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走進中藥之中藥治病的基本原理(—)

走進中藥之中藥治病的基本原理(—)

按照常理,用藥是由於生病才去做的事情。但在現代的社會裡,情況變了。因為人們用的一些葯不僅僅是由於疾病。即便是沒有病,人們也會用一些藥品來保健養生,儘管我們現在稱這些藥品是保健品,但是這些保健品在人體內仍然起的是藥理作用。那麼人們為什麼要用這些呢 ?我想原因有二:一認為自己不夠健康。二想讓自己更健康。事實上,究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用藥的情況?是由於在當今社會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人體不生病的觀念里。那麼就有這麼個問題: 什麼才是健康呢?

我要問大家社么是健康?我想大家的回答肯定主要集中在三點:一人體上的健康;二;人精神上的健康;三,就是一和二的共同所有。其實這三種回答都不盡其美,健康還應該有他更深層次的內涵。我們來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乃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的完美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這個定義是西醫對健康的認識。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健康包括三要素:一是在生理上是健康的,二是在精神上是健康的,除此之外,還應該具備正常的社會適應能力。其實在大家生活當中也會常聽說這樣一句話:平衡就是健康。殊不知這是中醫對健康的高度概括。當然了,這是一定條件下的動態平衡。只要你達到了一定條件下的動態平衡,那麼中醫認為你就是健康的。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特徵或者疾病癥狀。從中也看出這兩個認識是高度同一的。也就是說,中醫對健康的認識也就是今天西醫對健康的認識,雖然他們的表述形式不一樣,但實質是一樣的。

我們這裡說的重要的治病原理,那麼我們就來看一下中醫對健康,也就是中醫對這種相對的動態平衡的認識。中醫認為的這個平衡絕不是抽象的,而是非常具體的。首先,中醫把人分為體內和體外來研究。中醫人體內部又分為五臟、六腑、奇恆之府;氣血陰陽;功能和物質等方面來研究認識。作為一個健康的人來講,首先你的身體內部這個臟腑之間應該是保持相對平衡的。我們都知道中醫認為五臟應該是藏而不瀉,滿而不能實。六腑應該是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這種藏和泄、滿和實的平衡構成了人體五臟和六腑的平衡。其次,你的氣血陰陽也應該是平衡的。再者,人體內任何功能的活動都需要有足夠的物質作為基礎,而人體內任何的物質代謝都里不開人體功能的開展。也只有當這些平衡存在,你的身體內部才可能平衡。而這又僅僅是在人體內部,還有人體的外部。人體外部也就是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有人換一個環境就生病,我們美其名曰:水土不服。殊不知這是你的身體打破了原來的平衡才導致生病的。而在省會動蕩的年代,往往有大役發生,其道理也一樣。所以要想平衡,就必須做到體內和體外都平衡。

平衡就是健康,那麼不健康一定就是平衡了。當然,造成不平衡的原因很多。這個我們先不去探討。那麼就不平衡表現的形式相對來說就比較簡單。其表現形式其一是有明顯癥狀的體征,我們稱之為疾病。其二是沒有癥狀的體征,我們稱之為亞健康。而我們想要的是健康,也就是平衡。那麼我們服用重要的目的就是不平衡回歸到平衡,是不健康恢復到健康。我們未了達到平衡橫的目的,我們的手段是借用中藥,借用中藥具有的某種偏性來糾正我們偏離平衡的身體。這也就是中藥治病的基本原理:以偏糾偏。

我們服用中藥一定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進行的,一定和圍繞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的各個環節來進行的。那麼中藥就應該具有與疾病發生髮展各個環節相對應的性質。就中醫對疾病的認識來講,有寒熱之分,那麼中藥就有寒熱溫涼之分。有虛實之別,那麼中藥就是補瀉的理論。任何疾病,都發生在人體的某個部位,那麼中藥就有個歸經理論。還疾病的發展態勢,在上在下,在里在表,向內向外,那麼中藥就有升降浮沉。再者,中醫還認為病因:風寒署火燥熱,而中藥解表的、發散的、解暑的、降火的、潤燥的。還認為有病理產物,水濕痰盂、淤血腫塊等,那麼中藥就有利水滲濕的、活血化瘀的。

我們今天認識到了,平衡就是健康,中藥的治病原理就是利用中藥的各種偏性來使得不平衡回歸到平衡,繼而達到平衡的目的。就提中藥的偏性究竟怎麼來發揮作用,怎麼來糾偏。我們下次來說。謝謝大家的點評!每天一味中藥學習,請關注微信號:珍康(me-zhongya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那些文藝到哭的中藥名,再一次感嘆中華文字之精妙!
老乾媽、煎餅果子之後又一款「中國神葯」被外國人搶瘋了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