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越王勾踐劍已出,十大名劍在何處?拔劍而出,講一段冷兵熱血的傳奇歷史

越王勾踐劍已出,十大名劍在何處?拔劍而出,講一段冷兵熱血的傳奇歷史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一把寶劍,靜靜躺在楚國貴族的大墓之中。開採人員例行清理、出土,就在這一過程中,該隊員的手指竟被寶劍戳破,血流不止。

更令人驚異的是,塵埋兩千多年的一件古器竟周身未銹,紋理清晰,鋒刃之利輕鬆可破16層白紙。細看劍身刻有八字——

「鉞王鳩淺,自乍用劍」

越王勾踐劍

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

公元前494年,吳越兩國生死交戰,越王勾踐戰敗,將美女西施獻上之後,又卧薪嘗膽,甘當馬夫,韜光養晦二十餘載,東山再起,大破吳國,成為春秋最後一霸。而這把劍正是越王勾踐所用之劍。

早在商周時期,吳越地區便是青銅劍的鑄造重地,水土資源和礦物資源豐富,地理環境影響下的步兵為主的作戰方式使得成為主要的作戰工具之一。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兵器的地位被大大提高,同時劍作為王公貴族的裝飾,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也對美觀度提出了要求。

越王勾踐劍以黑色菱形紋格裝飾,正面劍格上飾有「蜻蜓眼」(玻璃珠),背面鑲有綠松石。劍形優美,工藝複雜。

黑色菱形暗紋

劍格上的「蜻蜓眼」

越王勾踐劍的出土可以說是一個奇蹟,

同時另一個關於寶劍的傳聞

似乎也有了佐證!

春秋戰國時期,吳越配劍之風盛行。諸王擁劍數十把都不是奇事。但在那麼多寶劍中卻有那麼幾把翹楚,在歷史中留名。而盛名之所以流傳離不開它們的鑄造者——歐冶子

歐冶子是中國古代鑄劍鼻祖,生逢亂世但也成就了他一代鑄劍大師的美名。《越絕書》中記載他為越王勾踐鑄造過五把劍:

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

除此之外,他還為楚昭王鑄了三柄名劍:

七星龍淵泰阿工布

湛 廬

十大名劍之一,被稱為「仁義之劍」。

《東周列國志》記湛盧原是越王請歐冶子所鑄,後因越王戰敗將劍獻與吳王。但有一日,寶劍不翼而飛,卻驚現楚昭王枕邊。相劍者解釋為吳王無道,不能得此劍。而此劍所在之國必定國運昌盛。湛盧被譽為「天下第一劍」,削鐵如泥,刃利而無殺氣。

春秋晚期吳越火焰紋劍

長 46 厘米,寬 4 厘米

純 鈞

十大名劍之一,素有「尊貴無雙之劍」的美譽。

《越絕書》記載越王與當時相劍第一人薛燭賞劍,拿出毫曹和巨闕皆不入薛燭之眼,而當純鈞出場之時,薛燭驚嘆不已,越王提出有人願以千匹駿馬、三處富鄉、兩座城池來換,問薛燭可否。薛燭連連否決,稱道純鈞乃天人共鑄不二之劍。

戰國駱越小雙環首人面紋圖語弓形格青銅劍

長 37.5 厘米,寬 6 厘米

勝 邪

此劍雖短但邪氣凜然。歐冶子鑄劍時曰:吾每鑄一劍,便鑄一惡,故此劍名曰勝邪。《越絕書》記載:「吳王闔閭之時,得其勝邪、魚腸。闔閭無道,子女死,殺生以送之。」

戰國滇鳳紋三叉格劍

長 37 厘米,寬 5 厘米

魚 腸

十大名劍之一,體制短小,形如匕首,為「勇絕之劍」。

《吳越春秋》和《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公子光宴請吳王僚。吳王僚身穿三層重甲,身邊衛兵林列。公子光讓專諸假借獻烤魚,將魚腸劍藏入烤魚之中趁機行刺。小小的魚腸劍斬斷衛兵的兵器,刺穿吳王僚的三層鎧甲,穿透胸背。此後公子光上台成為吳王闔閭。

西周蘑菇首乳釘鏤空直刃劍

長 31 厘米,寬 5 厘米

巨 闕

此劍為「天下至尊」,鈍而厚重,劍氣凜然。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中越王轉述,巨闕剛成之時,有一日他高坐於露台之上,一馬車路過忽然失控,驚嚇到了宮中的白鹿。臨危之際,勾踐拔出剛鑄好的巨闕,劍一拔出,失控的馬匹已被劍氣斬為兩段。於是越王叫人搬來一口大鐵鍋,將劍一刺,鐵鍋瞬間出了個大缺口。於是越王將此劍命名為「巨闕」。

春秋早期雙鳥首菱紋柄直刃青銅劍

長 36 厘米,寬 6.5 厘米

七 星 龍 淵

十大名劍之一,被稱為「誠信高潔之劍」,流傳勝廣,至今「龍泉劍」(唐時為避李淵名諱,源即泉)已成寶劍代名詞。

《吳越春秋》中記載,一代名將伍子胥為奸臣所害,被楚國兵馬追趕至長江之濱,窮途末路之際,一「漁丈人」橫舟而來。伍子胥成功脫難之後想要報恩,並囑咐漁丈人千萬不可泄露他的行蹤。誰知漁丈人施施然說道:「我搭救你只因你是國之忠良,不求回報,而今你疑心與我,我只好以一死證清白。」說罷,拔劍而出,自刎當前。伍子胥悲悔萬分,為時已晚。

戰國鐵劍

長 7 厘米,寬 3.4 厘米,高 0.5 厘米

泰 阿

十大名劍之一,又名「太阿」,是「威道之劍」。

《越絕書》記載當年晉國伐楚,圍楚都三年只為搶佔楚國國寶:泰阿劍。相傳泰阿劍是歐冶子和幹將所鑄,但兩人皆稱此劍乃是天時地利人和所共同孕育的,劍氣早已存在,只待時機成熟自會凝聚。而此劍成劍於楚國,對於兵強馬壯的晉國來說自是咽不下這口氣。索套不成,就出兵伐楚。如今兵臨城下楚王誓死不屈,親自披甲上陣。成,則兵退;敗,則以身獻劍。而就在楚王拔劍瞬間,頓時沙塵漫天,風嘯馬鳴,頓時間晉軍大亂,氣泄千里,大敗而歸。後楚國智者胡風子說:「此乃大王內心的威道之氣引發泰阿劍氣。」

戰國青銅複合劍

長 60.8 厘米,寬 4.3 厘米,高 1 厘米

工 布

此劍為「霸道之劍」,又名「工市」。

《越絕書》中記載此劍為歐冶子及幹將為楚王所鑄,與龍淵劍和泰阿劍同成於一處。相傳當時兩人尋訪各地,終於找到一處有鐵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於是歷時兩年終成三劍。工布劍「釽從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絕。」

春秋晚期鄂爾多斯虎紋龍首短劍

長 18.5 厘米,寬 5 厘米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

兵器作為戰爭的工具,是人類社會科技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中國冷兵器文化源遠流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文字建築兵器列為人類文明史發展的三大基本要素。以刀劍文化為代表的冷兵器文化研究,是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唯一的文明未曾中斷,延續至今的國家,而冷兵器是中華民族尚武精神和文明發展最重要的象徵之一。以浙江龍泉寶劍越王勾踐劍為代表的越國青銅兵器,以其精湛的製造工藝和強大的實戰威力,在春秋戰國時期名震天下。

《冷兵熱血——2017首屆中華冷兵器文化交流展古兵精品錄》

主編:鄭蓉 王英翔 陳建明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冷兵熱血——2017首屆中華冷兵器文化交流展」以及《冷兵熱血——2017首屆中華冷兵器文化交流展古兵精品錄》的出版,展示了從商周到民國3000多年歷史長河中歷代具有代表性的冷兵器近200件。這對於弘揚中國刀劍文化,加強中華冷兵器文化的研究宣傳,振奮民族精神,進一步擴大浙江的文化影響力,對於龍泉寶劍、越國青銅劍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的提高和產業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目 | 錄

封 | 面 | 及 | 內 | 頁

《冷兵熱血》已在天貓旗艦正式上架

複製以下淘口令 直接打開手機淘寶購買

¥ZQ9T0p8x8o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頁南山 的精彩文章:

他曾與豐子愷齊名,作品卻沉寂三十年!《阿大畫傳》編輯十餘年正式出版

TAG:一頁南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