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遊戲化思維引導孩子的行為

用遊戲化思維引導孩子的行為

前言

保姆阿姨放假回家,老婆和兒子感冒回娘家隔離,我單獨帶著三周歲的女兒住家裡。早上從起床到吃早飯,我設計了幾個小遊戲,讓平時喜歡賴床,吃飯容易分心的女兒乖乖配合。送完女兒入托回來路上,我思索:

為什麼平時的招數不管用?

為什麼今天就很配合?

理清思路後,總結出一點心得,與大家分享。

場景再現

平時的做法

今天的做法

景一: 喚醒 =》 「快點起來吃美味的早餐!」

昨天晚上和女兒一起播種蔬菜和香草,忙到22:30才睡,早上8:15女兒還睡得很香,但已經不能再賴了,最晚9:10分要出門。

平時的做法:

輕輕喚女兒起床,和她說「再不起來就要遲到咯;吃不到點心咯;同學XXX已經在等你咯,等等」,打開燈,拉開窗帘,揉眼睛三五分鐘才能適應光線。再開始脫睡袋,穿衣服。穿一件倒下去,拖起來繼續穿(有時候穿一個袖子就要倒一回)。

從開始喚醒到離開床,整個過程一般在15分鐘以上。偶爾不聽話還打過一頓,弄得大家心裡一肚子火。

天的做法:

我把女兒摟過來說:「香噴噴的烤麵包,酸酸甜甜的酸奶,嫩嫩的煮雞蛋,香甜的蜂蜜水,還有堅果!」女兒揉著眼睛笑眯眯的說:「嗯~真是太好吃了!」然後我往她嘴裡塞了半粒小紅莓干,說:「想吃嗎?趕緊起來吧。」

場景二:穿衣服 =》 「閉著眼睛穿衣服」

女兒立馬有了起床的意願,然而眼睛還沒法適應光線,睜不開,要等她睜開才穿衣服嗎?不。我又設計了一個遊戲。

我對女兒說:「哦,眼睛還沒有睡醒啊,我們不要叫醒它(眼睛),讓眼睛再賴一會兒,我們來玩一個『閉著眼睛穿衣服』的遊戲吧!等眼睛睜開嚇它(眼睛)一跳好不好?」

女兒笑著點點頭,仍然閉著眼睛。

我開始一邊給女兒脫穿衣服,一邊壓低聲音,用惡作劇的口吻念叨:

「幫幫已經起床了,眼睛還在睡懶覺。

別叫醒它,別叫醒它,

穿好衣服,嚇它一跳!

拉鏈拉拉開,手手拿出來,

悄悄的,別出聲,

我們開始穿衣啦,只有眼睛還不知道!

腦袋悄悄鑽進去,袖子抓住穿過去,

左手穿完穿右手,

衣服穿好啦,眼睛還不知道!

……

左腳踩進去,

別忘了右腳,

兩隻鞋子都穿好,

眼睛睜開瞧一瞧,

咦?!

我不是還在睡袋裡嗎?

怎麼已經下床滿地跑?!」

別問我為什麼押韻,平時練(叨叨)多了

整個過程:10分鐘不到,完全得配合,還很開心。

場景三:喝蜂蜜水=》「喝到和麵包一樣高」

早起一杯蜂蜜水,潤腸通便又養顏(我不是老中醫,別誤會)。

平時:「來,喝蜂蜜水,喝了會變漂亮哦! 有營養的,乖,(自己喝一口,作陶醉狀)嗯~~太好喝了!來!」

然後,女兒喝一兩口就不要了。

今天:我正在把烤好的土司堆在盤子里,女兒照例喝了一口就放下了。我靈機一動,「再喝一口,喝到(指著玻璃杯里的液面)和這片麵包一樣高。」

女兒一聽,拿起來又喝了一小口,把杯子放在麵包碟旁邊,我蹲下來仔細看了看說:「嗯,快到了,還差(用手指比劃)這麼多,再喝一口。」?於是女兒樂呵呵的又喝了一口,放下來繼續比。

最後喝掉了大半杯,終於液面和麵包片一樣高了,「你看!一樣高了呀!你真棒!」

場景四:吃堅果 =》 「門牙和大牙齒比比力氣」

平時:早餐里的每日堅果(核桃仁,腰果,榛子,杏仁,葡萄乾,小紅莓干)女兒很喜歡,不過只挑葡萄乾和小紅莓干吃,核桃仁和腰果偶爾賞光吃幾粒,杏仁核榛子基本不碰。

今天:

今天我觀察到女兒是用門牙來咬堅果,力氣不夠自然咬不動。

於是我說:

「我們來比比門牙和後面的大牙齒誰的力氣大吧。」

「來,先用門牙咬一咬(給腰果)

嗯!門牙力氣不錯,

再給大牙齒咬一咬,

嗯!大牙齒力氣也很大!

第一輪比分,1:1」

「我們換個榛子試試看,

先給門牙咬一咬,加油!加油!嗯!門牙力氣很大呀!

再給大牙齒咬一咬,嗯!大牙齒也毫不費力!

各得一分,2:2」

「我們換最最堅硬的杏仁試試看呢!

先給門牙咬一咬,加油~加油~哎呀,糟糕,門牙咬不動!

再給大牙齒試試看呢,呀!大牙齒『嘎嘣』就咬下來了!

大牙齒真的好厲害啊!3:2」

「幫幫,堅果香不香?」

「香!」

「現在你知道怎麼吃堅果了嗎?」

「嗯,要用大牙齒咬!因為它力氣很大!」

總結和思考

為什麼今天的「靈機一動」會奏效,而以往的做法女兒卻不太配合呢?

總結下來,是我們為孩子設立的目標太遠,超出了她現階段(剛過三周歲)對時間觀念的極限。所以無法為她現在的行為產生指導意義。

這話怎麼說?你看,比如「貪吃會長胖,運動保健康。」這道理我們都懂吧,等到炸雞啤酒端到面前,就變成了「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再去跑步吧。」

再比如,晚上很晚了還在刷朋友圈,明知第二天會爬不起來,還是忍不住「先看完這個小視頻再說。」

我們現在的行動,會在未來產生後果和影響,但這個「未來」稍微離得遠一點,我們的決策就會受到「當下」的強烈衝擊。理性和感性,精神和肉體,天人交戰。作為成年人,我們尚且無法自誇說有必勝的把握,怎能苛求我們的孩子理解「好好吃飯能長高」,「再不睡覺明天爬不起來,上學要遲到」這麼遙遠抽象因果關係呢?

今天我的幾個「靈機一動」里的共性是:

1,即時反饋,孩子的行為和結果之間有立即的,可觀察的反饋。

比如,

塞到嘴邊的果乾;

一邊穿衣服一邊念叨的兒歌;

每喝一口就降低的液面;

門牙和臼齒的三輪比賽。

2,動機改變

穿衣服的動機從離我很遠的「上學不遲到」轉變成,

「趁眼睛還沒醒趕緊穿好,嚇眼睛一跳」的遊戲。

喝蜂蜜水的動機從「潤腸通便變漂亮」轉變成

「喝到和麵包一樣高」的遊戲。

吃堅果的動機從「營養好,補腦」變成,

「要比出哪顆牙齒的力氣更大。」

動機從

抽象的,遙遠的,我不懂的概念,變成為

眼前的,我懂的,我可以控制的遊戲目標。

行動上自然更加主動得配合。

(兒子客串一把反派演員)

反思

這樣的遊戲化設計看來是可以有效引導孩子的行為,然而有沒有反噬?

想了一下,有的。

還記得經典的「棉花糖實驗」嗎?那些能抵禦眼前棉花糖誘惑的孩子們比對照組顯示出了更強大的意志力,能為了更大的長遠利益放棄眼前即刻獲得的享受。在後續的跟蹤調查中,他們確實在成年以後取得了更卓越的成就。

所以從長遠看,我們還是要培養孩子為了長遠利益抵禦眼前誘惑的能力。以即時反饋為手段的遊戲化思維過度濫用有可能會讓孩子更加「近視」,而忽略了長遠的目標。

所以,遊戲化思維只能作為輔助工具,瞬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為家長省些溝通力氣。而像「蔬菜有營養」,「早睡早起身體好」這樣的觀念雖然抽象和遙遠,還是要不斷給孩子灌輸的。

END

希望我的思考對你有所幫助

歡迎和我交流你的想法

Wechat: Raymondlin8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雷的泥坑 的精彩文章:

TAG:小雷的泥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