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伯凡: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為什麼越來越多?

吳伯凡: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為什麼越來越多?

A

BOUTBEAUTY

關於研究君

每天精選深度互聯網業內文章、收集最新互聯網業界資訊、移動互聯網報道、研究、服務為己任的第三方行業研究機構。

亞當?斯密認為,一個美好的社會,首先要分工明確,每個人各自為自己的利益去努力會自動促進公共利益,這是《國富論》的一個基本原則。每個個體都為自己謀利益的話,會產生一隻看不見的手來調配一切。

一切都有序進行,但是他後來發現有一個問題,個體純粹只為自己,不管別人的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警惕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越來越多

亞當?斯密《國富論》的觀點,在今天,就導致越來越多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是根本不會管別人的,每個個體都會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時候,市場這隻看不見得手是失靈的。

有一個關於燈塔的例子,非常形象。燈塔肯定是有用的,但存在搭便車的問題,反正每個人都能看到燈塔,用完就走了,你也用不著去交錢,而且你自己不想去交錢,但如果這樣的話,誰來修燈塔?這又把個體之上的利益訴求提出來了,經濟學一直在糾纏這個問題。

在產品層面也是一樣,如果說每個人都謀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比如我生產一個熱水器或者是耐用消費品的話,我就不想它耐用。但是對於購買者來說,肯定是希望產品是耐用的,壞了修一下繼續用。

蘋果就是如此,只要發布一款新的手機就更新一次軟體。導致一些早期的機型無法使用。系統原來是夠用的,舊的操作系統和耗能是匹配的,然後新的那一款操作系統跟新的東西是匹配的。但是新產品發布之後蘋果還通知你更新,你只要一更新,就不夠用了。這就是要強制折舊,強制報廢,這就是解決不了的問題。

用同理心戰勝人性的自私

市場也有失靈的時候,用什麼東西來糾正?亞當?斯密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同情共理心,就是道德和情操。他首先提出了問題,而且他自己特別在乎的是《道德情操論》這本書。有的學者認為,斯密的經濟學其實就是倫理學。什麼叫倫理學?倫理學就是講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關係,他的經濟學是倫理學的一個分支。

無獨有偶,最近看到微軟CEO納德拉的一本新書《刷新:重新發現商業與未來》,這本書里提到了納德拉讓微軟重生的秘密武器之一:同理心。從美國到中國,科技圈裡很多人都在談論這個概念。

同理心是什麼?假設你看到一個嬰兒在地上哭,你會怎麼辦?把嬰兒抱起來,這就是同理心。

納德拉的兒子患有先天性腦癱,在照顧兒子的過程中,納德拉逐漸建立起了強大的同理心。他認為,照顧和幫助那些無助的人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另外一個世界和發現自己的另外的一面,就是讓自己能夠擁有一種東西。跟正常人打交道,你往往是不太需要同理心,因為他會主動表達他自己。但是對於一個特別無力的人,如果你不能全身心地,全心全意、盡心儘力地去幫助他,他完全是無能為力的,他會把你的這種無力給激活,所以同理心是一種特別重要的洗禮,精神洗禮。

佛教和印度教、基督教從某種角度說是相通的,施者比受者更有福。就是「給的」這個人,比「被給的」人更有福。

羅振宇講,他鼓勵女兒養植物而不是養動物,因為植物不會說話,什麼都不會。你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可能把一個花養好。動物是善解人意的,它不挑戰你的同理心,這是很重要的因素。

過去,我們喜歡把科學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但是現在大量的關於智能的研究證明,人工智慧絕對不是一個技術問題,你要不了解同理心的話,是根本不可能設計出一個好的產品。所以今天,人文科學領域裡那些原本很軟的東西越來越硬了,在智能時代,其實核心就是一個hardware(硬體)和software(軟體),還要加一個就是Empathy,就是同理心。

在智能時代,很多我們過去不太在乎的一些東西,現在必須要重視。因為機器跟人最大的不一樣,它不是幫你,不單純的線性地執行你的命令,而是它要跟你之間產生一種視野共享和那種非直接命令,非監督性的執行,滿足你的需求。

過去電腦滿足需求很簡單,人跟機器互動,就是我輸入它,它輸出。那種就是非常低級的互動。什麼樣的互動是高級互動?比如乾隆每次突然想到一個事要乾的時候,發現和紳都給他干好了。這個就是Empathy,同情共理心。

人工智慧就是世事洞明,人情練達

同理心成為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熱詞,背景是人工智慧的崛起。

有個朋友問,什麼是人工智慧?我告訴他,用曹雪芹的話講,人工智慧就是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世事洞明」就是對各種場景的感知能力,「人情練達」是對用戶的需求及時響應。人工智慧本質上是一種反機械,反純粹計算。

《刷新》中提到同理心的三個層次的概念非常有意思:微觀是產品層面,中觀是團隊和管理層面,宏觀是技術和人工智慧層面。

在產品層面。我們知道,以前微軟的產品非常難用,完全沒有從用戶的需求出發去開發和設計產品。納德拉擔任CEO以後,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產品設計要有同理心,滿足用戶尚未被滿足以及尚未提出的需求。

作為一名技術人員,納德拉親眼見識了技術在改善生活方面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納德拉的兒子喜歡音樂,但是由於先天性疾病,他無法自己挑選音樂。三名高中生一起打造了一款應用,幫助扎因控制音樂。這三名青少年的同理心給納德拉的兒子帶來了多大的自由和快樂。

在管理層面。他認為,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管理者需要走出去,與每個人面對面溝通,需要傾聽他人的想法,需要讓團隊建立共識。

納德拉曾經告誡下屬,整天坐在辦公室的電腦屏幕前,你不可能成為一個有同理心的領導者。有同理心的領導者需要走出去,到世界各地和當地人見面,看看他們團隊開發的技術是如何影響當地人日常生活的。

在一次非常重要的銷售會議上,他現場掏出手機,大家一看是iPhone,一片嘩然。畢竟,微軟跟蘋果是幾十年的冤家,現在微軟的CEO竟然公開使用競爭對手的產品。他繼續展示手機的屏幕時,大家發現上面全是一些微軟的應用,包括Office、PPT,還有Skype。現場一片掌聲。

背後的邏輯是什麼?納德拉認為,蘋果系統和安卓系統已經很厲害了,微軟不需要做第三個應用系統,微軟真正需要的是打破移動端和PC端的界限,跨越一些不同界面做一些互動,為個人賦能,為組織賦能。讓計算技術普及化,而不是跟蘋果競爭,跟谷歌競爭,他把未來的籌碼壓在雲計算領域,提供一些讓企業更有效,讓個人更有效率的事。

跟競爭對手握手言和,需要勇氣、智慧和同理心。這是作為領導者難能可貴的一點。

在人工智慧層面。納德拉用三個核心原則概括了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一,建立一種增強人類能力和體驗的人工智慧,把重點集中在人類的天性上,比如創造力、同理心、情感、身體的物理性,以及可以與強大的人工智慧計算結合起來的洞察力,以此來推動社會進步。

第二,把信任直接構建在技術之中。把隱私保護、透明度和安全性注入技術中。人工智慧設備必須在設計上具有檢測出新的威脅,並找出適當的保護方法。

第三,所有技術都必須包容和尊重個人,為人類服務,不分文化、種族、年齡、性別和身心能力。

部分觀點源於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新書《刷新:重新發現商業與未來》,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1月出版。

多研究,多了解,研究君精選互聯網業內的趣事、要聞、收集最新互聯網業界資訊的認知歡迎精英們分享!!

hulwang2046|互聯網研究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互聯網研究家 的精彩文章:

微軟打造的混合現實,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TAG:互聯網研究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