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代18歲就當科長的牛人,做了皇帝老師,為什麼又被皇帝棄而不用

唐代18歲就當科長的牛人,做了皇帝老師,為什麼又被皇帝棄而不用

唐代18歲就當科長的牛人,做了皇帝老師,為什麼又被皇帝棄而不用


(1)才本王佐,學為帝師

話說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發生了涇原兵變,唐德宗倉皇出逃奉天,即使是處於此種亡國邊緣,剛愎自用的唐德宗(被回紇人戲弄得有點神志不清了)還是一貫保持對大將的猜忌,寧願借當時對唐朝最不友好的吐蕃兵平叛也不信任李晟、渾瑊(郭子儀的手下大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啊,那時李泌又被排擠出京不在他身邊,所以他任用了當時也是聲名鵲起的陸贄做他的參謀,須臾不能離身的樣子

很富政治理想的陸贄也慷慨激昂地為皇帝出了很多招數,可惜剛愎自用的唐德宗並不重視也不照辦,他反正就是不信任動不動就反對中央政府的藩鎮軍閥們,寧願割地也要借來吐蕃兵來平叛,這個就遭到了陸贄的反對,告誡他不要猜忌功臣,策劃在九重宮中,用計於千里之外,「況乎千里之外,九重之深,陳述之難明,聽覽之不一」,主張給將帥放權,後來唐德宗鑒於嚴峻形勢做了妥協,答應給將帥放權,卻有一個附加條件,那就是要陸贄為這些將帥作規劃,基本上也就是給他們一個孫悟空式的「緊箍咒」,陸贄卻拒絕了。他對皇帝說,君主不自用,臣下才能用之,也就是俗話所說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然的話就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可能是當時政治和軍事形勢特別嚴峻吧,容不得昏庸的唐德宗再胡攪蠻纏,不然大唐江山斷送於他的手上,下去怎樣向李世民交待啊?於是便不再要陸贄對大將們做什麼限制和規劃,就讓他們「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大膽按照他們的用兵策略來指揮軍隊,李晟、渾瑊等猛將果然不負眾望,乾淨利落地打敗了朱泚、李懷光等叛軍,這兩個賊首一個被殺一個自殺,如果不是陸贄的據理力爭,估計大唐會提早結束了。

查實陸贄也是一個和李泌一樣才華橫溢的唐朝牛人,既是才高八斗的大手筆,又名滿朝野深得皇帝器重。只不過是性格不同而已,一個淡泊沖和,一個慷慨激昂眼裡容不得沙子總喜歡直陳利害,正所謂剛易折,陸贄就不會如剛柔相濟的李泌成為「政治不倒翁」了,至少李泌不會直楞楞地給皇帝硬提意見,基本上能讓皇帝有迴旋餘地保住面子,所謂的「態度和順,說理透切」是也,讓皇帝甘心情願地接受自己的意見而不感到受辱感到自己比大臣低能,也更不會給皇帝寫罪己詔讓皇帝面子掛不住,而更像是請示或商議。

唐代18歲就當科長的牛人,做了皇帝老師,為什麼又被皇帝棄而不用

總之,至少在EQ方面李泌是比陸贄略勝一籌。

當然,性格幾乎是從娘胎帶出的,比較難改變,而且有時候也不能簡單評價哪種性格更加優勝, 再好的性格也有致命弱點,儘管性格甚至可以決定命運。

因此,即使是性格倔強,陸贄也同樣受到皇帝的喜愛和重用。唐德宗雖然昏庸無道,不過對自己的大臣還是蠻有禮貌的,尤其是對陸贄還常以輩行相稱而不直呼其名(令人想起了戰神郭子儀的待遇,也是皇帝不敢稱名的),有時候到了動情處還脫下天子龍服讓他披上,這種待遇別人只有咽口水的份,估計也只有大胖子安祿山有過此種殊榮。

據說唐德宗非常寵信有「大炮筒」性格的陸贄,尤其是戰亂時期,幾乎是到了形影不離的地步,因為皇帝非常需要這位很有才的能人來為他運籌帷幄。

史載,有一次陸贄跟唐德宗逃避戰亂,因道路崎嶇艱險,陸贄居然掉隊了,與大部隊失去了聯繫。唐德宗跑啊跑,突然之間沒有見到自己十分依賴的陸贄,差點就哭了出來,沒有了這位大能人,這國事還如何決策,於是立馬不惜代價地派人出去尋找,還放狠話說誰找到陸贄就賞賜千金,果然值錢也。

還好,第二天陸贄就急匆匆地趕上了,唐德宗一見到他喜極而泣,如同至寶失而復得。如果說李泌是最佳皇帝助理的話,那麼陸贄就是最佳皇帝秘書,當時的所有皇帝文誥基本上都出自大手筆陸贄之手,而且皇帝幾乎凡事必先徵求他的意見。

關於陸贄的文名,據說一代文宗韓愈就是他發現和提攜的,算是韓愈的老師吧。歷史牛人司馬光非常推崇陸贄,據有心人統計光在《資治通鑒》中引用陸贄的議論就達三十九篇之多,「像這樣連篇累牘地記錄一個人的政治主張,在長達二百九十四卷的《資治通鑒》中是罕見的,可見陸贄言論『資治』作用之大」(引出百度百科)。北宋大文豪蘇軾更是把陸贄譽為「才本王佐,學為帝師」。說他「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辯如賈誼而術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評價不可謂不高,所以有人也稱陸贄是唐代的賈誼(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甚至於才高八斗的蘇東坡的奏議也曾刻意模仿過他,深受其影響,古往今來能讓蘇子模仿的文人能有幾人?陸贄就是一個。

唐代18歲就當科長的牛人,做了皇帝老師,為什麼又被皇帝棄而不用


(2)18歲當上科長的牛人

據史載,陸贄從小天資過人,又勤奮好學,孤傲不群,這也造就了他在官場的正直品性和備受打擊的性格。陸贄也算是一個出名趁早的人,不用考到滿頭白髮還奔波在考場上,這個出身於江南望族的縣長兒子於風華正茂的18歲時就高中進士,以博學宏詞登科,為華州鄭縣尉,科長以上級別。

陸贄簡直就是比現在的90後做科長縣長還牛B。

後來陸贄又以文章出眾卓然不群行高於世而授渭南縣主簿,再遷監察御史和翰林學士,轉又為中書舍人,反正都是皇帝身邊的首席秘書,最後在李泌死後三年當上了位極人臣的宰相,也算是文人中的頂級高官了。

其實,陸贄的文名早已小荷露水,唐德宗很早就知道陸贄是大手筆,所以做太子時就召為翰林學士,兩人還經常以歌詩戲狎大耍文字遊戲,很是愉悅愜意了一陣子,等到唐德宗做了九五之尊,兵荒馬亂內憂外患的皇帝更加需要陸贄的那桿如椽大筆,因為有時候一天的文誥就達數百,如果不是文思如涌疾筆如飛的大才子陸贄為他掌筆,估計他一天哭幾十回都有可能。

反正,碼字對於陸贄來說簡直就是吃生菜一樣容易,以他的天才和良好文字素養,基本上是不加思索不用斷句就出口成章一揮而就,成文速度之快甚至於那些負責記錄的文書官和相關官員也應接不暇,後悔沒有參加速記之類的現代培訓班,呵呵。而且陸贄的文章既保量又保質,簡直是對仗工整,主題鮮明,讀來卻令人拍案叫絕,連文件也可以當作詩詞歌賦來讀,還能夠說理透切切中要害,十分妥貼的樣子。當時的各路官員無不被他的天才所折服和傾倒,陸贄被人稱之為「內相」,也就是沒有宰相之職而行使宰相之權,和武則天時代的才女上官婉兒地位相當吧。

這麼猛的文人,難怪唐德宗走到哪帶到哪,即使是兵荒馬亂時代也是要他緊隨左右,以備不時之需,掉了隊也用千金懸賞找回。

既然陸贄這麼牛,為什麼他的的政治遭遇卻是那麼的坎坷和不理想呢?

這就得從他所處的時代和政治環境說起,以下我們綜合一些史料觀點加以闡述。

陸贄生活的時代,幾乎是與昏君唐德宗平行的一個政治時代,這也正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他生不逢時施展不了政治才能的悲哀所在(如果他有能隱居的李泌的高超處世哲學那又另當別論,偏偏他又有眼裡容不下沙子的直率性格,更是頻頻招致攻擊,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也),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和個人原因。

話說陸贄出生不久之後,唐朝就爆發了令大唐盛世化為泡影的「安史之亂」,唐朝從此由盛轉衰,此後更是戰亂不斷,軍閥頻繁混戰,大唐處於混亂的分裂狀態,國家經濟每況愈下,民不聊生,到了唐德宗時期,此種混亂狀態已經持續了二三十年,唐朝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日趨加深,積重難返,就像一個病入膏盲的病人一樣難以治癒,除了來個李世民一樣的英主進行「推倒重來」式的非一般改良,不然的話按照當時的歷史條件誰都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裡取得明顯的政治成效,就是李泌也不能,只能做維持會會長。

而最可悲最有諷刺意義的是,聰明絕頂的陸贄偏偏遇到了昏庸無道的唐德宗,皇帝儘管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心他,有時也能採用陸贄的一些正確建議,而昏君的本性就是最不「推誠」,最喜歡自以為是,最愛聽話和會溜須拍馬的庸才,雖然唐德宗叫陸贄給他寫過據說把前線將士感動得痛哭流涕連叛亂者都因此而上表謝罪令「四方人心大悅」的《罪己詔》,說什麼「不知稼穡之艱難,不恤征戍之勞苦,澤靡下究,情未上通,事既擁隔,人懷疑阻。猶昧省己,遂用興戎,征師四方,轉餉千里,……轉死溝壑,離去鄉閭,邑里丘墟,人煙斷絕。天譴於上而朕不寤,人怨於下而朕不知,馴致亂階,變興都邑,萬品失序,九廟震驚;上累於祖宗,下負於蒸庶,……罪實在予!」,儘管這也是古往今來最著名最徹底的皇帝檢討書和懺悔錄,責己之切反省之深溢於言表,可惜這只是有才的陸贄為皇帝做的檢討,儘管感動得大家熱淚盈眶,最終還是感動不了皇帝自己,那只是迫於軍事形勢和政治需要做出的政治表演秀而已,也可以算是一種口是心非的權宜之計,你絕對不能當真。

反正,唐德宗對於陸贄的許多義正詞嚴的重要政治主張「雖嘉之」而「不能用」,史曰「愛重其言」而「不從」,有時表面上是答應了而內心非常不高興,到後來能用到的也就十條中勉強用上一條的樣子。

陸贄這個書獃子以為「有理能走遍天下」,非常躊躇滿志,以為皇帝一定雞啄米一樣聽他的,其實他是高估了自己。

到頭來還是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就不行,比不上經常逃學的李泌能摸透皇帝的心思,並對症下藥,倒是做了一些非常有益的事情而皇帝也沒有因自己比不上臣子而不高興的,這樣一對比,高下立現。

儘管陸贄的「人才論」非常有名,什麼「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長,必有所短。若錄長補短,則天下無不用之人;責短舍長,則天下無不棄之士。」這番「取長補短」的宏論也非常得分,可惜他不知道這世界有時候並非黑白就能那麼分明,要根據時勢環境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然的話就會近似於呆板而走向反面,正如「水至清則無魚一樣」,有時候做事講點分寸不那麼刻板也是十分必要的,不過堅持原則過了頭可能反被涮了,因為你已經陷入了一本正經的那種刻板之中,沒有了對形勢的靈活判斷,最終也會適得其反,好心辦壞事。

所以,人既要講智商也要講情商,在這方面道士李泌就比他高明多了,也辦了他不能辦到的一些有益事情,還能得善終,果然這世間是要講謀略的,有理並不能全都保證你能橫行天下。

這或許就是有才的陸贄「迂腐」的一面,也就是俗話所說「不開竅」。因為陸贄正直過了頭,和門神尉遲敬德一樣就是金子堆在眼前也不要的那種大義凜然,所以還有一則關於皇帝教導和鼓勵官員搞腐敗的有趣歷史記載呢。

據《新唐書·陸贄傳》記載:陸贄年輕時,曾去壽州拜見當時名重一時的刺史張鎰,淵博的知識和共同的愛好使他們相見恨晚,他們也為此深談了三天三夜,張鎰非常欣賞陸贄的才識抱負,還主動和他結為一對忘年交。

當陸贄告別時,有心栽培他的張鎰居然要送給他一筆巨款,送禮理由是「請為母夫人一日費。」陸贄是一個正直的人,無功不受祿的道理他還是懂的,反正就是死活也不收,看到張鎰還是堅持要他收下,為了不傷大人面子,陸贄最後還是收了張鎰的禮物,卻是一串茶葉而已,這事一時傳為美談。

後來,不知唐德宗怎樣知道了陸贄「拒腐蝕,永不佔「的美談,而當時已經從最初上位時的清廉節儉蛻變為大肆斂財的唐德宗居然面子有點掛不住,這不是變相罵我貪財嗎?於是居然特意召來當時已為宰相的陸贄大大開導一番:「呀,我說宰相,你也太能發揚艱苦奮鬥的傳統了吧,聽說下邊的人來京城聯繫彙報工作順便給你送了一點見面禮,人之常情也,你居然全都拒之門外,誰也不收,讓人家十分尷尬,原本這種堅持原則的精神是可嘉的,不過堅持原則過了頭就是迂腐,因為這不合情理啊,別總是冷冰冰地拒人於千里之外嘛,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怎能這樣不懂人情世故呢?依朕之意,以後有人送你一根馬鞭一雙皮鞋三頂帽子什麼的收下也無傷大雅嘛,還能增進上下級之間的感情,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德宗雖然講得有點道理,卻是明顯的歪理,這當然也是有一點教唆手下貪污受賄腐化墮落的嫌疑,而且是皇帝對掌管國家政務的宰相說的,比李世民教唆房玄齡納小還明目張胆,這在歷代皇帝中倒是很少見,說明唐朝皇帝還真是性情中人,牛啊。

唐代18歲就當科長的牛人,做了皇帝老師,為什麼又被皇帝棄而不用

(3)伴君如伴虎:「大炮筒」性格演繹的悲劇

然而,到了陸贄身居宰相之位之後,由於位高權重,皇帝更加要提防,他的權力和政治作用更是受到限制。加上唐德宗寵信的裴延齡一班奸佞的興風作浪,結黨營私,「朝廷無敢言其短」,而眼裡容不得沙子的陸贄「獨身當之」,多次仗義執言,進行彈劾炮轟,為裴延齡所忌恨,昏君唐德宗聽信了宵小們的造謠中傷,結果唐德宗信以為真,立馬貶陸贄為忠州別駕,再也沒有出頭之日(因為他不是滑如泥鰍的李泌)。

因為直到陸贄去世他也不能再還朝,唐順宗即位之後召還陸贄,詔書未至而陸贄已經鞠躬盡瘁,這十年離京離開權力中心,空有雄才大略卻未能發揮應有的政治作用,簡直就是一個歷史大悲劇和性格大悲劇。

既然說到了唐德宗,在此不妨插述一下這位昏君的一些人生故事吧。

話說唐德宗是唐朝一個十分怪異的皇帝,說他怪誕是有充足理由的,就比如上文所述的教唆自己的宰相公開搞腐敗,這個本身就是一個怪胎皇帝,你說他昏庸無道嘛,他卻又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第三個皇帝,除了李隆基和李治,他是唐朝皇帝中在位最長的,整整做了26年的皇帝(遺詔中還說是27年耶,這是虛數),連偉大的李世民也只做了23年的皇帝,至少從在位時間方面考量唐德宗是「出類拔萃」的。

唐德宗這個生在大唐帝國最光輝燦爛歲月的天寶元年的皇家子弟,曾有過十分幸福的童年,借用現在的話說簡直就是沐浴著陽光雨露的祖國最艷麗的花朵,可惜安史之亂的炮火驚醒了他的華麗麗的少年夢,飽受戰火煎熬體驗太多動蕩不安生活的他曾有過勵精圖治振興大唐的雄心,可惜他的父輩留給他的是一個不可收拾的爛攤子,積重難返回天無力啊,他又不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更加缺少李世民那樣的雄才大略,所以經歷了一些小打小鬧的修修補補之後,最後居然在挫折面前信心盡失,還成了墮落青年,徹底成了最前衛的「垮掉的一代」,這個首創宦官典軍還精通中醫有學術著作的皇帝,最終也成為了大唐最充滿矛盾和悲劇色彩的皇帝。

有歷史研究者曾羅列了唐德宗十分糾結的人生四大矛盾:一是從上任之初的的信任賢相到後來的對大臣極盡猜忌(因為被人反怕了),頻繁換相,而且拒諫飾非、聽信饞言、剛愎自用的性格(正如某些網友所說的他手下也是奸雄燦爛,楊炎、盧杞、裴延齡都是大唐有數的奸佞,大致和唐玄宗後期的用人基本一樣),簡直就是來了一個「反轉地球」式的360度轉變;二是從武力削藩到對軍閥姑息遷就,這一矛盾也說明了這個皇帝的志大才疏不堪造就,更反映了他得過且過坐看大唐走下坡路也無能為力的窩囊樣;三是由斥責宦官到寵信宦官;四是從開始的艱苦樸素到後來的大肆鋪張浪費聚斂錢財,成了朝中最大的貪官。

因為上述的四大矛盾的蛻變,也最終定格了唐德宗後來的為政做人充滿了悲劇色彩,尤其是第三個矛盾,也就是從斥責宦官到寵信依賴宦官,並讓宦官分典禁軍,成為唐朝後來歷任皇帝的定製,對唐朝政局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也可以說唐朝是亡於宦官手中的。

說來搞笑,唐德宗曾經十分厭惡自己的父親唐代宗寵信宦官,可能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吧,反正唐德宗非常清楚宦官的禍害和弊端,為此曾對公開索賄的出使宦官杖打併處以流放刑罰,還處死過一個有異心的宦官。後來發生了涇原兵變,因為感恩於宦官的不離不棄(而官軍不僅不勤王而且還因為所要求待遇沒達到預期而公開搶掠府庫),最後態度來了個180度的轉變,終於也成了此後歷代唐王朝的亂源,德宗的兒子順宗、孫子憲宗以及後來的敬宗、文宗都死於已經擁有軍權逐漸坐大的宦官之手,也是晚唐政治黑暗腐敗的重要推手之一,唐德宗可謂是唐朝的罪人之一。

總之,這個曾經很想有所作為,即位之初就詔告天下罷免地方歲貢,釋放百餘宮女,連珍禽異獸都可以放逐的皇帝,任內還支持楊炎推行著名的「兩稅法」,增強國家財政經濟實力,抑制藩鎮割據勢力,最終還是灰頭土臉地差點提前結束大唐的命數,要不是李泌的雄才大略,以及李晟等猛將的勸阻,早已喪失信心的唐德宗也早已成了亡國之君,罪己詔也會成了徹頭徹尾的笑話和最具諷刺意味的廢紙了。

所以,在這種極具杯具意義的顛三倒四的皇帝手下做事,除了會隱居還特別有生存智慧的李泌,基本上所有正直之士都沒有好日子過,陸贄的苦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伴君如伴虎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碼農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袁紹一把好牌為什麼打得稀爛
有才考進士,貪財翹辮子

TAG:碼農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