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恩來飛機下淋雨送外賓

周恩來飛機下淋雨送外賓

原標題:周恩來飛機下淋雨送外賓



周恩來對自己有個評價:「從願望上說,我更欣賞『舉重若輕』,但我這個人做不到這一點。我在工作上常常是『舉輕若重』。」

說做不到舉重若輕,是謙虛。周恩來是有著遠大戰略眼光和決斷能力的大政治家,多次在歷史轉折的重大關頭幫助撥正了航向,只是他自己覺得,做得還不夠。而舉輕若重,確實是周恩來工作方法的突出特點之一。他處事周密,思慮精細,能把看似「尋常」的事情做成不尋常,讓看似「細節」的內容發揮大作用。


周總理真是「周」總理


很多人怕開會。可有種政務會議,能讓一位不樂意參會的人,即使從住院的病床上偷偷溜出去,也要參加。


為什麼呢?

這名政務委員揭示了謎底:「不是政務會議上的什麼事情我都有興趣,也不是這個人那個人的講話我都喜歡聽,而是有一點深深地吸引了我,那就是在每次政務會議上,周總理總有一篇講話,教益很深,對我就像是上了一次大課,所以我捨不得不來。周總理的講話見解精闢,綱舉目張,其水平之高是一般人達不到的。」


關於開會,周恩來抓住三個關鍵點。第一,要講好內容。內容為王的道理,放在什麼時候都不過時。


這名政務委員說:「周總理講話的最大特點,在於把其他人發言時的可取之處也吸收進去,加以肯定。」


第二,要「真主持」。周恩來沒有照著稿子念空話,也沒有隨口說套話,而是認真聽取每位發言人的觀點,併當場歸納總結,鼓勵肯定,讓參會人充分體會到自身價值。


這名政務委員還說:「對包括我在內的其他與會人員發表的並不正確的意見,周總理採取極其高明的方式加以糾正,使人真正心悅誠服。」

第三,周恩來真摯坦誠,處事巧妙。他沒有為了表面的「一團和氣」而迴避問題;也沒有自詡「我這人說話直」,讓人下不來台。「心悅誠服」是說服的最高境界。


這樣的政務會議,從1949年10月到1950年10月,一共開了55次,次次都產生良好效果。許多黨外人士嘆服道:周總理真是「周」總理啊!煞費苦心,十分周到。感念於此,他們在會上積極獻計獻策,為我們黨更妥善地作出決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恩來曾說:「難道我也是閑著沒事幹,高興每個星期開一次會嗎?不是的。這是有好處的。」好處在哪裡?從根本上說,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需要,是按《共同綱領》所規定的民主集中制處理國家事務。作為建設國家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完全有必要虛心聽取各種意見,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也是中國共產黨能打敗國民黨,並打破歷史周期率的秘訣所在。


飛機下淋著大雨送外賓


周恩來的外事禮賓工作,以細緻入微、全面周到著稱,在堅持原則的範圍內,他把尚禮好客的細節做到了極致。

比如「送客」。客人未走主人先走是不禮貌的,這是常識。大多數時候人們也能做到先送客人離開。但特殊時刻呢?


1965年8月,非洲某國元首結束對華訪問離開上海回國。周恩來陪同外賓步入機場,並在歡送隊伍前繞場一周。突然,烏雲蔽日、雷聲隆隆、狂風大作。客人剛登機,大雨便傾盆而至。由於雷雨交加,專機不能馬上滑向跑道。周恩來就像完全沒有感到下雨一般,紋絲不動站在機前,全身濕透。機艙里,隱隱可見外賓揮手請周恩來進候機樓,工作人員也多次給他打傘,都被拒絕了。見總理如此,歡送的群眾也沒有走,在風雨里仍保持著熱烈的歡送氛圍,充分展示了友好情誼。


故事到這裡還沒結束。送走外賓後,周恩來專門安排,給工作人員和歡送群眾準備了熱騰騰的薑湯。


避雨是人的本能,何況當時外賓已上飛機。但周恩來認為,飛機沒有起飛,禮儀也就不能打折扣。這是他發自內心尊重中非友誼的表現。同時,他更沒有忘記雨中的幹部群眾,百忙之中仍然惦記著一碗薑湯。一國總理,對內對外,細緻如斯、鄭重至此,感人肺腑。


再如安排接待參觀項目。周恩來的考慮甚至比主管的同志更加周密。


1965年8月下旬,尼泊爾國王大臣會議副主席比期塔訪華。外交部考慮尼泊爾水利資源豐富,就安排了大型的新安江水電站作為參觀點。但周恩來指出,尼泊爾多山多水,是內陸國家,交通運輸存在一定困難,當前發展小型水利發電站較為有利。根據周恩來的意見,參觀項目調整為雙龍洞小型水電站。


1966年四五月間,阿爾巴尼亞部長會議主席謝胡來華訪問。周恩來同樣指示工作人員,針對阿爾巴尼亞地理形勢和糧食不足的情況,參觀一個在自然條件很差的情況下,經過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人民生活有較明顯改善的生產隊,並在後來親自陪同參觀。


也許有人會說,淋雨沒有意義,參觀什麼項目其實也差不多。但是,人們應該都記得1971年10月聯合國大會上那份申請要求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席位的提案。為首的提交國,叫阿爾巴尼亞。提案國之一,是尼泊爾。23個提案國中,非洲國家共有11個,幾乎佔到二分之一。那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驚人的記憶力和超人的勤奮


此類佳話還有很多。比如,周恩來抓朝鮮戰爭後勤保障時,甚至親自提議在棉衣上軋上絎線,以免山地行軍時被樹枝劃破。彭德懷後來多次說過:「抗美援朝的勝利,60%至70%應該歸功於後勤。」再比如,周恩來對很多數據都能一口報出,還常常指出報送材料中的錯誤,這讓一些只「畫圈」的幹部深受觸動,這些幹部在後來的工作中都會把基本數據切切實實地記牢弄清。


周恩來做到舉輕若重,一是緣於對黨和人民事業的敬畏之心。他說:「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多、經濟落後的國家要在經濟上翻身,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我們應該有臨事而懼的精神。這不是後退,不是泄氣,而是戒慎恐懼。建設時期絲毫驕傲自滿不得,絲毫大意不得。」二是緣於勤奮積累、不倦鑽研的工作態度。他有驚人的記憶力,但仍然堅持弄清每個問題。遇到不熟悉的地名,總要從地圖上找出來才放心;有引語,一定要查到出處;批閱文件時遇到問題,叫秘書馬上核資料,必要時向有關部門查詢。三是緣於高度的奉獻精神。細緻需要時間。周恩來一天的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有時在16小時以上,一生如此。甚至76歲高齡的重病之時,他還多次連續24小時工作,日夜不休,直到因缺氧引起昏迷才住院手術。


可以這樣說,周恩來的舉輕若重是一種工作方法,也是一種共產黨人的精神和境界。


(據《中國紀檢監察報》 茅文婷/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文摘 的精彩文章:

一碗暖暖的臘八粥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

TAG:北京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