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從「教育援建」到「教育共建」這個工作室不一般

從「教育援建」到「教育共建」這個工作室不一般

青海新聞網訊 下午一放學,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陰小學三年級六班的班主任常曉榮就快步往辦公室走去。「晚了就趕不上工作室開會了。」學校老師也有工作室?

「我們是小學語文工作室,除了我之外,工作室還有兩名成員。目前,像我們這樣的工作室,全縣一共有12個,涉及小學語數外、初中語數外物化政史和學前教育、藏文教育。而這些工作室統稱為:貴德縣名師工作室。」

在常老師的介紹下,工作室的「輪廓」逐漸清晰,可推動這個新事物產生的,究竟是什麼?

「2016年9月一開學,我就帶著教研員和骨幹教師將貴德縣的中小學跑了一遍。168節課聽下來,全縣的教育教學情況什麼樣水平,我心裡有數了。教師們的政治意識、師德修養讓人感動,但教研力量薄弱、教研意識不強、教研活動偏少。」提起當時的感受,貴德縣教育局副局長、江蘇省援青幹部華卜泉直言不諱。

沿著老路走下去會怎樣?

教研部門力量薄弱,專業引領無從落實。

「面對這樣的局面,作為一名援青幹部,我覺得我應該做些什麼。」經過思考,「教育共建」的理念漸漸在華卜泉腦海里出現。「要『輸血』更要『造血』。教育工作應該從機制體制入手,探索援建工作的新理念。」

新理念需要新做法。

從聘任入手,推進「競聘上崗」?

從考核入手,實施「末位淘汰」?

從研究入手,實施「科研興教」?

……

「經過權衡,我們認為科研這條路子比較切合我們教育的特質。」華卜泉如是說。

確定思路後,結合之前已經探索出的骨幹教師工作室的方法,「貴德縣名師工作室」應運而生。

2016年10月份,全縣26名各學科的骨幹教師赴江蘇海安進行跟崗培訓。通過「一對一,師帶徒」、「全天候、全方位」、「走上海安的講台講一課」等形式,提升老師的教學水平;緊接著,從這批「走出去」的教師中確定了12位工作室主持人的人選,由他們擔任工作室開展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隨後,根據報名、考核等步驟,挑選出66名工作室成員;2017年3月22日,「名師工作室」正式啟動。

「我們的初衷就是想把一批有共同教育理想和追求、有相同學科專業背景的優秀教師組織起來,搭建一個促進教師成長的平台,提升教師教育教學研究水平。」對於工作室的定位,原本是海安縣教育局副局長的華卜泉心中十分清楚。

有22年從教經驗的肖軍是小學英語工作室的主持人。從1999年承擔小學英語的教學任務,這一路走下來,肖老師有頗多感慨。「自己摸索很重要,但三人行,必有我師,與同行的交流必不可少。」加入工作室之後,肖軍的交流圈一下子從學校小組擴大到了全縣範圍。「之前我一直想去找一條路子,更好地進行小學英語的教學,但現在,通過專題培訓、現場觀摩、網上交流、成果推廣等活動,我們常常在交流中總結出一些方法,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通過工作室,「名師授課」這個原本高大上的「大餐」,漸漸成為接地氣的「一日三餐」。作為小學數學工作室的主持人,兩個月前,河陰小學的骨幹教師何振潔和工作室的成員一起「送教下鄉」,為尕讓鄉寄宿制學校六年級的學生們講了一堂《百分數的認識》。

課後,隨堂聽課的8名老師進行評課、交流。

「河陰小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師水平在我們縣上是很有名氣的,對於學生和老師來說,這樣一堂課很有含金量。」對於接受者來說,「送教下鄉」受益匪淺,但對於何振潔本人,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這樣的活動,讓我有機會去面對不同學生,去應對不同的狀況,特別是課後與其他老師的交流,對於我來說,也是一次相互學習的機會。」數據顯示,僅2017年下半年,「名師工作室」就牽頭組織推門課、送教下鄉等各類觀摩課171節,參加研討活動的教師達1095次。同時,4個工作室牽頭申報的課題被列為省級課題。這在貴德縣的教育史上,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工作室成立之後,取得的成績讓我喜出望外,但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完善。」走出第一步之後,華卜泉開始考慮,如何才能走得更遠。

進行跟崗培訓。整個培訓按三年、六個學期來規劃,每學期一次,培訓25名左右的教師,三年預計培訓150名,佔全縣教師總數的六分之一。目前已先後在江蘇海安組織了三期跟崗培訓,共培訓了71名骨幹教師。

讓「南通名師走進貴德」。從2017年5月份開始,江蘇海安的名師、名校長分五批、50人來到貴德縣對應的結對學校和幼兒園,「同台展示、同課異構」,其中,初中語文、小學語文和數學三門學科的研討活動,由江蘇省特級教師等領銜進行;從11月18日開始,江蘇如皋的第一批3名骨幹教師來貴德「蹲點學校,頂班上課」。

江蘇的支持為這項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活力,但有一個問題,引起了華卜泉的注意。

「『28定律』告訴我們,需要通過20%的教師帶動80%的教師來開展工作。在工作中,我們一直在強調發揮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所以我們決定將『兩學一做』活動和教育教學工作全面融合。」華卜泉說。

常曉榮是學校的骨幹教師,又是班主任,平常的教學工作自然十分繁重。加入「名師工作室」之後,加班加點的情況時有發生。「一方面要完成學校教學任務,一方面要組織好工作室的日常活動。有時候壓力真的很大。」但作為一名黨員,常曉榮深知這項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江蘇省為我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這麼多的支持,搭建了這麼好的平台。無論是為了他們的奉獻還是為了自己的發展,我們都應該做出點成績。」貴德縣教育工委專職副書記牛艷鵬告訴記者,這支隊伍中,黨員有29人。「工作室經費有限,靠的就是老師們不計報酬,無私奉獻的精神。讓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帶頭參與活動,對於整個團隊來說十分重要。」人才通道持續暢通,運轉機制不斷完善。這樣的幫扶為貴德縣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太多的機遇。

「江蘇是教育大省,海安教育全國有名。成立工作室,讓我們的老師走出去,學習取經;讓江蘇的老師走進來,柔性引才。無論是學校、學生還是家長,對這項工作的評價都很高。而工作室也成為我們縣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發展、同頻共振的一個縮影。我想真誠地說一聲感謝。」縣委副書記公保多傑激動地說。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江蘇和貴德攜手並肩,穩步走在「教育共建」的春風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