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瀏覽型社群依賴優質內容和核心用戶的貢獻

瀏覽型社群依賴優質內容和核心用戶的貢獻

據粗略估計,現在微信上每天會建立200萬~300萬個群(含3人及以上對話群),其中40%以上的群在7天內直接死掉,只有30%左右的群能夠艱難地活過一個月。(徐志斌)

過去,我被許多讀者邀約進入500人的微信大群,進行實時分享和答疑,也經常在群中進行即時統計:正在參與分享和互動的群成員有多少?大部分時候,活躍人數不超過群成員總數的10%。騰訊內部也曾對數以億計的QQ群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活躍比例也只有10%左右。(徐志斌)

今天我們將社群的範疇做了極大的外延。不僅僅是社區、大型垂直社群、遊戲公會、俱樂部等,還包括興趣和愛好的集合、關係的集合等,因此,微信群、QQ群、圈子等產品也被納入社群的觀察範疇。(徐志斌)

事件驅動是指人們為了完成某件事情而共同協作,我們手機上大量沉默的參加會議、發起活動時組建的群,出去旅遊的討論群,與客戶圍繞某次合作組建的工作群,以及劉丞懿加入的彩跑群,顯然屬於此列。關係驅動是指人們因為各種社交關係而聚集在一起,如親朋好友群、同行交流群、同事們組建的工作群等,程剛組建的群則屬於此列。強調關係的社群走得更遠。微信群組建的目的不同,群的壽命也會不一樣。(徐志斌)

和事件驅動、關係驅動一樣,問答求助背後的利益驅動和分享背後的榮譽驅動,也是社群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優秀社群多能形成統一且有影響力的文化,成員有共同認可的長期目標和價值觀,並能傳播擴散至社群以外,影響更多的人。(徐志斌)

耿新躍將這些訴求稱為「工具性」,「社群產品未必是工具形態,但一定要有一個工具用法」。比如跑步論壇,剛加入的新人發出有關裝備的諮詢帖,會得到一個快速和專業的回應,就像客服工具一樣。這會幫助新人完成從陌生人到用戶的轉化,也會讓更多潛在用戶收到一個信號,即他會在那裡得到幫助。即使將你我所有親友的所見所聞加起來,數量仍然有限。而且,口味最類似的人卻往往是陌路。如果不用一一結交,就能知道成千上萬人的口味,能從中間迅速找到志趣相投的人,口口相傳的魔力一定能放大百倍,對其中每個人多少都會有幫助。(徐志斌)

吳魯加在回顧這些調整時認為,前兩次定位完全錯誤,當時迭代修改的大部分功能都被拋棄了。直到第四次調整時,運營團隊增加了付費功能,KOL可以在這裡管理自己的粉絲並獲得收入。也就是說,從第四次調整開始,每一個開通知識星球的KOL都成為一個連接者。2017年5月初,知識星球的圈子累計超過95000個,其中付費圈子超過6000個,涉及科技、房地產、金融、法律、攝影、育兒、教育、設計、音樂、醫療等各行各業,有些KOL最高可以吸引超過5000名付費用戶,這些KOL吸引著越來越多用戶加入,並繼而留存、付費,一周內至少登錄三次。(徐志斌)

「工具性」是用戶加入社群和產生轉化的基礎,人們為什麼要加入並留存在一個社群中?這是社群賴以建立的關鍵,也是構成社群模型的起點。只有在回答完「工具性」的問題之後,「病毒性」和「長連接」才會開始發揮作用。「病毒性」正是業界最為期待的病毒式擴散、海量爆發。「長連接」則是指用戶的長期黏著、留存,乃至變現。業界所期望的一切美好,都包含在三個基點中。(徐志斌)

今天,社群用戶來源變成了社交網路,用戶將信息分享出去後吸引了自己的好友前來瀏覽。「外部性」依賴用戶分享實現。熟人型的社群成員多由好友構成,成員之間相互認識,互動緊密,微信群是典型的熟人型社群;陌生人型的社群成員之間互不相識,只是因為某種興趣、愛好或需求而聚集在一起,傳統BBS多屬於陌生人型社群。(徐志斌)

PC時代強調建立外部流量池,但這一做法正在被取代。流量時代依賴「精英編輯推薦制」(也就是平台推薦)、流量購買和獲取等方式,尤其是電子商務等行業,非常依賴這種市場策略。不過,隨著用戶迅速聚集到社交網路中,並從大廣場進入小群,「流量池」玩法的主導地位開始讓位給「用戶池」。企業不再依賴廣告投放、平台推薦的方式來獲得用戶;相反,資金的對象瞄準了用戶本身,如「滴滴紅包」「大V店」等增長模式都是如此。這就是「用戶池」。「用戶池」的打法正在變成市場主流,小群效應讓每個用戶的背後都有一個或多個「用戶池」。每個連接者都將一個更大的用戶池帶到企業面前。每個用戶也都有可能變成「連接者」。(徐志斌)

社區/社群用戶最基礎的動作是閱讀(看)和發表(寫),以及互動(點贊、社交),這幾乎佔了整個社區/社群功能的90%以上。其他的才是一些需要定製的個性化功能。(徐志斌)

社群根據用戶核心動作的不同分為瀏覽型和互動型。瀏覽型社群依賴大量優質內容,只需要極少部分核心用戶貢獻內容,絕大部分用戶瀏覽消費即可,在瀏覽型社區中,用戶評論和互動行為都非常稀少。互動型社群通常為社交型,高度依賴成員之間的互動、討論、交流等,對內容的依賴非常少。瀏覽型和互動型社群典型的區別是,互動型社群中幾乎都是在瀏覽型社群中無法存活的劣質和無意義的內容。(徐志斌)

—摘自徐志斌《小群效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UCN數字世界 的精彩文章:

人類150人以上陌生人協作的秘密

TAG:UCN數字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