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電磁炮首次艦上試驗成功,美軍卻只能望洋興嘆

中國電磁炮首次艦上試驗成功,美軍卻只能望洋興嘆

日前,中國海軍發布了題為《實力爆表!她可是馬偉明院士創新團隊的核心成員》的人物報道,文中的描述

首次確認中國電磁炮上艦試驗獲得成功,使得立下汗馬功勞的張曉瞬間成為

億萬軍迷心中真正的女神!


中國電磁炮上艦試驗獲得成功


張曉是海軍工程大學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馬偉明院士創新團隊的核心成員之一,作為「重大國防科技演示驗證項目副總設計師」,她在「電磁發射技術領域」埋頭潛心研究,在某重大項目攻關過程中,大膽提出了循環浪涌的設計思路,經過數百次失敗和五萬多次的試驗,攻克了制約某特種電源發展的數十項瓶頸技術,成功研製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連髮型電源」,目前該型電源已實現量產,技術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電磁發射技術」的基礎研究、工程化應用和人才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電磁炮上艦試驗獲得成功


這篇報道在末尾提及,這項科研工作五年多之後,「某項國產新型武器裝備第一次在船上試驗就取得了成功」!試驗現場,一位專家留下了熱淚:「曾經我們的北洋水師在此飽受欺凌,今天我在這個地方看到了陽光明媚和希望。」


有軍事專家認為,從這篇報道中

「國產新型武器」、「電磁發射技術」、「連髮型電源」、「船上試驗」

等幾個關鍵詞可以判斷,應該與今年初網路上流傳的電磁軌道炮測試照片有直接關聯。可以說,

這是官方首次確認中國電磁炮上艦試驗獲得成功

!


今年1月31日開始流傳的照片顯示,解放軍「海洋山」號大型坦克登陸艦(舷號936)裝備了酷似電磁軌道炮的武器展開測試,隨後就有中國軍事分析家說,這是一個「具備劃時代意義」的工程壯舉。


數年前美國公布電磁軌道炮原型樣機首次陸上測試視頻時,全球都在驚嘆「劃時代的突破」,好萊塢乾脆把它塞進《變形金剛2》里大顯身手;但率先把這種「未來武器」搬上軍艦的,卻是中國。


如今,美軍電磁軌道炮項目卻正瀕臨下馬的窘境。美國戰略能力辦公室發言人2017年底表示,目前電磁軌道炮不符合美軍現有發展技術能力,因此將把著眼點放在傳統火炮上。可是到當時為止,美國已為電磁炮投入了約10年時間,砸下的經費超過5億美元。



美國電磁炮樣機,體積巨大


原本按照美軍2016年規劃,電磁軌道炮原型去年應該上艦接受測試。但是到了去年底,不但沒看到電磁軌道炮實際裝船,反而傳出2019年將停止撥款的消息。由於技術難度大,美海軍不得不數次降低技術指標。相比中國的進展,美國海軍只進行過電磁軌道炮原型樣機的陸上發射試驗,還沒有進行上艦測試。但也有分析稱,目前美國研製電磁軌道炮時遭遇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軍方的苛刻要求造成的。


人物小傳

張曉,海軍工程大學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馬偉明院士創新團隊的核心成員之一。作為某重大國防科技演示驗證項目副總設計師、預研背景項目副組長,她始終以科技興軍為己任,勇於擔當,敢於創新,取得了一批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作為一名奮戰在軍隊院校科研戰線的工作者,她瞄準世界軍事前沿技術,以「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熱忱,在電磁發射技術領域埋頭潛心研究。先後主持和參與國防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預研、軍口863等國家和國防科研項目10餘項。在某重大項目攻關過程中,經過數百次失敗和五萬多次的科研試驗,攻克了制約某特種電源發展的數十項瓶頸技術,成功研製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連髮型電源,技術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張曉,

巾幗不讓鬚眉


榮立個人二、三等功各一次,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指導或協助指導博士生8名、碩士生2名。發表論文10餘篇,授權國防發明專利9項,編寫了多部戰略研究報告,為我國電磁發射技術的基礎研究、工程化應用和人才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她所在團隊被授予「創新強軍馬偉明模範團隊」,獲「軍隊科技創新群體獎」和「全國創新爭先團隊獎」。2018年3月,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不忘初心,開啟科研之路  


2001年,張曉以高分考入國防科技大學。正好那一年,馬偉明教授當選為中國最年輕工程院院士。張曉從媒體上了解到馬院士的科研事迹,對馬院士「敢為中華寫第一」的創新精神感到由衷敬佩。  


2012年,張曉博士畢業,恰逢馬偉明創新團隊招聘人才。懷著對馬偉明院士團隊多年來的嚮往,她毛遂自薦,鄭重地遞交了個人簡歷。面試時,聽到馬院士對研究所的介紹,並觀看了某重大項目的試驗現場,這個團隊在科研上的「偉大壯舉」使她深受震撼。  

團隊科研成果的來之不易眾所周知,其中創新的艱辛只有當事者知道,因此,團隊中女生很少。有人好心勸她:「馬院士團隊工作強度很大,基本沒有休息時間,女生真的不適合去!」但這個看似柔弱的女博士,卻有著篤定的內心,「我吃得了這個苦」。她毫不猶豫地加入了馬偉明院士團隊,踏上了矢志強軍的創新之路。  


永不言敗,勇於開拓創新  


加入團隊伊始適逢某重大項目立項,剛剛邁入工作崗位的張曉擔任了該項目副組長,在組長魯軍勇的帶領下,開始特種電源技術的研究。  


該電源技術是門新興學科,尤其是該重大項目面向工程化應用,關鍵指標都高於已有技術,國內沒有任何經驗可供借鑒,國外更是嚴密封鎖。面對幾乎是從零起步的這項任務,張曉經過反覆推導和論證,針對該電源非周期循環暫態的工作特點,大膽提出了循環浪涌的設計思路,從理論上去推導,實踐上去摸索,經過多次修改完善,提出的方案通過了專家評審。


幾個月後,張曉要進行某型裝置的試驗,找遍了國內廠家,處處碰壁,基本沒有廠家願意接這個活。因為裝置的設計理念已完全不同於常規方法,以前的經驗沒法用到這個裝置上。張曉從設計方案、製造和試驗方法等方面對國內某大型企業領導進行了全面介紹,最終說動了這個廠家,他們願意自籌經費來搭建試驗台。可這家工廠也沒有做過這樣大功率的試驗,技術人員更不敢輕易試驗。張曉到達現場後,經過40多天的組裝和現場蹲守,每天至少工作到凌晨2點多,有時甚至是通宵,硬是手把手地指導廠方把試驗電路給搭了起來,現場的技術人員全都對張曉這種巾幗不讓鬚眉的精神所折服。  


國內首次做這麼大能級的電源模塊,風險極大,實驗中充滿了危險。儘管有很多安全預案,但由於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還是有很多意外發生。某次進行滿能級試驗時,放電瞬間,巨大能量將設備上的吸能元件炸裂,產生的衝擊波把裝置擋板都炸飛了。當時,一牆之隔的張曉隔著玻璃窗去觀察試驗現場,不由得嚇了一身冷汗。但她很快冷靜下來,果斷中止試驗,組織力量對事故原因進行了認真分析,對電磁兼容設計、大電流電動力和緊湊化設計上進行了校核,提出了相應整改措施。  


一個星期後,張曉重新組織進行試驗。當放電曲線完美顯示在示波器上時,試驗現場的技術人員情不自禁地熱烈鼓掌,顛覆了廠家的傳統認知,試驗成功也意味著我國在該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張曉不斷對該型電源進行完善,目前已實現量產,創造了巨大的軍事經濟效益。  


勇挑重擔,在壓力中前行  

「科研道路沒有終點,要想進步就永遠不能停下追求夢想的腳步」。經過兩年多艱苦攻關,小型樣機提前完成驗收。課題組來不及慶祝,演示驗證項目又接踵而至。這次任務更重、要求更高,系統規模大,研製時間短,可靠性和一致性是擺在面前的極大挑戰。  


「複雜大系統工程的成敗,更多地取決於工程管理。」張曉始終牢記馬院士的教導,深入到工廠全程跟蹤整個過程工藝的優化,整個工藝文件的編製,消除全過程可能的風險點。  


電源是能量的源泉,如果它出故障,整個系統就是災難性的後果,必須從設計和生產製造全過程提高可靠性。為了排除器件微弱的不一致性,張曉帶著課題組成員一起,通過一道道可靠性實驗把性能摸索出來,使得最終搭建的系統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保證集成實驗零風險。



 

強將手下無弱兵


第一次全系統試驗,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成功,馬院士發現有一個看似很小的異常之處。「如果無法解釋這個現象,試驗就將定義為失敗,整個項目就得停止。」馬院士嚴肅地說。


付出了巨大艱辛,卻定義為沒有成功,這對課題組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張曉非常傷心,她強忍著淚水,一臉委屈,實在忍不住,偷偷地抹了幾把眼淚。她反覆觀察,認為這個異常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冷靜下來後,她還是認同馬院士的意見。因而,她主動挑起重擔,向總師魯軍勇提出,除了負責電源部分外,她願意擔當起全系統模擬的重任。  


全系統模擬,除了要對電源分系統熟悉外,還要對其它分系統的特性和參數以及變化規律非常熟悉,而怎麼精確地刻畫出隨著時間和頻率變化的特性,這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單純靠模擬難以準確描述,還必須通過實驗來逐步修正。這對張曉來說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她惡補電磁場等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她虛心向其他分系統負責人和其他知名高校的教授請教。經過近20個日日夜夜,她在分析比對大量數據後,終於發現平時影響很小的一個分量,在特殊情況下,影響非常大。查出問題後,張曉才感到萬分慶幸:如果不及時發現檢查出來,就存在安全隱患。  


模擬模型建完後,與試驗吻合度很高,馬院士終於對試驗結果進行了肯定。這樣,每次試驗前按照工況先進行全系統精細化模擬,有力指導了實際動態試驗,達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而每次實驗結束後,夜深人靜之際,張曉還需獨自把實驗數據及時分析處理出來,用於指導第二天的實驗。  

「既然是項目副總師,就不能只要個噱頭,不能只站在自己分管的設備上考慮問題,要確確實實為全系統著想」,張曉說。  


矢志報國,在創新中實現價值

  


參加工作以來,承擔的科研項目時間緊、任務重,張曉和整個課題組全力以赴,夜以繼日地開展技術攻關。從小很少讓父母操心的人,電話少了,節假日也回不去,工作後留給父母最大的印象是三個字「在加班」。  


於是,父親再也按耐不住內心的擔憂,從河南老家來到位於武漢市中心的海軍工程大學看她,可她遠在實驗現場,離學校比較遠,根本沒有時間與父親見上一面。等來等去,等不到女兒,父親只好回家。張曉滿懷歉意地說:「下次再來吧。」「不去了。」父親心疼地說,「我去了,影響你的工作。」  


漸漸地,父母從不理解到慢慢接受,再到現在非常支持女兒,因為他們知道女兒是真真實實在為國家做貢獻。  



用信仰和汗水澆築夢想


一次,在試驗場整改設備到深夜,張曉不小心一腳踩到鐵釘上,頓時血流如柱,出現了昏厥現象。大家都慌了,緊急把她送到醫院。領導讓張曉休息,但她放不下整改的設備,第二天,她偷偷蓋住纏滿厚厚紗布的腳,一瘸一拐地準時到了試驗現場。

天道酬勤。

某項國產新型武器裝備第一次在船上試驗就取得了成功

。張曉既負責系統模擬,又負責電源維護,整個實驗牽涉到20多家單位、200多人,任何一個故障都會耽誤實驗進程,她的壓力異常大,幾乎徹夜不眠。當聽到實驗成功的消息時,所有人都歡呼了起來。


曾經我們的北洋水師在此飽受欺凌,今天我在這個地方看到了陽光明媚和希望。

」一位專家現場留下了熱淚。「承擔科研工作五年多來,道路是艱辛的,有著太多的未知和辛酸。但是在這裡個人興趣、人生價值和國家榮譽得到很好結合。」談到那次試驗的成功張曉不禁感慨到。  


「整個項目這麼順利地走到今天,離不開馬院士的一步步嚴格把關。」張曉深有感觸地說。



領先就領先美國,有實力才有底氣


中國電磁炮艦上試驗已經成功,而美軍卻只能望洋興嘆,有了張曉這樣的年輕科研人員做後盾,馬偉明院士「要領先就領先美國」的豪言必然將被越來越多的實例所證明。中國在該領域所取得的成功,相信將刺激美軍在此方向上的進一步投入,一向領先世界的美國科技,如今也將被中國帶一波節奏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科環宇 的精彩文章:

韓國承認:為滿足美軍,曾鼓勵女子出賣身體供美軍享樂!
這一刻的冬奧會,中國人贏得乾乾淨淨!

TAG:國科環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