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都說這個皇帝昏庸怠政,在周邊一個國家人們卻對他感恩戴德數百年

都說這個皇帝昏庸怠政,在周邊一個國家人們卻對他感恩戴德數百年

萬曆十五年(1587),明朝的萬曆帝宣布實行「靜攝」,從此不再上朝。後世很多人認為萬曆常年「不朝」,是萬曆帝怠政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造成明朝國事日非的一個重要原因,進而更得出「明之亡,實亡於萬曆(《明史》)」和「酒色財氣,醉生夢死(《正說明朝十六帝》)」等對萬曆帝的負面評價。

都說這個皇帝昏庸怠政,在周邊一個國家人們卻對他感恩戴德數百年

(《萬曆十五年》是1997年5月三聯書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專著,作者黃仁宇教授)

都說這個皇帝昏庸怠政,在周邊一個國家人們卻對他感恩戴德數百年

(《人民的名義》劇中高育良的核心設定和《萬曆十五年》有關)

當然,關於萬曆帝的「不朝」、「不批」、「不郊」、「不廟」,也有學者提出不同意見認為並非「怠政」,如果說是「無為而治」有點抬得太高的話,那麼第一萬曆帝因為身心疾病有不得已之處可以諒解,第二萬曆「不朝」期間內政外事各項運作不但都還比較成條理,甚至頗有建樹,制度的作用和萬曆帝本身的執政能力都不可小覷。

都說這個皇帝昏庸怠政,在周邊一個國家人們卻對他感恩戴德數百年

(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明朝第十三位皇帝)

其中「萬曆三大征」的勝利,更是比較難能可貴的政績,其中也引出了本文的話題。

所謂「萬曆三大征」指的就是明神宗萬曆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首領哱拜叛亂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具體分析當然見仁見智,有不少學者認為萬曆三大征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消耗了明王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給國家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有史書和研究評論萬曆三大征的發生是後來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萬曆三大征損失了眾多人才將領,消耗了大量物力財力,從而導致國家經濟危機,因而從長遠的眼光來看萬曆三大征雖然從戰爭本身角度勝利了,但是對於國家長遠戰略而言卻是失敗的!

然而,從當時的時代背景看,萬曆三大征都是必須要出兵的戰爭,退一萬步講,即使播州之役和寧夏之役或許還有別的解決途徑,朝鮮之役或曰萬曆朝鮮戰爭(朝鮮方面稱:壬辰倭亂;日本方面稱:文祿?慶長の役)對明朝而言,無論是從地緣政治還是邦交道義的角度,都不折不扣是必須要進行的戰爭。

都說這個皇帝昏庸怠政,在周邊一個國家人們卻對他感恩戴德數百年

(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1598年)是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

萬曆朝鮮戰爭持續了七年之久,最後終以中朝兩國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結束,朝鮮方面,從亡國到復國,付出了數十萬軍民傷亡的沉重代價,日本方面,此役的失敗使得豐臣秀吉政權元氣大傷,促進了豐臣集團勢力的最終垮台,明朝方面,一是造成了極大的軍事力量的損失,二是花費了800萬兩白銀以上的軍費,也大傷元氣,但從整個東亞戰略格局和地緣政治來看,明朝在戰略上是得益的。

這且按下不表,萬曆帝本人因此在李氏朝鮮,獲得了君臣百姓上下一致的感恩戴德。

都說這個皇帝昏庸怠政,在周邊一個國家人們卻對他感恩戴德數百年

(朝鮮宣祖大王親筆書寫「再造藩邦」)

朝鮮宣祖大王李昖在戰後曾經親筆書寫「再造藩邦」這四個字,銘刻在崖壁上,表示對明朝和萬曆帝的感恩,如果說當時明朝和李氏朝鮮還存在宗主和藩屬的政治關係,那麼到了朝鮮肅宗大王李焞建立大報壇的時候,則就顯得特別難能可貴了。

大報壇(朝鮮語:???),俗稱皇壇,是朝鮮王朝後期王室修建的一處祭祀中國明朝皇帝的祭壇,位於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昌德宮的後苑。

1704年,正值明朝滅亡60周年之際,朝鮮肅宗大王李焞為了報答壬辰倭亂時派大軍援助朝鮮的萬曆帝的「再造之恩」,遂下旨修建大報壇,以祭祀明朝神宗皇帝。

都說這個皇帝昏庸怠政,在周邊一個國家人們卻對他感恩戴德數百年

(大報壇位於朝鮮首都漢城昌德宮的後苑)

萬曆朝鮮戰爭(壬辰倭亂)才結束,朝鮮方面就修建了宣武祠、武烈祠等祭祀石星、李如松、楊鎬、邢玠等明朝援助朝鮮的主要將領的祠堂,但並未將祭祀明朝皇帝放上議事日程。

但是隨著明朝的滅亡,朝鮮對明朝的懷念越發深切,對明朝當年援助朝鮮的感恩之情也就越發濃烈

朝鮮肅宗大王就一直對明朝心存感激,多次強調明朝的「再造之恩」,他在肅宗十三年(1687)就曾經說:


神宗皇帝於我國,有萬世不忘之功矣。當壬辰板蕩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動天下之兵,則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皇朝之速亡,未必不由於東征。而我國小力弱,既不能復讎雪恥,弘光南渡之後,亦漠然不知其存亡,每念至此,未嘗不慨恨也。

而到了修建大報壇的1704年也就是肅宗三十年時,肅宗又說:


神宗皇帝竭天下之力,東出兵救之,得以再造邦家。吾東方昆蟲、草木,何莫非皇靈所被也?

祭祀明神宗的大報壇的建造主要是因為這種感恩之情,總體而言是相對純粹而感人的感情。

都說這個皇帝昏庸怠政,在周邊一個國家人們卻對他感恩戴德數百年

(朝鮮肅宗李焞,李氏朝鮮第十九代君主,1674—1720在位)

都說這個皇帝昏庸怠政,在周邊一個國家人們卻對他感恩戴德數百年

(朝鮮英祖李昑,朝鮮王朝第二十一代君主,1724—1776在位)

到了肅宗之子朝鮮英祖李昑時期,又增修大報壇並在祭祀對象中增加了明太祖和崇禎帝。

這是因為英祖在位時期,清朝完成了《明史》的編修並將其頒行朝鮮,英祖二十五年(1749)三月一日,朝鮮儒臣在《明史》中讀到關於丙子胡亂時崇禎帝曾派陳洪範援救朝鮮未果的記載,便將這一內容奏報英祖,一開始群臣不以為然,後經過英祖與群臣再次商議,朝鮮君臣一致同意將崇禎帝神位供奉入大報壇。

又過了9天,英祖打算將明太祖朱元璋列入大報壇祭祀中,結果遭到群臣強烈反對,理由是明太祖並無救援朝鮮的恩德,與「大報」之意不符,且禮儀亦不知如何處理。英祖與眾臣進行激烈辯論,強調朝鮮的國號乃是明太祖賜予的,並稱」高皇有大造之恩,神皇有再造之恩,忘其大本,似為未安」,最後群臣同意增祭明太祖。

於是,大報壇終於形成了明太祖、明神宗、崇禎帝三帝並享的格局,從李氏朝鮮的說法,分別對應「大造之恩」、「再造之恩」和「東援之恩」。

都說這個皇帝昏庸怠政,在周邊一個國家人們卻對他感恩戴德數百年

(李氏朝鮮《宗廟儀軌》中的記載的大報壇祭祀文書)

其實從增加崇禎帝和明太祖的動議在李氏朝鮮的朝堂之下都經過反對和激烈的爭論來看,所謂認可李朝建立賜予國名的「大造之恩」和實際未能成行的「東援之恩」,從對李氏朝鮮的政治效用角度看,嚴格來說都是有一定水分的——肅宗、英祖的這些舉措除了感恩也有為自己王朝合法性背書的因素,暫且按下不表,以後另文展開——而只有對明神宗也就是萬曆帝的報恩祭祀,在李朝上下毫無異議。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萬曆援朝給予朝鮮的幫助是實打實毫無疑問,其中道義的堅持和影響力的感召使得朝鮮對萬曆帝和他代表的明朝感恩戴德數百年。

萬曆帝本人在朝鮮之役乃至三大征中的用人行事,頗有可圈可點之處,這也是後話,以後另文再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古論金 的精彩文章:

耶律洪基真相:既不是天龍八部中黷武的遼國皇帝,也並不極端親宋
此人被編排成韋小寶的祖先,岳母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

TAG:談古論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