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抑鬱症的發病機制都未弄清,人類是怎麼發現抗抑鬱葯的?

抑鬱症的發病機制都未弄清,人類是怎麼發現抗抑鬱葯的?

上世紀中期,人類歷史上首次推出了抗抑鬱藥物,一直到今天,這些藥物還在臨床上使用。但人類對抑鬱症的發病機制還未完全弄清,那最初的抗抑鬱葯是怎麼發現的?

了解抗抑鬱藥物的由來,還要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左右,這期間也正是精神藥理學的黃金時代。人類歷史上首次推出了兩大抗抑鬱藥物,Iproniazid「異煙醯異丙肼」,屬於單胺氧化酶抑製劑;Imipramine「丙咪嗪」,均屬於三環類抗抑鬱藥物。

Iproniazid,最初並不是用來治療抑鬱症的,而是二戰中作為火箭燃料hydrazine(聯氨)的合成物,後來發現Iproniazid具有很好的抗結核效果。據說,因為該藥物的發現,當年美國因感染結核而死亡的人數大大下降。同年,研究者對Iproniazid進行臨床研究,發現該藥物能刺激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可能會帶來副作用。因此,該藥物也被禁止繼續在臨床上使用。然而,一些善於觀察和思考的臨床醫生,注意到服用該藥物的病人,胃口變好、體重增加、睡眠質量改善、變得更有活力、更願意社交,有些病人甚至在醫院裡住了一段時間後,感覺極好,要求離院回家。接下來,好幾位醫生和科學家都對此進行了研究,也發現了該藥物能改善結核病人的情緒。

抑鬱症的發病機制都未弄清,人類是怎麼發現抗抑鬱葯的?

但一直沒人提議將此藥物作為抗抑鬱藥物使用。直到1957年,一位精神病專家Nathan S.Kline,發現該藥物對抑鬱症患者效果很好。這位精神病專家在第二年的學術會議上發布了此結果,並稱該藥物是Psychicenergizer「精神的充電器」。當時,還沒有十分有效的抗抑鬱藥物,面對抑鬱症患者的急切需求,Iproniazid被一家結核藥物研發機構作為抗抑鬱葯推入市場。同時,研究者發現Iproniazid具有抑制單胺氧化酶的作用。氧化酶能氧化降解單胺類遞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激素,多巴胺等。而Iproniazid能阻止單胺氧化酶的作用。

當時的研究者發現抑鬱症病人的血清素(也稱5-HT,五羥色胺)水平往往較低,服用該藥物後,血清素水平增加。這和之後發現的三環類抗抑鬱藥物一起,發展了抑鬱症的單胺類假說。單胺類假說認為,抑鬱症是由於突觸間的單胺類遞質水平太低引起的。從現在的研究看來,單胺類假說並不能解釋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基於血清素或去甲腎上腺素的抗抑鬱藥物,並不是對所有病人有效。三環類抗抑鬱藥物也幾乎在同時被推入市場。

1948年,兩位化學家利用Iminodibenzyl「亞氨基二苄」合成了42種衍生物,藥理學實驗發現大部分衍生物都具有抗組胺效果,且沒有嚴重的毒副作用。當時認為抗組胺藥物具有鎮靜和催眠效果。因此這兩位化學家找了一些醫院,聯合病人進行試驗,試圖發現催眠的藥物。

Roland Kuhn負責一個命名為G22150 的物質,首輪動物和人體試驗後,他沒有發現其催眠的效果,只發現對精神病人的情緒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也就停止了對該藥物的試驗。期間受其他實驗室發現精神類藥物的啟發,1953年,Roland Kuhn向化學家索要了G22150,此物質被發現具有副作用,他最後得到了類似結構的物質G22355,也就是Imipramine。1956年,對imipramine 的大型臨床研究開展起來,卻沒有得到很好的效果。很多精神病人,特別是精神分裂患者服用此藥物後,很容易被激怒,使情況變得更糟。Roland Kuhn注意到,其中三名抑鬱症患者服用藥物後,情況有所改善。第二年,他對40名抑鬱症病人進行試驗,得到了非常好的結果。同年,此試驗結果被發布在德國的一本期刊雜誌上,Imipramine被描述為具有「抗抑鬱作用」。

但此藥物的效果得到了醫學界的質疑,當時普遍認為抑鬱症是由於Intrapsychic conflicts「內心的衝突」引發,並認為沒有真正能治癒抑鬱症的藥物。儘管如此,該藥物還是得到了少數專家的認可和支持,並於1957年底,該藥物首次進入了瑞士市場。

目前,單胺氧化酶抑製劑已經不是一線抗抑鬱藥物,當主流抗抑鬱藥物不起作用時才會使用。單胺氧化酶抑製劑存在較大的副作用,服藥期間不能食用含酪胺的食物,否則可能導致嚴重的高血壓反應。英國的一位藥劑師Blackwell 首先發現這個現象,當時他的妻子正處於服用該藥物期間,每次食用乳酪就會頭痛,該藥劑師稱為「Cheese effect」(乳酪效應)。單胺氧化酶抑製劑也不能與止痛藥、興奮劑等藥物聯合使用,否則可能引發致命危險。三環類抗抑鬱藥物主要通過抑制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等遞質的再攝取而發揮作用,但也存在阻斷多巴胺受體的副作用。目前也被其他藥物所代替,如SSRIs(血清素再攝取抑製劑)、SNRIs(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製劑)等。

在抗抑鬱葯發現之前,醫生通過鎮靜、麻醉、甚至阿片類止痛藥治療抑鬱症,之後又採用過胰島素昏迷法、睡眠療法等。這兩大抗抑鬱藥物的發現,是人類認識抑鬱症的一大飛躍,促使人們開始在神經生物學水平上觀察和研究抑鬱症。不可否認,早期兩大抗抑鬱藥物的發現以及單胺類假說的提出,為人類了解抑鬱症以及抗抑鬱藥物的研發起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Hirschfeld, R., 2000.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the monoamine hypothesis of depressio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61, 4.

2、López-Mu?oz, F., Alamo, C., 2009. Monoaminergic neurotransmission: the history of the discovery of antidepressants from 1950s until today.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15, 1563.

米氮賓士療抑鬱症的增效作用
奧氮平對雙相I型癥狀較重的患者更有效

TAG:大話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