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聽歷史)是誰,用鏡頭真實記錄了延安?(下)

(聽歷史)是誰,用鏡頭真實記錄了延安?(下)

原標題:(聽歷史)是誰,用鏡頭真實記錄了延安?(下)


如今在一些文獻片中,觀眾仍可以看到反映抗戰期間延安生活的影像資料。儘管畫面已不甚清晰,聲音也偶有中斷,但對昔日場景的如實復原,對當年生活的細緻再現,對領袖風采的準確捕捉,對戰鬥瞬間的真實記錄,更襯托出這些影像資料的珍貴和難得。


那麼,這些影像資料的攝製者是誰?那些記錄延安生活的膠片又是如何穿越歲月滄桑留存至今的?第一位拍攝陝北的外國記者是誰?拍攝了紀錄片《四萬萬人民》的世界紀錄電影大師伊文思,為何只能間接的完成去延安拍攝的心愿?除了外國攝影師,哪些中國藝術家也將鏡頭對準了陝北?中國共產黨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新聞紀錄電影《延安與八路軍》,為何膠片失蹤後又離奇的再現?為人熟知的南泥灣開荒生產的事迹是如何傳揚開來的?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在陝甘寧邊區指揮解放戰爭的珍貴鏡頭,又是誰記錄下來的?本期檔案揭秘,李涵為您講述:是誰,用鏡頭真實記錄了延安?(下)



上期節目我們說到,由袁牧之牽頭,中共在延安成立了自己的電影機構,並著手拍攝第一部長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在延安拍攝了大量鏡頭後,袁牧之準備率攝影隊前往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拍攝。

1939年1月,攝影隊出發了,經過一個月的跋涉,穿越封鎖線,他們終於抵達了晉西北根據地。駐紮在這裡的是八路軍一二○師,在師長賀龍、政委關嚮應的熱情幫助下,攝影隊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首長前線視察、士兵操練等鏡頭。隨後,他們又馬不停蹄地趕往其他幾個軍分區拍攝。


到達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時,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著重向他們介紹了白求恩大夫的事迹,並特意安排他們住在白求恩隔壁。這樣,白求恩搶救傷員、為老百姓治病、給醫務人員講課的珍貴鏡頭都被捕捉到並留存下來。攝影隊還與白求恩一道上了前線,在一座距離戰場只有2.5公里的破舊小廟裡,拍攝到白求恩為傷員做手術的著名鏡頭。就是在這次手術中,白求恩手指被劃破,感染後不幸去世。追悼大會召開時,攝影隊還沒有離開晉察冀,他們趕到大會現場,將追悼會的感人場面拍攝下來。其間,攝影隊沿途還拍攝了不少新聞素材,如《晉察冀軍區三分區精神總動員大會》《聶榮臻司令員檢閱自衛隊》等,將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面貌,永久地定格在膠片上。


到了1939年12月,攝影隊已經積累了大量電影素材,袁牧之與大家協商,準備帶著已拍攝的底片,先期回延安進行後期製作。留下吳印咸、徐肖冰各帶一組,分赴平西遊擊區和晉東南八路軍總部拍攝。


吳印咸一組很快就完成了平西的拍攝,馬上返回延安,將素材底片交給了袁牧之。其時,徐肖冰正和剛剛調到攝影隊的吳本立一起,在太行山區拍攝朱德、彭德懷及一二九師官兵在前線的活動。他們拍到了百團大戰和關家堖戰鬥時的鏡頭,還設法通過游擊隊的關係,到了敵占區,躲在一座廢棄的炮樓里,透過槍眼,拍到了游擊隊活動的鏡頭。


此時,徐肖冰突然接到袁牧之從延安打來的電話,說限於延安當時既無電,也無設備,完成影片的後期製作根本不可能,領導決定將片子拿到蘇聯製作,讓其將太行山區拍攝的片子馬上送往延安。恰逢朱德也正要回延安,他便安排徐肖冰一路同行。



《延安與八路軍》拍攝途中


朱德對攝影隊一直很關心,曾指示攝影隊一定要把堅持敵後鬥爭的八路軍的英雄形象記錄下來。此次回延安,一路上要經過多道封鎖線,臨行前,朱德特意讓康克清到攝影隊駐地,檢查一下安全準備工作,並囑咐:這些材料都是寶貝,丟了可不得了。所以,不要把拍好的片子裝在馬褡子里,一定要打進背包,背在身上才保險。行軍至洛陽附近時,因為這裡當時還是國統區,朱德又讓康克清找到徐肖冰,讓他把片子放在自己的文件箱里,以防國民黨特務強行檢查隨行人員。因為朱德的文件箱,特務還沒有膽量檢查。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徐肖冰見到了正在這裡等待赴蘇聯的袁牧之,並將拍攝素材交給了他。


袁牧之與影片的作曲冼星海一起,帶著膠片素材遠赴蘇聯。當底片全部洗出準備進行剪輯和配音時,蘇德戰爭爆發,蘇聯方面實行戰略撤退。不幸的是,在撤退過程中,這部真實記錄中國軍民抗日鬥爭生活的影片底片全部散失。


幸運的是,當時離開延安之前,袁牧之曾和吳印咸商量,已經拍攝的幾千英尺膠片,是攝影隊隊員們千辛萬苦,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搶拍下來的,且大部分是35毫米膠片,體積大、分量重,背著這些寶貴資料遠赴蘇聯,漫漫路途之中一切都難以預料,萬一有閃失,將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幾經斟酌,最後由上級決定,將一部分內容相近的16毫米的底片暫時留在了延安。這個決定,使得反映八路軍戰鬥生活的部分影像資料,包括有關白求恩大夫的影像素材最終得以保存下來。

令人驚奇的是,1950年中蘇合拍的紀錄片《中國人民的勝利》《解放了的中國》,以及蘇聯編輯製作的一些新聞紀錄片中,那些反映延安時期的珍貴鏡頭又意外地出現了。後來,中國有關方面曾幾次派人到蘇聯查問,對方的答覆是,這些底片當年曾交給一位第三國際的工作人員帶回中國,但下文如何,沒有結果。《延安與八路軍》這部中國共產黨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新聞紀錄電影,終究無法以全貌的形式呈現在廣大觀眾面前了。



南泥灣開荒


1943年2月4日,電影團首次獨立製作完成的另一部紀錄片《生產與戰鬥結合起來》,在延安首次獻映,朱德、賀龍等領導和延安各界群眾觀看。片子放映時,大家都叫它《南泥灣》,因為它反映的正是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荒生產的事迹。


1943年,國民黨發動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圍剿」陝甘寧邊區,邊區軍民生活陷入困境。中共中央號召邊區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三五九旅率先進駐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


影片緊密結合當時形勢的需要,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展現邊區軍民響應中共中央號召,自力更生克服困難的精神。鏡頭從南泥灣開墾前的荒蕪景象開始,記錄了三五九旅官兵進駐南泥灣,搭草棚,吃野菜,艱苦奮鬥的戰鬥生活。如今觀眾可以看到的當年挖窯洞、揮钁墾地、紡線織布、馱鹽運輸的鏡頭,都是采自這部影片。當時拍攝條件極其艱苦,沒有照明設備,局限性很大。晚上熱火朝天的開荒場面很遺憾沒能留下來,即使白天利用陽光作照明,也需要等晴天陽光照射最好的時刻才能拍攝。


影片拍攝受到中央領導高度關注。南泥灣的場面拍攝完成後,攝製人員想請毛澤東為影片題詞,並希望將他題詞的場面拍攝下來。毛澤東聞訊,當時就高興地答應了。拍攝時,窯洞里的光線不夠好,工作人員便將桌子搬到窯洞外面。在柔和明亮的陽光下,攝製人員拍下了毛澤東題寫「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珍貴鏡頭。


這部紀錄片在延安極其簡陋的條件下完成了後期製作。水是一擔一擔從山下延河邊的深井裡挑上山的,洗片時需要流動的水,只能依靠不停地晃動洗片木架來解決。片子要一段一段地洗,然後再接起來。雖然這部影片製作得很粗糙,但這畢竟是解放區獨立攝製完成的第一部完整紀錄片。放映隊帶著這部片子走遍了陝甘寧邊區,所到之處,觀眾都表現了極大的熱情。每次放映,配樂是用借來的留聲機現場放唱片,解說是工作人員通過小喇叭現場向觀眾講解,而且解說詞要根據時局的變化,隨時增減內容。在部隊放映完畢後,政委還要上去進行鼓動宣傳的講話。



毛主席親自為影片題詞

電影團一直堅持一個宗旨,就是要儘可能多地將延安火熱的生活記錄下來。但當時膠片非常緊張,他們只能精打細算,周密考慮,以「寧精毋濫」的原則,有選擇地拍攝一些具有重大史料價值的素材,而且,不論多麼重要的題材,只能拍攝有限的幾個鏡頭。一般事件只拍攝照片。


這樣,他們相繼拍攝了一些16毫米的新聞素材片,如《延安慶祝百團大戰勝利大會和追悼會》《陝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九一擴大運動會》《邊區生產展覽會》《劉志丹同志移靈》等,從不同側面將延安時期的重大社會政治活動記錄下來。


1942年5月召開的延安文藝座談會,是一次重要會議。吳印咸既是會議正式代表,又負責大會的攝影工作。當時會議地點是位於楊家嶺的中央辦公廳大會議室,吳印咸一直在琢磨如何把這次重要的會議拍攝好。5月23日是大會最後一天,100多位代表擠在面積不大的會議室里,更顯得室內光線暗,加上煙霧瀰漫,拍電影肯定是不可能了。吳印咸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找到毛澤東,提出到室外拍一張合影的想法。毛澤東欣然同意,主動招呼大家到室外去,而且自己先坐定,其他代表很快圍攏過來,氣氛融洽。吳印咸按下快門,終於留下了延安文藝座談會唯一的一張珍貴照片,但吳印咸自己遺憾地沒有在畫面中出現。


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召開。這次大會,終於被清晰地記錄在電影膠片上。


當時,因為國民黨軍「圍剿」陝甘寧邊區,電影團的膠片來源已經斷絕。但大家一貫謹慎節約使用膠片,所以,當中共七大召開時,攝影師們仍可以用平時節省下來的有限膠片進行拍攝。影片由吳印咸等攝影,記錄了大會實況,攝取了會場全景,由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組成的主席團全景和近景,以及任弼時宣布大會開幕和毛澤東致開幕詞的鏡頭。影片還以較長的篇幅,記錄了毛澤東做《論聯合政府》政治報告,朱德做《論解放區戰場》軍事報告,劉少奇做《關於修改黨的章程》報告和周恩來做《論統一戰線問題》重要發言的畫面。這是中共歷史上第一次攝入影片的全國代表大會,因此這部影片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



1945年8月,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延安電影團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有關成員被分批派往東北解放區,參加人民電影事業第一個具有較完備設施的東北電影製片廠的籌建。而在延安,又有一個新的電影機構——延安電影製片廠宣布成立。


延安電影製片廠成立之初,是準備以拍攝故事片為主的。當時正值總結大生產運動的「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與模範工作者大會」召開,電影工作者陳波兒醞釀了一個反映勞動英雄翻身故事的電影劇本《邊區勞動英雄——吳滿有》。在這個故事裡,她將陝北的土地革命、紅軍改編、抗日鬥爭、大生產運動,以及保衛邊區等重大歷史事件都融進劇本里,並希望能夠在延安獨立拍攝這部影片。


當時延安已不具備拍攝條件,電影團成員大部分離開,設備也帶走了。經組織批准,陳波兒赴國統區採購器材。她到上海採購了一台35毫米的手提攝影機、1萬餘英尺的電影膠片,以及必備的弧光燈、燈泡等。而就在這時,陳波兒又接到新任務,服從組織安排,直接從上海到東北,參加東北電影製片廠的籌建工作,其他人則帶著器材輾轉回到延安。


9月,藉助西北局下撥的拍攝經費,電影終於開拍了。拍攝工作還算順利,有關人員甚至還在延安南門外的山溝里建造了一個「拍攝基地」,利用山村的自然環境和民俗風貌,搭建劇本需要的場景。

但從10月初起,邊區好幾個地區都發生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進犯和飛機轟炸。戰事日趨吃緊,拍攝工作無法繼續。組織決定,暫停影片拍攝。電影製片厂部分從黨校、平劇院、文工室、中央警衛團借調來的幹部回到了原單位,其餘工作人員組成攝影小組,轉入紀錄片拍攝。


此時,邊區形勢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攝影隊兵分兩路,隨軍趕往前線,拍攝了一些戰鬥、支前的鏡頭。1946年11月,國民黨軍集中兵力向陝北進犯。邊區軍民提出「保衛邊區」「保衛延安」「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的口號,攝影小組拍攝了許多保衛延安及發展陝甘寧邊區和西北蘇區的新聞電影素材。



吳印咸在延安為毛澤東拍照.


1947年3月,攝影隊與大部隊一起,撤離延安。但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人一直沒有離開陝甘寧邊區,他們在這裡指揮了全國的解放戰爭。


8月,攝影隊來到中共中央指揮部所在地葭縣(今佳縣)朱官寨村,想多拍一些領袖和邊區人民一起同生死、共患難,堅持對敵鬥爭的鏡頭。周恩來得知後,指示攝影隊要盡一切可能,多記錄一些有意義的鏡頭。攝影師程默幾次請示,想拍攝毛澤東工作的鏡頭,卻一直沒有獲准。毛澤東說:你們節約一些膠片,多拍一些戰士和群眾,多拍一些新人新事不是更好嗎?沒辦法,程默只能請求周恩來去做工作,毛澤東這才勉強同意。


有一次,攝影師前去拍攝時,毛澤東正在窯洞里看地圖。他們怕影響毛澤東的工作,就在窗外偷拍。機器聲驚動了毛澤東,他抬頭一看是在拍電影,就整理了一下衣服走出窯洞說,你們進來拍吧,要不然你們就完不成任務了。就這樣,攝影隊拍下毛澤東在窯洞的油燈下指揮作戰的鏡頭,拍下了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離開延安後轉移行軍和途中歇息的鏡頭,還有陝北人民送公糧、抬擔架、帶路送信支援前線的畫面,這些鏡頭都十分珍貴。


數月轉戰陝北的拍攝工作結束了,攝影小組完成了影片《保衛延安和保衛陝甘寧邊區》的拍攝,共積累14本影片素材。當時解放軍已開始由戰略防禦階段轉入戰略進攻階段,黨組織一方面考慮為新中國培養電影人才,另一方面這14本影片素材也需要拿到新成立的東北電影製片廠去洗印,便決定以延安電影製片廠的幹部為基礎,組織西北電影工學隊前往東北。


影片素材洗印出來後,一些鏡頭先後被編輯在長紀錄片《紅旗漫卷西風》和短紀錄片《還我延安》里。那14本影片素材成為記錄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珍貴文獻影像資料。


《黨史博覽》劉守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環球軍事 的精彩文章:

(觀點)「星球大戰司令部」是怎樣煉成的?
(觀點)中國也列裝五代機了,美國何去何從?

TAG:新環球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