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軍工曾為殲10「降速」:高空高速戰機真的過時了?

中國軍工曾為殲10「降速」:高空高速戰機真的過時了?

我國首型國產三代機殲-10向來強調高空高速截擊能力,這與其立項之初,中國空軍面對的國土防空環境有密切關係。不過從殲-10B戰機開始,降低高速性能竟然成為中國軍工「附帶」考慮的重要問題。殲-10B和殲-10C戰機相對於殲-10A來看,外形上最大的區別之一就在進氣道。在殲-10目前的3個改進型號中,除了雙座的殲-10S,殲-10B/C都換成了「鼓包」式DSI進氣道。這一重要改進會帶來一個較大影響,就是降低戰機的超音速飛行能力。那麼為何中國軍工還要費盡心思研究這一技術呢?

殲-10原型機進氣道結構複雜、重量偏大。

殲-10戰機最初採用的是「二元三激波可調節進氣道」,由調節板(位置在邊界層分離板的後方)構成進氣道的前部,這為發動機提供了不同飛行狀態所需的氣流。可調節進氣道所增加的高效整流壓縮能力(在1.5馬赫時為5%,在1.8馬赫增加至15%,在2馬赫時為25%-30%)極大地提高了飛機超音速飛行時的發動機推力,從而使飛機獲得更好的爬升和高速性能。

為了提升殲-10戰機超音速性能而採用可調節進氣道,付出的代價是降低了戰機的隱身效果,較大地增加了機體空重,自然也降低了內油量和載彈量。不但殲-10戰機的成本因此而增加,調節板的動力和調節系統還加大了空軍後勤保障部門的維護負擔。

而付出這種種代價,為的是讓殲-10戰機最大限度滿足那時中國空軍的國土防空要求。

殲-10戰機掛載2枚近距格鬥彈、2枚中距彈。

從國產二代機殲-8到三代機殲-10,中國空軍對它們的初始要求是能以最快速度趕到任務空域,攔截大型轟炸機。所以殲-10戰機最初是以一款國土防空截擊機的身份列裝的。當然與殲-8的設計要求不同的是,空軍也對殲-10的空中格鬥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為了同時滿足高速截擊和機動性較好這兩個看似無法調和的要求,中國軍工才在反覆測試之後,選擇了優缺點都很突出的「二元三激波可調節進氣道」。

除了在氣動外形上下苦工,中國軍工研製的飛控系統也很給力。兩相結合,使得殲-10戰機的高速和低速性能都很不錯。高速且不說,這是必須達成的目標。低速方面,空軍飛行表演隊曾駕駛殲-10戰機在航展上以200多公里的時速通場飛行。這一速度已經低於很多汽車的最高時速(280公里)。

殲-10戰機低空大仰角爬升。作者:威猛。

隨著國土防空形勢的改變,中國空軍對戰機的定位和任務要求也發生很大變化。在殲-10戰機身上的體現之一,就是晉陞3.5代機的殲-10B/C戰機棄用可調節進氣道,採用DSI進氣道。後者全稱為「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具有結構簡單、重量輕、阻力小、隱身效果較好等特點。

其中減輕戰機空重、提升隱身效果是最具戰術價值的作用。殲-10B/C戰機不但因此獲得更大內油量、載彈量,而且在高亞音速階段的機動性大大提升。這恰恰體現了中國空軍戰術思想的轉變。因為國際上的多型三代機強調的正是這一速度下的空中機動能力。而且,中國空軍在地面、空中立體防空體系不斷發展完善之後,對於戰機執行高空高速截擊任務的需求已大大下降。

殲-10B戰機大仰角爬升,展現較強機動性。圖片來自網路,感謝發布者。

所以,殲-10B/C戰機在採用DSI進氣道之後,超音速性能相比採用可調節進氣道的殲-10A有所下降,通俗的說就是飛得更慢了。但從適應中國空軍新戰術思想角度來說,這樣的變化卻並非壞事,反而使得殲-10B/C戰機的用途更加廣泛。在低速性能更突出之後,殲-10B/C戰機開始承擔制空以外的重要任務,比如攜帶LS-500激光制導炸彈進行對地攻擊;或者掛載鷹擊-91反輻射導彈執行壓制/摧毀地面防空系統任務。

當然,在飛得更慢之餘,殲-10B/C戰機採用的相控陣雷達、新型電子戰設備、更好的人機交互界面等,都是幫助其由純粹空優戰機向多用途戰機轉型的重大改進。今時今日,殲-10戰機的最新改進型已成為攻守兼備型戰機,更符合戰略空軍的定位要求。

殲-10B戰機掛載鷹擊-91反輻射導彈(左機翼下)。

如果殲-10C戰機未來能獲得推力更大的國產發動機,由DSI進氣道導致的高速性能下降問題可以得到解決。不過雖然現在成飛已在測試換裝WS-10B發動機和矢量噴管的殲-10D戰機,但這些改進會不會用到殲-10戰機身上還是未知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戰刀 的精彩文章:

中國軍工同時建造3艘航母?核動力航母7年後或亮相!
解放軍陸軍防空不再老大難,一利器能覆蓋幾千平方公里

TAG:百戰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