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關於葯膳那些事:不能盲目亂補

關於葯膳那些事:不能盲目亂補

本公眾號為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還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色「首都中醫」進行關注。

文:吳夢婷

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生命科學院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淋雨之後總會先想到喝一碗溫熱薑湯驅邪散寒,預防感冒;常常在煮粥、煲湯之時,加入少許百合、蓮子、枸杞之品滋補養生?這些司空見慣的生活常識,其實正是中醫藥膳的生動寫照。

舌尖快樂 央視熱播

葯膳,作為我國中醫藥食療養生文化的瑰寶,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博大精深的內涵。近日,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熱播,葯膳再一次進入了大眾的視野,被廣為傳誦和熱烈討論。紀錄片中,一個個鮮活生動的鏡頭帶領觀眾以不同人物的視角,走訪民間,尋找根植於人們心中那獨特的地方口味,那口口相傳的食療良方。西班牙西醫學博士露麗婭所痴迷的「五汁膏」,出自清代醫書《仙拈集》,膏方以蜂蜜、薑汁、白蘿蔔汁、梨汁、人乳(以牛奶代替功效相似)為組成,有滋陰潤肺、化痰止咳之效,主治咳嗽經久不愈、少氣乏力、短氣等;出自《紅樓夢》的一道美食「棗泥山藥糕」,以簡單易得的山藥和大棗為原料,是一款具健脾溫中之功的葯膳;「當歸生薑羊肉湯」源於張仲景《金貴要略》,以溫中補虛驅寒為特點,為冬令溫補之佳選。

「民以食為天」,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歲月積澱出了深厚的飲食文化底蘊,並同中醫藥核心理論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葯膳食療,從古至今頗受人民大眾的青睞和喜愛,已在百姓的生活中深深紮下根來。但對耳熟能詳的葯膳,我們每一個人真的都了解嗎?

注重整體 辨證施膳

葯膳,即藥材與食材相配而做成的美食。其「寓醫於食」,取藥物之性,用食物之味,葯借食力,食助葯功,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故葯膳獨具養生防病之功。歷經歲月洗禮,各代醫家不斷探索和積累,豐富和完善著中醫藥膳理論,最終成為一門獨具特色的臨床實用學科。

葯膳堅持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強調「三因制宜」,即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由於個體有年齡、性別、體質等區別,故食用藥膳時不可一概而論之,正如《舌尖》中提到的「五汁膏」,對久咳、燥咳之症效果明顯,卻不適宜痰濕較重的咳嗽;「棗泥山藥糕」雖可健脾,多食則易導致腹脹不適;火氣旺、體質強壯之人不宜食用「當歸生薑羊肉湯」,否則會臉色潮紅、心跳加快、出汗增多。

中醫學一直重視個體差異,認為不同的體質所適用的葯膳方也不同。如表現為疲乏、氣短、自汗等特徵的氣虛質,選用的葯膳宜起益氣健脾、補肺益腎之功,如參棗湯、黃芪燉母雞、參芪羊肉湯等;表現為陽氣不足,常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等特徵的陽虛質,應配合溫脾養腎,助陽化濕的葯膳方,可食用當歸生薑羊肉湯、狗肉湯、蟲草燉雞等;陰虛體質之人經常感到手腳心發熱、口燥咽干,宜補益肝腎,養陰降火,適當選用沙參麥冬瘦肉湯、百合粥、甲魚枸杞湯等;痰濕質以形體肥胖、腹部肥滿、口黏苔膩為主要特徵,可食用蘿蔔海帶湯、杏梨枇杷飲、甘草桔梗茶等葯膳來健脾利濕,化痰泄濁。

隨著四季寒熱的變化,故施膳也有所區別,春宜升補,多食溫補陽氣、養肝護肝之物;夏宜清補,長夏宜淡補,可食解暑利濕清心火之物;秋宜平補,應食滋陰潤燥、養陰潤肺之物;冬宜溫補,宜食溫腎助陽之物。另外,我國地域寬廣,幅員遼闊,由於氣候條件及生活習慣的差異,不同地區的人生理活動和病變特點也千姿百態,故應有所區別。

葯膳講究合理搭配,謹和五味,才能使其發揮真正的效能,達到養生延年的目的。葯膳中「以臟補臟」「以形補形」的概念沿用至今,中醫學認為,動物臟器氣味醇厚,為血肉有情之品,較草本更易被人體吸收,因而起效迅速,尤其在調養補益方面效果顯著。比如以肝補肝,肝藏血,肝血虛則筋目失養,而動物肝臟能補肝養血,適合貧血之人,常被視為補虛保健葯膳中的佳品。「以臟補臟」對身體虛弱者雖有益處,但宜恰到好處,不可太過,特別是有脾胃虛弱、實證、熱證之人不宜盲目進補,否則易助濕生痰上火。

葯膳烹飪 不容小視

葯膳經過烹調處理,食用方便,味道可口,但葯膳烹飪也有所講究。首先應注意合理掌握下料先後順序,如一般質地實、成分不易溶出者宜先下,含揮髮油成分者則後下。如四物烏雞湯,其熟地、白芍可與雞塊一起下,煮至九成爛再下川芎、當歸,慢火持沸5分鐘,即成一道味道鮮美、滋陰補血之功的葯膳,尤適宜於身體虛弱、血虛及女士經期後食用,但感冒、脾胃濕熱、腹瀉之人不宜飲用。其次,合理掌握火候及時間長短也尤為重要,一般原則是先武火後文火,同時應根據葯與食料的不同加以適當調控。

製作食療葯膳時,還應該選擇「葯食同源」之品,不可在膳食中加入太多藥物,否則藥味太濃難以「適口」,難被大眾接受。葯膳由於它的獨特性,烹飪方法以長時間蒸、燉、燜為主,但也有一些特殊的烹調方法,如杜仲腰花是將杜仲先用清水熬好後將腰花汆制即可。原則是最大程度保證將葯膳的功能發揮出來。

見仁見智 踵事增華

面對社會對葯膳的不同認知,其實應辯證來看。俗話說,「葯補不如食補」,葯膳在養生保健、防病治病領域發揮的作用不容否認,但前提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懂自己的體質,懂藥材的性質,選擇合理的葯膳。中醫的「神秘」正是因其說不清、道不明、講不透,卻能夠行之有效。現如今,由於多種原因,人們雖有利用藥膳防治疾病、實現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但在運用藥膳的過程中卻存在不可避免的盲目性,誤補、蠻補、亂補而釀成的悲劇屢見不鮮。《舌尖》中對葯膳的推廣,讓我們認真思考,如何結合時代背景,將中華民族祖先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稿件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郭昱彤

「首都中醫」ID:

bjtcm010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官方微信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歡迎您投稿,收稿郵箱 sdzywx@126.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