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忽必烈攻打日本為什麼會失敗?除了天氣,還有個重要原因

忽必烈攻打日本為什麼會失敗?除了天氣,還有個重要原因

有人說,忽必烈攻打日本失敗,是因為天氣的原因。

表面看起來確實是這樣的。

1274年,忽必烈派出1.5萬人,組織九百艘戰艦出發,登陸日本島國後,雖然有一些小勝,但是最終因為遇到颱風,加上軍隊糧草補給困難,不得不撤退回來。

(忽必烈像)

1281年,忽必烈派出10萬人,組織了四千四百艘戰艦。這次才走到鷹島,就遇到劇烈的颱風,元軍被颱風摧殘得慘不忍睹。後來好不容易登島,作戰能力、糧食補給等都大受限制,不得不又一次無功而返。

不過,雖然受天氣影響嚴重,但這不是忽必烈攻打日本失敗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於忽必烈入主中原後,遇到了怎麼處理中原國家和周邊國家的關係問題,他沒把這個問題處理好。

忽必烈是蒙古貴族中,第一個實施漢化的人。也正因為他的漢化政策,所以他才得到一大批漢人的支持,讓他在應對蒙哥對他的「鉤考」,以及在和阿里不哥爭奪大汗之位的時候,能夠取勝。

但是,忽必烈對漢化的理解是淺嘗輒止的,包括他剛入主中原的時候,對待周邊的國家策略,就是如此。

(日本阻擊蒙古)

中國歷史上,在中原地區建立的國家,對待周邊的國家,大都是懷柔的政策,很少有主動發動進攻,或者說把這些國家滅了,劃入中國地盤的情況。就比如朝鮮半島,離中國那麼近,但是歷史上沒有一個朝代吞併了朝鮮。對於日本,也從來沒有主動進攻過。還有東南亞的越南寮國那些地方的國家,中國古代也很少有佔為己有的情況。這就是中原國家處理國家關係的一種政策。

懷柔的辦法,通常是採用和親的方式和建立歲賜制度。和親就是把皇室的公主或者郡主嫁給周邊國家的君王,建立姻親關係,從而拉近兩國的距離。歲賜就是周邊國家承認中原國家為宗主國,每年按時前來朝貢,而中原國家則賜予豐厚的糧食、絲綢、茶葉等生活用品。

忽必烈顯然對這個政策不是很了解,所以按照慣性思維,他一直堅持蒙古族的擴張政策。除了把吐蕃納入中國的版圖,朝鮮半島的一半納入中國的版圖等外,還試圖把日本也納入中國的版圖。

很顯然,他在日本的問題上,碰壁了。

忽必烈這一次硬打,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由於是讓日本產生了一個誤判。什麼誤判呢?

(明朝時倭寇入侵)

日本因為島國心理,就像一艘大海里的船一樣,一直試圖向朝鮮半島靠攏,向中國大陸靠攏。因此,從唐朝開始,就發動了對朝鮮半島的侵佔,並希望以朝鮮半島為跳板,把力量伸到大陸。不過,唐朝通過白江口大戰,給了日本一個及時的提醒。此後的日本改變了策略,在整個唐朝期間,先後十九次派人到大唐來學習,並和唐朝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但是忽必烈主動攻打日本失敗後,讓日本產生了一種心理,強大的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都打不贏日本,日本完全可以在世界上大有作為。

所以,從明朝開始,日本又再一次把鞭梢往中原大陸伸了過來,雖然受到了明朝的強勢阻擊,但是到了清朝末年,日本的這種侵略行為就變成了常態。

當然了,我們不會把日本在清末開始的侵華戰爭,歸因於忽必烈攻打日本的失敗,但是,這一次攻打失敗對後世的影響,確實是非常大的。

(參考資料:《元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歷史真相 的精彩文章:

大臣為避殺身之禍,反覆辭官,最終官辭了,殺身之禍也來了
有才有貌的少女嫁給皇太子,又當皇后,她卻鬱鬱而終,咋回事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