所不能完全替代的任務,相應人員再培訓與再教育也應運而生。

但是,此類模式也有如下問題。首先,例如,網路眾籌平台提供的房地產投資與項目投資等資料要保證其可靠性,這個工作由誰來完成?如果是銀行,那麼銀行就要合理合法地收取從中產生的勞動的回報。

其次,傳統銀行為投資行為提供諮詢,例如風險與投資收益等分析。在網路眾籌平台上,風險與投資收益分析的任務由誰來完成?是銀行、投資人還是專業第三方機構?筆者認為,在這裡可以做分層投資收益方案,依據每個投資者業務能力與投資偏好不同,相應提供不同的收益層次,將這些投資分析工作應獲得的回報架構於整個模型中。傳統上,這項投資顧問的角色由銀行專業人員承擔。現在,這個角色被分層了:如果投資者具備足夠的投資分析能力,為他們設定的投資收益就可以高些;如果投資者需專業第三方機構幫助評判,那麼就應為投資者提供相對低些的投資收益(一部分收益轉讓給專業第三方機構);如果投資者仍相信銀行,那麼該案例就類似於傳統的由銀行組建的投資類別。這個方案適用於所有投資產品,可涵蓋各種投資交易平台。

人工智慧尚無法勝任複雜風險結果理解與闡述

金融體系離不開風險管理與監管,筆者認為,由於當前的風險管理方法是依賴於各種技術指標進行判斷的,這些指標的計算是能通過機器來完成的,因而風險指標結果產生過程,是部分可通過人工智慧解決的。對風險指標結果,簡單任務可通過人工智慧詮釋;對複雜風險結果的理解與闡述,必須由人腦來完成:因為這需涉及多個維度與層面,需人腦綜合判斷。目前為止,人工智慧尚無法勝任這個任務。

還是以商業銀行借貸流程為例,銀行發放貸款時需對借款人進行信用評估。信用評估工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由人工智慧完成,例如那些標準化信用指標等。由於在信貸領域、尤其是私人信貸領域,人們評估借款人信用評級時依賴的指標在很大部分是那些人為的、非物質化的評判標準,而且不同評估產品供應商提供不同的評級打分級別,所以信用指標計算、尤其是對產生結果的闡述,很難完全由機器完成。目前,機器的理解力尚無法替代有經驗、有理解力的專業人員的評判。因為對這些人為因素的綜合理解,決定了借款人信用評級。人腦經驗維度,是機器目前為止達不到的。對新產生的風險特徵,機器沒有創新能力去理解,只有人腦通過思考才能完成這個任務,機器的記憶與邏輯沒有創新能力。

人工智慧評判信用風險能力的不足主要體現在私人信用評級上。對於那些非標準化的領域,比如說採用非標準化指標評判企業信用評級等,人工智慧的不足仍在。對那些已被標準化的交易,例如債券信用風險,由於市場數據充分,外加研發模型立足於量化,對這些信用風險指標計算,是可以信任人工智慧的。但是,對其結果的詮釋與闡述,還不能完全依賴機器。

對交易環節市場風險,如同標準化產品的處理方式一樣:由於大部分產品在市場上被交易,擁有完善充分的數據做支持,量化後的模型也有說服力,所以在這些領域,筆者認為風險計算是可通過機器完成的,因為人們可明確定義指標、特徵,並且市場也存在相應數據映射到這些特徵與指標上,所以這些工作可以被標準化。

在風險指標詮釋方面,對那些變化相對較少或較小的產品,人們可部分採用人工智慧。當市場發生大的波動時,人工智慧面臨很大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人工智慧從以往經驗數據中獲得不到相關經驗,雖然人工智慧有邏輯思維,但是不具備創新型邏輯思維。對新發生的大事件,人工智慧無法映射到其程序上,所以人工智慧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證網 的精彩文章:

郝景芳:人工智慧有泡沫 但會比區塊鏈應用更快更廣泛
申萬宏源:外儲走勢仍較穩定

TAG:中證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