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朴民:兵要地理環境對春秋中等諸侯國國運的影響

黃朴民:兵要地理環境對春秋中等諸侯國國運的影響

作者 | 黃朴民,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轉自公號 「閑談新知」,轉載、合作請留言

本文為作者「春秋戰國的戰略地理研究系列」主題文章,試圖總結春秋戰爭歷史的進程及其影響,深入考察當時主要列國的兵要地理狀況,揭示其所處的地理環境與其戰略動態、發展前景的內在聯繫。鑒於篇幅較長,拆分為上中下三篇,此為第二篇,原標題為:春秋時期中等諸侯國的戰略地緣環境。

參閱第一篇:解讀春秋四大國的戰略地理

繻葛之戰周桓王大敗,鄭莊公不再受控制,和周王室正式分道揚鑣,積極開展制霸方略。

一,一時風光無兩的鄭國

鄭國為西周宣王時鄭桓公姬友始封之國。在西周末年的犬戎之難中,鄭桓公死於勤王之役。其子掘突立,是為鄭武公。其在位時,隨平王東遷,都新鄭(今河南新鄭)。武公卒,其子寤生立,是為鄭莊公。鄭曾有功於東周王室,「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左傳·隱公六年》)。其與王室之關係最為親近,且地又近在洛邑王畿附近,故其在春秋初年一段時間內頗受周天子的倚重,鄭武公、鄭莊公均曾為王室卿士,主中樞之大政。鄭國憑藉這一有利條件,遠聯齊、魯,近攻宋、衛,並翦滅東虢、許、鄫 、管、鄔、祭等周圍小國,在春秋初期率先崛起,幾成霸主。

周平王東遷,鄭國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但是,鄭國的兵要地理環境並不十分有利。鄭國地處河南腹心一帶,雖有「河山控戴,形勝甲天下」之譽,但「河南者,四通五達之郊,兵法所稱衢地者也」(《讀史方輿紀要·河南方輿紀要序》),「蓋四方必分之地也」(《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八)。這種位於中原咽喉之地的地理條件,決定鄭國勢必成為南北必爭的焦點,兵禍連結,庶幾無可避免。同時由於它周圍都是文化發達的地區,宋、衛、曹、陳諸國實力並不遜色於鄭國,故鄭國的任何軍事行動,都必將受到強烈的反彈。而這種內線作戰的態勢,也給它本身的發展造成極大的限制。加上鄭莊公父子在外交、軍事方針上的一系列失誤,更加速了鄭國喪失暫時的優勢,而成為晉楚爭霸大戰略環境夾縫中的苟且倖存者,「處大國之間,繕貢賦以共從者,猶懼有討」(《國語·魯語下》)。這雖是指當時一般中小國家的共同處境,但用來說明鄭國在春秋戰略格局中的情況,尤為妥貼確切。

二,角色尷尬的宋國

宋國為殷商後裔微子啟的始封之國,都於商邱(今河南商丘)。其地約有今河南省的東南部、江蘇省的北端以及山東省的西端,方圓約三、四百里。它西與魯國接壤,北與曹、衛相鄰,東與鄭國為界,南與陳、蔡銜接,戰略地位亦相當重要。「據江淮之上游,為汴洛之後勁」,「襟帶河、濟,屏蔽淮、徐,舟車之所會,自古爭在中原」,未有不以「其地為要膂之地也」(《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宋系亡國之餘,爵為上公,終周之世,始終以賓國自居,在中原列國諸侯中地位比較特殊。

在春秋戰略格局中,宋由於地處中原要衝,因此一直為各大國爭取角逐的對象。但是另一方面,宋不像鄭國那樣起著直接阻扼楚北上或晉東出的作用,所以其戰略選擇的迴旋餘地較鄭要稍見優裕。一般地說,宋以東鄰鄭國為最現實的競爭對手,而以南方強楚為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最大的潛在威脅。所以它在絕大部分時間裡與晉結成戰略同盟,站在抵禦楚國北上的最前列,經常起著影響中原霸局的作用。象弭兵之會由宋倡導就不是偶然的。然而總的看來,終春秋之世,宋國地位雖尊貴,但畢竟國力有限,只能在晉國爭霸大業中擔任「為王驅除」的角色而已。

東周形勢圖

三,每下愈況的魯國

魯國為武王弟周公旦的始封之國,都於曲阜(今山東曲阜)。其地略有今山東省東南部一帶以及江蘇北部之一隅。大致東到今沂水之東,南到今山東、江蘇兩省交界處,西至今山東鄆城、鉅野一帶,北及泰山與汶水而同齊國為界。北鄰強齊,南接吳、楚,西連宋、衛,東南和莒、郯等小國相望。

從兵要地理角度分析,魯國還是擁有一定的優勢的。所謂「據河濟之會,控淮泗之交,北阻泰岱,東帶琅邪,地大物繁,民殷土沃,用以根抵三楚,襄括三齊,直走宋、衛,長驅許、陳,足以方行於中夏矣」(《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二)。然而,在春秋期間,除了初年魯國曾一時強盛,僅一敗於齊,而四敗於宋,兩敗齊,一敗衛、燕,幾與強齊相匹敵外(參見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春秋初年魯國之強」條),絕大部分時間裡一直處於弱小被動的境地。導致這一局面出現的主要緣由,當是魯國統治者基本國策的失誤,即只知死守周公禮樂之教,拘泥而不知變通,未曾依據有利的戰略地理環境,利用列國爭雄的矛盾,採取積極主動的戰略發展方針,以至坐失良機,漸漸沒落。

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對魯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圖為孔子勝記圖,孔子回魯國。

由此可見,兵要地理環境的優劣固然重要,但必須得到正確的運用才能發揮其作用。這正如顧祖禹所總結的那樣:「然自春秋以來,不能抗衡於齊、楚。而紛紛之際,豪傑竟起,未見能以兗州集事者,何輿?蓋必懸權而動,所向無前,然後可以拊敵之項背,絕敵之咽喉;若坐擁數城,欲以俟敵之衰微,未有得免於覆亡者也」(《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二)。

四,爭霸第一線的旁觀者:衛國

衛國為武王弟康叔始封之國,初都朝歌(今河南淇縣)。春秋初年曾為狄人所滅,藉齊桓公之力而復國,都楚丘(今河南滑縣附近),後又遷都於帝丘(今河南濮陽附近),疆域日漸削小。約有今河北南端、河南北端及山東西端之一部。在當時,衛處中原腹心之北部,齊、魯在其東,宋、曹居其南,晉、鄭處其西。概括而言,衛在春秋爭霸戰略格局中的地位不如鄭、宋、曹諸國重要。晉、楚等大國只要控制了鄭、宋等國,也就同時控制了衛國的歸屬。而衛國本身由於國微力弱,也很難對當時戰略形勢的演變施展大的影響。

就春秋整個歷史考察,衛國在較長的時期內和齊、宋諸國關係較為密切,並多依從晉國同楚國北進勢力相抗衡。可謂是中原諸侯集團抵禦強楚爭霸的第一道防線。它的戰略地位之重要,在於防止楚國深入中原,分割東西,以至使晉與齊、魯的戰略聯繫被切斷。

五,楚國逐鹿中原的橋頭堡:陳、蔡、許

這三個諸侯國均疆域狹小,實力不強,且國都遷徙頻繁,國祚旋絕旋續。例如蔡先後都於上蔡、新蔡、下蔡;許先後遷都於六處;唯陳國相對穩定,一直建都於陳(今河南淮陽一帶)。大體而言,三國之地在今河南省東南部,與湖北、安徽兩省相交界,即汝水、潁水流域及淮水之上游地區。

就兵要地理而說,三國為中原腹心之南方門戶,楚國在其南,魯、宋在其東北,鄭、晉在其西北,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如蔡國「北望汴洛,南通淮沔,倚荊楚之雄,走陳許之道。山川險塞,田野平舒,戰守有資,耕屯足恃,介荊豫之間,自昔襟要處也」(《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楚國北進,首當其衝者則為此三國;而齊、晉之御楚者,亦爭戰於此三國之境。故終春秋之世,此三國長期成為中原列國與南楚爭奪之戰場。但由於三國緊鄰強楚,而晉則與它們中隔鄭、宋諸國,影響力殊微,所以三國實際上始終歸入楚的勢力範圍,系楚忠實之附庸國,曾多次協助楚國對晉、宋等國的軍事行動,成為楚北進爭霸的橋頭堡壘。

六,長期被邊緣化的角色:燕、曹

燕國為召公 始封之地,與魯國的情況一樣,也是由其長子就國。燕國在春秋史上一般稱作為北燕,其地以今北京市一帶為中心,略有今河北省一部。在當時,燕僻處中原北陲,雜處于山戎與諸狄之間,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地曠人寡。終春秋之世,其戰略地位並不顯得特別重要,其戰略動態也似乎不曾對整個形勢產生過太大的影響。其真正崛起,是在戰國中期。

曹國,地處今河南省東北及山東西部一帶,都於陶邑(今山東定陶)。四周與宋、魯、衛、鄭諸國相鄰,亦為四戰之國,其兵要地理形勢與衛國相似,唯實力與影響似較衛國尤為遜色。

七,脫穎而出的東南新勢力:吳、越

吳、越兩國位處長江中下游地區。其中吳國前期都於梅里(今屬江蘇無錫),中後期都於吳縣(今江蘇蘇州),其地略有今江蘇省大部,兼及今安徽、浙江一部之地。東至海,南有太湖,西及皖北與楚國接壤,北距徐州與宋、魯為界。越國都於會稽(今浙江紹興),以今浙江中北部為其活動中心。東至海,西至今江西省境內,北至今浙江嘉興一帶與吳國為界。滅吳後,其疆域曾拓展至今江蘇北部、山東南部一帶。

典故「卧薪嘗膽」,越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迹,側面反映春秋吳越之爭。

吳、越在春秋前中期尚默默無聞,但至春秋中晚期迅速崛起,「迭為霸王」。其地擁有江湖地利之勝,鞏固後方,伺機而動。攻守皆宜,進退自如。對爭霸主角晉、楚諸國來說,吳、越是自己爭霸中心戰場的最大側後,誰擁有兩國的支持,即可對敵手構成側後的威脅,陷對手於兩線作戰的不利處境。故晉國拉攏吳國牽制楚國北進在前,楚國如法炮製聯絡越國消彌吳國威脅於後。由此可見,吳、越獨特的兵要地理環境曾對春秋晚期列國戰略態勢的遞嬗,產生過不可忽視的影響。而吳、越兩國亦憑依各自有利的兵要地理條件,際會風雲,脫穎而出,成為春秋末年大國爭霸鬥爭中的重要角色。

春秋時期列國間的軍事鬥爭、外交活動就是在這樣的兵要地理環境下展開的。換言之,當時列國戰略方針的制定、戰略決策的得失、戰略格局的演變,都無不打上了這種兵要地理條件的深深烙印。(完)

(本文為黃朴民教授專欄文章,文章版權歸屬本賬號,編輯:豆姑娘。圖片源於網路,合作、轉載請留言。)

相關文章+

黃朴民:為何中國歷史上國家統一的完成都會訴諸武力?

黃朴民:中國古代統一戰爭前都會做哪些準備工作?

黃朴民:古人是如何打贏統一戰爭的?

黃朴民:國家安全戰略的基本內涵以及表現

黃朴民:中國歷史上實施國家安全戰略的主要特色

黃朴民:中國歷代國家安全戰略究竟有什麼短板

作者介紹

黃朴民,男, 1958年生於浙江紹興市,1978年至1985年就讀於杭州大學(今浙江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學位,1988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山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文化網路傳播研究會會長、中國史學會理事、董仲舒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思想史、中國軍事史。

代表性專著有:《春秋軍事史》、《天人合一:董仲舒與兩漢儒學思潮》、《先秦兩漢兵學文化研究》、《孫子評傳》、《何休評傳》、《大一統:中國歷代統一戰略研究》、《道德經講解》、《孫子兵法解讀》、《黃朴民解讀論語》、《刀劍書寫的永恆:中國傳統軍事文化散論》、《大寫的歷史》(系列三種)等;曾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文獻》、《學術月刊》、《中華文史論叢》等海內外各類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百餘篇。

這裡是每天帶給你驚喜的小石頭

微信公眾號:yimeishito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枚石頭 的精彩文章:

英國傳奇:小國崛起與百年霸權的秘訣
王黎:重溫黎塞留論「外交」

TAG:一枚石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