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儒家式的慈悲,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儒家式的慈悲,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儒家式的慈悲,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論語·子張篇》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儒家式的慈悲,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儒家式的慈悲

《論語》說:「陽膚為士師」,就是他要去就任法官的時候,他特別跑去請教曾子,曾子就講了幾句,他說:「如得其情」;如果你做為一個法官,最後整個案子被你查的水落石出了,可能不適合太興奮,不適合為了破案,咱們就辦個慶功宴,可能要有更多的「哀矜之情」。

之所以要有哀矜之情的原因,是因為曾子所說的:「民散久矣」。所謂民散久矣,是老百姓活在一個沒有應得的禮樂教化時代,因此他在整個成長的過程裡面,他沒有受到比較好的熏陶與滋養,因此使得他後來走入了歪道。

在曾子這樣一個說法裡面,我們會看到一種儒家式的一種慈悲,那個慈悲是我們對於每一個人的有限性,我們對於每一個人的不得不然,有一種比較深的體會跟照察。在這樣一種慈悲的背後,用儒家的話來講,其實就是一種恕道!對於不同人、不同的生命狀態,我們有一種感同身受、一種設身處地的一個恕道。

相較於佛家常講的慈悲,不完全一樣,可是他本質上有一個很接近的東西,就是曾子所說的:「如得其情」。就是如果我們能夠感知到他背後的那個「情」。這裡所謂的「情」,其實就是事實,就是真相,就是本質。這樣子的如得其情,或者說我們怎麼樣鍛煉到能夠如心,對別人能夠感同身受。

儒家式的慈悲,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察言觀色 從小培養

在整個中國傳統裡面,其實一個人從小的時候就在培養這個東西了,如果用儒家的話來講,那個東西叫格物。他從什麼地方開始格?以前的小孩在教育裡面,他人生的第一個大功課是什麼?是他得學會在家裡面怎麼樣對於父母親的狀態有所了解。你怎麼樣去感,也就是說你怎麼樣去察顏觀色,所以為什麼論語裡面一開始就講:「弟子入則孝,出則弟」。然後等到你出了社會,你那個「眼色(力)」其實都不會差到哪裡去。

所以,以前的孩子常常就十來歲,你就覺得他出去應對沒什麼問題,訣竅就在於他就是有那個眼力,不是以前的孩子聰明,現在孩子不聰明。我們現在的情況恰恰相反,我們現在孩子在小時候都老被我們說聰明,可是你就發現他沒有「眼色(力)」,他不會察顏觀色,為什麼?因為他在小時候,很重要的這一塊教育被我們大人剝奪掉了,現在是反過來,每天我們父母親在察他的言、觀他的色。

儒家式的慈悲,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過早致知 妨礙格物

他小時候沒做這個功課,這個是最重要的功課,當他小時候沒做,他長大之後再來補這個課,其實就很難。所以你看現在很多孩子,小時候看起來伶牙俐嘴,那麼聰明,可是怎麼長大之後,那麼「白目」。那是因為什麼?因為他小時候的那些伶牙俐嘴,他的那種聰明,並沒有真正擺在「格物」這一塊上;他其實是什麼?是太早的去開發聰明,他更多的是在「致知」那個地方,太早的時候就被開竅「致知」這個東西,太早開竅看起來聰明,可是會反過來妨礙你的「格物」的成長,結果他在整個教育的過程裡面,這一塊始終沒被開發。

在家裡沒被開發,後來到了學校之後,我們現在整個學校教育是不談「格物」這一塊,我們全部都在談「致知」,都在教學生怎麼思考、怎麼發問、怎麼分析,全部都是思維的,它不是一個「感」的。所以我們小孩他就變成在家裡已經先天不足了,後來到我們學校的教育,後天又失調,結果到最後,他們過了一個年紀之後,你就會發現他的某些感同身受的能力非常有問題。當他感同身受非常有問題之後,再加上現在西方的那一套個人主義,那個強調自我意識的結果,就把他弄到,他甚至不覺得有需要去對別人「感同身受」,結果在這種情況之下,這種「如得其情」的能力,就離他離得愈來愈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不喝心靈雞湯 的精彩文章:

《易經》:若有所得,必有所失
一不做,二不休,三不猴,四不為,五不親,一次性給你們講清楚

TAG:我不喝心靈雞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