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譚維維《烏蘭巴托的夜》?

譚維維《烏蘭巴托的夜》?

烏蘭巴托之夜。藏歌手法唱蒙歌,樂隊的呼麥和長調,再加上馬頭琴,民族味兒十足又有點宗教意味的空靈和神聖。

要煽情,民族元素的加入讓意境更加悠遠;正如樓上所說的穿過風穿過雲穿過一切回來的這種感覺;

唱民族,對父親的懷念又有了情感的升華。

總體而言,就是意境+感情。所以雖然譚維維也跟以前一樣飆高音了,而且後面的編曲也加了搖滾,但卻讓人感到沉靜,能夠把心沉靜下來地去感受。

最後綜合的感覺就是:共鳴。很強烈的共鳴。

往日時光。這首歌的感情不會像烏蘭巴托這樣讓人沉浸得很深,因為「往日時光」這個命題往往是有過一定歲月的人所能感悟到的,而這種感悟不會有太深的情感,反而就像這首歌的旋律這樣平淡但又有點回首的蒼涼。感覺適合靜靜地聽不大適合現場表演演唱。

但譚維維加入了蘇聯音樂的改編和美聲唱法。美聲歌唱是一種具有金屬色彩的、富於共鳴的音質,剛柔兼備但以柔為主。這首平淡的往日時光加入美聲顯得很有歌劇感覺,而且使得高潮部分跌宕磅礴但還是很柔美。給我的感覺是,回憶起往日時光就像在看歌劇。

韓紅的莫尼山。韓大大的唱功確實很厲害,但是這首歌聽下來,只有高亢的感覺,而少了悠遠和沉靜。

這首歌原唱是額爾古納樂隊,可以去聽一下,原作更加悠遠,好像能看到蒙古草原和高山的蒼涼。

這支樂隊也唱了很有名的《鴻雁》,也很好聽。

最後想了下,為啥覺得譚維維的幾次表演很贊。

去年從內蒙古旅遊回來,聽了一些內蒙樂隊的歌曲。但是雖然歌手演唱的時候感情飽滿,但還是難以與我們產生情感共鳴,因為我們很難理解到他們對家鄉的土地、高山、草原的情感。

情感共鳴,我覺得前提是「情感交集」。大多數人的情感是小氣的,基於個體的。情情愛愛的大眾情歌很多人願意傳頌;透著一些人生哲理的歌曲也一般容易被喜好;再深遠一些的民族本土文化、或者含著一些晦澀難懂的哲學意味、或者空靈又神聖的信仰,不要說很難流傳,就連安靜地聆聽產生共鳴也許都很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上情歌坊 的精彩文章:

TAG:愛上情歌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