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食管癌的早診斷、早治療,不妨試試這面「鏡子」

食管癌的早診斷、早治療,不妨試試這面「鏡子」

食管癌是我國極為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其最大的難點之一是難以早期發現,由於早期癥狀隱匿,缺乏有效的早期篩查手段,患者往往在前來就診時已發展到晚期,也因為無法進行外科根除手術,患者預後情況不甚理想。臨床上的治療手段十分有限,治療效果也不甚理想。

然而,內鏡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這種情況。通過常規的內鏡檢查,醫生能夠在病變很早期的階段、甚至癌前病變的階段發現病灶,這部分患者通過後續合適治療手段的干預,可極大地提高生存率。

傳統食管癌的根治方式通常為食管切除術,但創傷大,風險高,併發症的發生率比較高,且術後易出現反酸等癥狀而影響生活質量,令人望而生畏。而對於部分適合人群來說,內鏡下治療在達到同樣的根治和生存效果的同時,有著創傷小、併發症率低、恢復快、術後生活質量高的特點。

內鏡下切除術主要應用於食管的高度異常增生及早期食管癌。內鏡下切除的組織可以用於病理學檢查,以評價腫瘤的風險分級和分期,這是優於消融的地方。另外,內鏡下切除可提供準確的臨床分期,為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依據。但內鏡下切除不適用於 T1 損傷。

內鏡下手術切除有兩種方式,一種為套扎,類似於結紮食管靜脈曲張的套扎圈,將結節性組織吸進一個圓筒,用套扎圈進行套扎使其在基底部形成一個假息肉,隨後將假息肉切除送病理檢查。另一種方式是通過將損傷吸進去內鏡底部的塑料蓋後,用電熱療法進行切除。對於第二種方式,即使是局部注射生理鹽水和腎上腺素都會增加損傷,同時增加粘膜下層分離的風險。

內鏡技術發展至今,已經不僅僅是一面能「看到」食管表面的鏡子了,新的技術層出不清,如放大內鏡、共聚焦內鏡、窄帶成像技術、超聲內鏡等已經普及臨床。內鏡下的病灶,可以放大百倍至千倍使得醫生對於良惡性的辨別更加準確,同時更精準地划出病變與正常組織的邊界,減少「誤切」和對正常組織的損傷。在超聲內鏡下,還可以「透過表象看本質」,直接顯示出腫瘤侵犯的深淺程度,,「無創」下便可進行腫瘤的分期。當然,最終離不開病理診斷這一「金標準」,活檢病灶的取樣同樣也可在內鏡下進行。

對於40歲以上,嗜煙酒喜燙食的人群,如果發現進食時有梗阻感、食管內有異物感,哪怕癥狀輕微,都要及時到相關醫院進行排查。

宏雅榮邦提醒:食管癌高危人群還可以進行食管癌易感基因檢測,這可以幫助受檢者預知自己患食管癌的風險,從而通過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以預防食管癌的發生或達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宏雅榮邦食管癌易感基因檢測,依託多年的成功案例積累,提供精準化的治療,為您和家人的健康保駕護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宏雅榮邦 的精彩文章:

TAG:宏雅榮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