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個場景,再次刷新了溺愛症的境界!

這個場景,再次刷新了溺愛症的境界!

今天早上在路口等紅綠燈時,看到斜對角有個頭髮花白的老奶奶拉著一個手推車,後面坐著一個大概七八歲的小孩。綠燈亮起的時候,老奶奶繼續拉著手推車往前走,孩子則繼續坐在她拉著的手推車上。我目送他們過了紅綠燈,一直走到路盡頭轉彎。

不禁想到過年回家走親戚,有一個3歲多的小孩特別霸道,他要的東西別人一定要給,不然就哭鬧個不停,甚至動手或用腳踢別人,不管大人小孩一律都要鬧個贏。他媽媽聽見哭鬧了,總是說:「脾氣太犟了,真拿他沒辦法!在家裡跟他玩遊戲,不到累的時候他就不停,不然就一直哭,哭到嗓子都啞了還不停!」

有一天我們都在親戚家玩,他爬到沙發頂上在上面玩,他姐姐怕他掉下來,趕緊去扶他,結果他扇了他姐姐一巴掌,打的小姑娘直掉眼淚,他爸爸吼著說:再打你姐姐,回家我就打你!他望了望爸爸,一點害怕的樣子都沒有,繼續玩他的。

生活中我們總是會看到各種各樣父母和老人溺愛孩子的場景,他們都毫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讓孩子日日泡在蜜罐里被呵護著、被寵愛著、囂張跋扈著……

以下10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仔細看看,並自我檢討下,你有沒犯以下的的溺愛症?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物要給他一人享用;好玩的東西都讓孩子先試一下。什麼都先考慮孩子,為孩子想好了一切的後路。而孩子也在這樣的氛圍里漸漸習慣了這種特殊待遇,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也不會關心他人。

2、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3、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游遊盪盪,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4、包辦代替

我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

5、剝奪獨立

含在嘴裡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6、害怕哭鬧

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如何才能做到不嬌慣不溺愛孩子?

1. 這些話,請不要說

「打桌子,誰叫它弄疼我們寶寶的!」

孩子在能走能跑的年紀,磕磕碰碰的其實很正常,調皮點的一天都不知道要碰多少次。但如果孩子碰到桌子,就邊打桌子邊說:「誰要你碰到我們寶寶的…」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負面的,孩子會認為我摔倒了不是我的錯,都是桌子凳子的錯!這樣的孩子你還指望他長大能三省吾身?大概一切都是別人的錯了!應該告訴孩子的是下次走慢點,小心點。

「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

碰到長輩們說這句話的時候,真的是讓人想解釋的心情都沒有!孩子做錯什麼事老人家都會因為疼愛說因為他還小,不懂事可以原諒。我們應該教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總是聰明的很,時間一長,你再要他做點什麼,指不定給你來一句「誰誰說我還小…」

「沒事,拿一個吃嘍!」

孩子看到超市各種好吃的都忍不住想吃,果凍、糖果、散裝餅乾等等!有時候他們太小,不懂要買單這東西才屬於我們,所以看到喜歡的就會去拿,這個時候當媽的往往會制止孩子,告訴孩子這個沒付錢不能要,不能說「沒事,拿一個吃嘍!」要讓孩子知道得到個東西,是需要付出的,不是他想要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

2. 孩子要自立

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在家裡,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學習上,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心理上要獨立。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能獨立思考問題,能有主見,從而為孩子以後的成功打下基礎。

3. 苦,就讓他吃吧

孩子三歲,上街的時候就要讓他幫你提東西;孩子到了五六歲,就要讓他掃地擦桌子,並告訴他如何節省用電,還可以教他們整理自己的房間;假日里讓孩子洗洗馬桶,知道臭和臟是生活的一部分;讓孩子適量的干一些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們照顧;孩子上中學,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費,錢就這麼多,超支了只能挨餓。鼓勵孩子參加公益活動,讓他們懂得奉獻的快樂;培養孩子各種生活技能,讓他們有很強的動手能力。

4. 堅持吧,所有成功都與咬牙堅持有關

其實,讓孩子吃苦應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父母抓住一點一滴,不在一件件小事上讓步,這都是必要的。比如,當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願起床的時候;當孩子難以完成一件手工製作的時候;當孩子跳繩跳到最後筋疲力盡的時刻。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勵、誘導和鞭策。要求孩子堅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堅持與困難作鬥爭。實際上,吃苦的精神就來自這最後的咬牙堅持之中。

溺愛孩子已經成為中國父母非常普遍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是不正確的,是需要適度去控制的,長期如此,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自我,越來越任性。這對孩子的未來,無疑是一種非常大的傷害。

親愛的媽媽們,我們都希望儘可能的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但是我們不會一輩子都守護著孩子,我們總有一天會老去,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津媽微助手 的精彩文章:

只有女生才懂的7件尷尬糗事,你中了幾個?
新手媽媽需警惕「腱鞘炎」—「媽媽手」

TAG:津媽微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