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500年石窟97000餘尊佛像 卻沒有一個是完整的

1500年石窟97000餘尊佛像 卻沒有一個是完整的

1500年石窟97000餘尊佛像 卻沒有一個是完整的

2018-3-9 17:41|發布者: 壹號收藏|來自: 北京日報摘要: 龍門石窟(圖片來源:北京日報)北魏孝文帝禮佛圖在龍門石窟時的原貌照片(圖片來源:北京日報)史克曼(圖片來源:北京日報)華爾納(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擁有1500多年歷史的洛陽龍門石窟,是享譽海內外的中國 ...

龍門石窟(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北魏孝文帝禮佛圖在龍門石窟時的原貌照片(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史克曼(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華爾納(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擁有1500多年歷史的洛陽龍門石窟,是享譽海內外的中國古代石刻藝術寶庫和世界文化遺產。站在龍門石窟前,每一個人都會被其壯觀華美深深震撼,同時,又不能不為滿目的傷痕瘡疤而扼腕嘆息。

這裡共有1300多個石窟、97000餘尊佛像,從最大的高達17.14米的盧舍那大佛,到最小僅有2厘米的佛造像,沒有一個是完整的!

1500多年間,龍門石窟經受著大自然的風霜侵蝕,遭歷了唐代的滅佛運動,但最大的劫難來自近代。從清末民初到新中國成立前的幾十年中,西方文化強盜勾結利欲熏心的文物販子,大肆盜鑿龍門石窟,佛頭被砍下,雕像被肢解,浮雕被鑿碎……越是精美的石刻藝術品,越會被當做劫掠的目標。它們被簡單粗暴地從石窟中鑿下,偷運境外,流向了歐美和日本等地。

其中最令人痛心的,就是開鑿於北魏時期的浮雕——「帝後禮佛圖」。它本是龍門石窟石刻藝術寶庫中最瑰麗的珍寶,它被盜鑿的過程,也能夠還原出那段歷史中國寶流失的典型路徑。

「一座尚未開放的萬神殿」

從洛陽市區驅車向南12公里,遠遠就可以看到伊河兩岸相對而立的龍門山和香山,兩山相望,就像一座天然的門闕。春秋戰國時期,這裡被稱為「伊闕」。隋代,洛陽被定為東都,「伊闕」成了天子門戶,改名「龍門」。

龍門石窟就開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

北魏孝文帝是在中國歷史中留下重要一筆的皇帝。南北朝初期,鮮卑族政權北魏一統北方。孝文帝親政,革俗漢化,強令鮮卑人改用漢姓,改穿漢服,改說漢話,以雷霆萬鈞的手段加速了民族大融合,也深刻影響了漢文明的發展。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於是在公元493年將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於洛陽,同時拉開了大規模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

正是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開始迅速發展。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在北朝,則盛行開鑿石窟。比龍門石窟略早的雲岡石窟,也是始鑿於北魏。後來北魏遷都洛陽,龍門石窟就成了北魏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

龍門石窟中形制最大的盧舍那大佛作於唐高宗時期,至今仍是最能代表龍門石窟的佛造像。北魏沒有盛唐氣象,營造的石窟相對較少,但一來年代更久遠,歷史信息深厚;二來自身藝術風格濃郁,北魏石窟同樣蔚為大觀。

中央民族大學考古文博系副教授劉連香告訴記者,北魏佛像與唐代佛像在藝術風格上截然不同。北魏晚期風行的「秀骨輕像」,佛像顯得俊逸修長,不像唐代佛像那樣體態豐盈。

古陽洞開鑿於公元493年,是龍門石窟開鑿最早的一個洞窟,但若論藝術水平,則要首推北魏遷都洛陽後開鑿的賓陽洞。

公元499年,遷都僅僅6年,年僅32歲的北魏孝文帝去世。次年,其子北魏宣武帝為父親做功德,開始營造賓陽洞石窟。「賓陽」意為迎接初升的太陽。

賓陽洞前後建造了24年,富麗堂皇的景象為龍門眾石窟之冠。不過,賓陽洞的營建卻十分坎坷。史書記載,賓陽洞施工五年才「斬山二十三尺」。宣武帝非常不滿,將最初的工程主持人換掉,可是新上任的主持人沒幾年便去世了。宣武帝只好把賓陽洞的工程交給宦官劉騰。劉騰覺得一座洞窟不足以彰顯君威,奏請宣武帝在南北加造兩座洞窟。於是,最初的賓陽洞便成了賓陽中洞。

公元515年,宣武帝駕崩,7歲的孝明帝即位,胡太后臨朝稱制。劉騰聯合領軍元叉,以太后「淫亂肆情」為由,發動宮廷政變,幽禁了孝明帝和胡太后。4年後,劉騰病死,胡太后重返朝堂。

經過幾次三番你死我活的宮廷鬥爭,胡太后再次臨朝,自然沒有什麼心情繼續整治對手所主持的賓陽洞。此時,賓陽三洞只完成了中洞,工程就此廢止。理想中的輝煌工程雖然沒有完全實現,但是賓陽中洞的石刻已足以震撼人心。

賓陽中洞深12米,寬10.90米,高9.3米,洞內正壁中央供奉著釋迦牟尼跏趺坐。窟口內壁兩側各有一個上下四層的浮雕,最上層是「維摩變」;第二層是佛本生故事;第三層就是著名的帝後禮佛圖;最下一層是「十神王」浮雕像。

劉連香告訴記者,在龍門石窟的北魏石刻中,賓陽中洞的帝後禮佛圖稱得上等級最高、藝術水平最高的作品,甚至可稱龍門之冠。

帝後禮佛圖是兩幅浮雕的合稱。圖分左右,左壁為北魏孝文帝禮佛圖,右為文昭皇后禮佛圖,分別刻畫了孝文帝和文昭皇后帶領侍從列隊禮佛的場景。兩幅浮雕人物密集,顧盼神飛,渾然一體,堪稱中國藝術史上的傑作。浮雕中的衣冠儀仗,忠實記錄了北魏孝文帝強行推動漢化後的服飾特徵,極具史學價值。

北魏沒有完成的賓陽南、北二洞,一百多年後在唐太宗時期得以完工。值得一提的是,賓陽南洞的營造還記錄了一段唐代皇位之爭的歷史。

唐太宗時期,太子承乾因荒淫被廢,眾皇子覬覦皇位蠢蠢欲動,其中表現最為積極的是皇四子李泰。李泰與承乾一樣都是長孫皇后所生。長孫皇后病逝,李世民極為悲慟,李泰便奏請開窟造像紀念母后。

然而,李泰營造石窟並非為了盡孝,而是為了給自己積累政治資本。工程不求精益求精,只要求快。於是,他選中了半拉子工程——賓陽南、北洞。賓陽南、北洞的洞窟已經造好,只要稍加修繕再雕刻幾個佛像就萬事大吉了。不過,這樣敷衍的工程與賓陽中洞自然不可同日而語。盛唐之時完工的賓陽南、北洞,無論工藝水平還是藝術價值,都遜色北魏的賓陽中洞不少。也許,正是由於投機取巧,李泰最終失去了父親的歡心,在奪嫡中敗下陣來。

此後數百年間,龍門石窟不斷地被後代王朝修復、續作,歷經千年時光,伊河兩邊的峭壁上共開鑿了1300多個石窟。時至今日,龍門石窟共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造像9.7萬餘尊。無論規模,還是藝術成就,都堪稱中國石窟藝術的巔峰。

伊河靜靜地流淌,倒映著河岸的龍門山、香山,以及山體峭壁上的慢慢伸展開來的龍門石窟。這裡從唐代就是著名景觀,白居易曾記:「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世代生活於此的人們,早已習慣了龍門石窟的存在,它是風景,也是求神拜佛之所。

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這裡,把另外一種價值添加到了龍門石窟之上。災禍由此而起。

第一個將龍門石窟介紹給世界的外國人是日本學者岡倉天心。

1893年,在中國遊歷的岡倉天心偶然發現了龍門石窟。站在巨大的佛像前,鑽進華美的石窟里,岡倉天心徹底被雄偉瑰麗的景觀震撼了。他在日記中讚歎:「龍門石窟自身就是一座博物館,有上萬座石像,有唐代的作品,甚至還有宋代的作品,製作年代也非常可信,其重要性無法估量,多麼美麗的地方!」

在中國遊歷後,岡倉天心回到日本,用賓陽洞的照片製成幻燈片,舉辦了講座。龍門石窟很快聲名遠播。此後,法國漢學家愛德華?沙畹、美國收藏家查爾斯?朗?弗利爾、日本學者關野貞等等紛至沓來。這些人,有為歷史文化或是風景而來的學者、旅行家、探險家,當然也有為了文物而來的收藏家,還有乾脆就是為了金錢而來的古董商乃至文物盜賊……有些人則是幾種身份兼而有之。

岡倉天心的學生——美國人蘭登?華爾納,就是其中之一。

蘭登·華爾納1881年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1899年,他進入哈佛大學學習。1906年,他留學日本,師從岡倉天心,專攻佛教美術。他為哈佛大學開創了東方藝術課程,也曾在幾家美國博物館擔任高級職務。

然而,對中國來說,蘭登?華爾納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物大盜。

1923年,華爾納潛入敦煌莫高窟,剝離莫高窟唐代壁畫精品10餘幅,並盜走第328窟彩塑供養菩薩像等。由於他揭取壁畫的方式極其簡單、原始、粗暴,壁畫完全破碎,遭到了不可逆轉的破壞。至今,人們仍能在一些洞窟中看到壁畫被剝離後觸目驚心的現場。

在去敦煌前,華爾納就到過龍門石窟。甚至在去龍門石窟之前,華爾納就已經深深為其吸引,而且最關注的就是帝後禮佛圖。

華爾納收集了岡倉天心、沙畹、弗利爾等人拍攝的龍門石窟照片,並挑出帝後禮佛圖的照片寄給波士頓美術館,在信中寫道:

你可以看到古代中國雕塑在全盛時期的樣子。請留意那些禮佛人物——它們的構圖與羅馬萬神廟的裝飾雕刻一樣好,至於那些浮雕的線條,我認為它們也毫不遜色……先生(岡倉天心)認為它們非常重要。西方應該能夠接觸到那座頂級中國雕塑寶庫,那是一座尚未開放的萬神殿,堪稱整座雅典衛城,等待著人們去學習研究。

龍門石窟這座「尚未開放的萬神殿」,等到的卻不是來學習研究的人。

龍門亂象

清末民初,隨著岡倉天心、沙畹等學者關於龍門石窟的研究專著的不斷推出,世界各地貪婪的目光盯上了龍門。

沙畹所著《華北考古圖錄》發表於1909年,其中的照片刺激了西方的收藏者。當時即有一位名叫斯坦利?亞伯的英國公爵撰文評論:法國人的學術著作「無意中提供了帶照片的目錄,外國買家可藉此在公開市場追求,或有時候『特別預訂』所挑選作品,即告訴他們在中國的代理,他們對獲得龍門石窟哪些東西感興趣」。

1911年,一般被認為是龍門石窟遭受大規模盜鑿的肇始之年。《龍門石窟盜鑿史》一文的作者、洛陽學者趙振華告訴記者,龍門石窟被人為毀壞最嚴重的時期幾乎可以貫穿20世紀上半葉。

1911年,考古學家羅振玉派弟弟羅振常到河南收購古董。羅振常在日記中記錄下當時龍門石窟被毀的情況:「顧小窟往往空洞無像,大龕諸佛亦多殘損,每有失其首者。」他還聽當地百姓說,來龍門石窟遊覽的外國人很多,他們看上哪個佛像就花錢僱工匠往下鑿。地方官根本不管,寺廟和尚監守自盜,遊客隨便盜鑿。他不由得感嘆:「此名跡將日見頹廢,是可太息者也。」

內外勾結,破壞龍門石窟的情況,甚至連英國《泰晤士報》都報道了。1914年,《泰晤士報》寫道:

巨大的人物浮雕……被盜賊肆意切割、鋸斷或摔成碎塊,以便運往北京,並出售給歐洲古董商。收藏家或博物館的代表,迫不及待地買下他們。那些人會對參與走私躊躇遲疑。但是他們反駁道,既然那些戰利品已落入他們手中,他們至少有責任為其提供一處值得停留的地方。競爭在增長,價格在飆升,破壞的動機進一步受到刺激,變得日益高漲。

民國初年,龍門石窟遭受如此慘烈的人為破壞,民國政府是不是完全熟視無睹,撒手不管呢?趙振華認為,這樣說也有失偏頗。

1914年,北洋政府內務部致河南民政長訓令,要求省里派專員,會同當地官員到龍門石窟調查,將龍門石窟所有佛像石刻登記在冊,並責成附近寺廟僧侶管理,酌情給予津貼。

洛陽縣知事曾炳章用了兩年時間,對龍門石窟進行了調查。據他考察當年龍門石窟有大佛476尊,其中有破損的達180尊;小佛89375尊,其中有破損的達7275尊。當然,這還是1910年代龍門石窟的狀況。趙振華認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龍門石窟有史以來遭受盜鑿最嚴重的時期。也就是說,在曾炳章調查報告出爐後的20年,又有數不清的石刻珍品遭到了破壞。

1916年,河南省出台了首例關於龍門石窟的保護法案——《保護龍門山石佛規條》。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了《古物保護法》,同時成立了「中央古物保護委員會」。河南省政府也派軍隊駐紮龍門,但是由於土匪太過猖獗,官方的保護總顯得力不從心。

1914年,已經關注龍門石窟多年的華爾納,終於得到機會親赴龍門考察。他發現那裡治安狀況十分糟糕,甚至連一個晚上都住不下去。洛陽的治安官警告他說,僅在龍門石窟外就有1000名盜賊。軍隊每晚都出動,與盜賊發生衝突。就在他抵達龍門的兩天前,軍隊剛剛與盜匪進行了一場激戰,一舉殲滅了100多名匪徒。

華爾納到達龍門石窟時,看到牆上掛著土匪的首級。「邪惡的烏鴉在每個腦袋上啄食,在橫跨洞窟、掛著被砍下頭顱的橫木間棲息。石窟牆壁的外面也有一些屍體。」

然而,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來自西方的高額「懸賞」,讓盜鑿龍門石窟的不法分子源源不斷,官方的介入並沒有使盜鑿龍門的狀況得到絲毫緩解。倪錫英所著《洛陽遊記》一書中,就專門記錄了1933年他和李可染受中國社會教育社理事會派遣到龍門石窟考察時看到的一幕:

每一年,各國的遊歷者到龍門去拜訪的總在幾百以上,他們每次來都花了重金向鄉人購買石佛的頭,帶回去作為名貴的藝術裝飾品。帝國主義資本的勢力居然延展到洛陽,龍門山窟里的石佛被帶到外洋各國去了,這非但是石佛的不幸,同時也是整個大勝跡的不幸。

第二年,受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到龍門石窟考察的地質學家袁同禮,看到了同樣的景象。來龍門遊覽的外國人花錢找村民盜鑿佛像。其中賓陽洞、八仙洞、千佛洞等洞窟被毀壞的情況最為嚴重。賓陽洞中四個佛像頭顱被擊落,洞內外龕像有被砍頭的,也有全身被盜的。

袁同禮在報告中稱,龍門石窟被瘋狂盜鑿的情況,以1930年以後的三年最為熾烈。「龍門之南的外凹村,許多石匠都以盜鑿龍門石像為業。他們勾結土匪,夜裡攜帶雲梯、手電筒到洞窟中盜鑿。很快,這些被砍下的佛頭就會出現在北京的文物市場上。」

這些荷槍實彈、明火執仗的盜匪背後,無不站著一個財力雄厚的外國金主。

華爾納是最早從照片中發現龍門石窟價值的人之一,也很快意識到這些照片正被歐美收藏家用作「收購目錄」。

1913年,他去歐洲旅行,順便訪問了巴黎的賽努奇博物館。華爾納向自己當時的導師和僱主查爾斯·朗·弗利爾報告,提到了賽努奇博物館最近取自中國石窟的十幾尊雕塑。華爾納指出,歐洲的古董商們已向他們在中國的代理標註了龍門石窟的照片。代理們正根據訂貨,委託當地的石匠偷盜雕像。

在信中,華爾納還表示擔心自己的有關中國照片的出版物也會帶來同樣結果。「那種事情,將會極度傷害我的良心。」華爾納的這番表態可以說是「鱷魚的眼淚」,因為他自己很快就成了這樣一個「金主」,或者說是「金主」代理人。

破碎的皇后禮佛圖

上世紀30年代,華爾納已經離開中國,在劍橋謀得教職。不過他仍對中國散落各地的文物珍品念念不忘。此時,他找到了一個回報頗為豐厚的副業——為堪薩斯城正在修建的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提供藏品徵集的諮詢服務。中國是他提供的最豐富的藏品「徵集」地。

由於他遠在劍橋,不能親自到中國,於是他將自己的學生——勞倫斯?史克曼推薦給博物館。 分享到: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微信更多 收藏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號收藏 的精彩文章:

金馬桶事件後 深度揭秘白宮如何租借藝術品
莫奈油畫回歸東京 2019年修復結束將展出

TAG:壹號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