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樂如漏盡願 樹中現剎願 諸根無缺願

樂如漏盡願 樹中現剎願 諸根無缺願

樂如漏盡願 樹中現剎願 諸根無缺願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三十九、樂如漏盡願

【原文】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1]者,不取正覺。』

【章旨】
種種快樂,不假他物。若不如是,則非正覺。

【譯文】
『我成佛時,國中人天,所得快樂,超過漏盡比丘。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義】
問:如何是漏盡?
答曰:漏盡,顧名思義,就是全部漏乾淨了,一絲不掛了,清凈了。猶如一個臭糞桶,裡面裝了無量的垃圾。也就是說,在凡夫的心裡,有無量的污染,有無量業障。這個臭糞桶里的垃圾,有無量之多,若想一分一分地消除,或萬分萬分地消除,那都是永遠也消不盡的。何以故?臭糞桶里的垃圾是無量的,以有量而趨無量,那是永遠也不能及的。若欲去掉臭糞桶里的無量垃圾,最好的辦法,就是使這個臭糞桶的桶底脫落。桶底脫落,垃圾漏盡。這個桶底脫落,就是禪宗說的根塵脫落,直下見性,就是凈宗說的彼佛現前,當下往生。
漏盡即是清凈,清凈即是漏盡。我漏盡故,則我國人民漏盡。我清凈故,則我國人民清凈。
我們學佛,應當發願,打開本來,豁開正眼,漏盡業障,恢復清凈,度盡一切眾生。

四十、樹中現剎願

【原文】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凈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2],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章旨】
十方佛土,隨緣顯現。若不如是,則非正覺。

【譯文】
『我成佛時,國中菩薩,隨其心愿,於寶樹中,得見十方清凈佛土,猶如鏡中,睹見其面。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義】
或凈土,或或穢,只因迷悟,不由事相。悟自本心,則十方世界,無量剎境,儘是嚴凈佛土。迷自本心,則十方世界,無量剎境,皆是娑婆世界。
設我得佛,也就是我若悟心歸元,或曰我若明心見性。「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凈佛土,應時如願」。我若悟心歸元,我若明心見性,則十方凈土,當下顯現,猶如寶鏡高懸,十方塵剎,盡顯其中。我國中的菩薩,即我心中的妙用也。見色聞聲,起心動念,無住無著,本然如是。如此妙用,即我國菩薩,即我心妙用。若心清凈,則法法清凈,即使牛糞,亦清凈相,亦解脫相。若心不凈,則法法污垢,即是鮮花,亦污垢相,亦纏縛相。
問:如何是「於寶樹中,皆悉照見」?
答曰:寶樹,是個比喻,比喻般若智慧。猶如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降魔成佛,是個比喻,比喻在般若智慧的覆蔭下,透過境界,證悟實相。經中所說的於寶樹中,照見十方凈土,即是於般若智慧中,顯現清凈萬相。般若智慧,即是自性光明。
回歸了自性,則見十方世界,皆是清凈之相,或曰嚴凈佛土。若不如是,則非正覺。

四十一、諸根無缺願

【原文】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章旨】
念佛觀音,諸根解脫。若不如是,則非正覺。

【譯文】
『我作佛時,他方菩薩,聞我名字,諸根具足,完美不缺,直至成佛。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義】
莫把眼耳鼻舌身意當作菩薩的根,若把眼耳鼻舌身意當作菩薩的根,那麼,年老的祖師,年老的聖者,眼花耳聾,鼻舌不敏,手腳不靈,豈不成了諸根不具?豈不成了諸根缺陋?
法藏比丘發願,「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法藏比丘已成正覺,凈宗行人,終日念佛,終日聞名,為何還有諸根缺陋者?是經典錯了?還是學人錯了?經典無誤,學人誤解。
問:如何是諸根缺陋?
答曰: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如是具足六通,是名諸根無缺陋。學人著相,諸根不通,是名諸根缺陋,是名諸根不具。
問:凡夫還有六通否?
答曰:萬法不離一心,人人具足六通。既具一心,則具六通。著相之故,則成障礙,是名缺陋,是名不具。
問:如何是天眼通?
答曰:心清凈故,則見一切色清凈,是名天眼通。莫把看到稀奇古怪的形相當作天眼通。若著色相,則成魔障,是名缺陋,是名不具。
問:如何是天耳通?
答曰:心清凈故,則聞一切聲清凈,是名天耳通。莫把聽到稀奇玄妙的聲音當作天耳通。若著聲相,則成魔障,是名缺陋,是名不具。
問:如何是他心通?
心清凈故,則見他心清凈,是名他心通。莫把知道他人心中的事當作他心通。若著他心相,則成魔障,是名缺陋,是名不具。
問:如何是宿命通?
答曰:心清凈故,則知一切過去事清凈,是名宿命通。莫把知道無量過去事當作宿命通。若著過去相,則成魔障,是名缺陋,是名不具。
問:如何是神足通?
答曰:心清凈故,則起心動念清凈,是名神足通。莫把上天入地、飛行十方當作神足通。若著運行相,則成魔障,是名缺陋,是名不具。
問:如何是漏盡通?
悟心之故,則應緣清凈,一絲不掛,是名漏盡通。莫把漏盡通當作什麼稀奇古怪的通。若著漏盡相,則成魔障,是名缺陋,是名不具。
見一切相,著一切相。聞一切聲,著一切聲。動一切念,著一切念。想一切事,著一切事。如此著相,是名業障,是名不通,是名不具。
悟心歸元,則無始劫來的無量業障,便能統統漏盡,猶如一個臭糞桶,突然之間,桶底脫落,無量垃圾,當下漏盡。
法藏比丘,已成正覺,號無量壽,號阿彌陀。彼佛國中的一切眾生,悉皆具足六通之德,諸根無缺,諸根無陋。
我們學佛,法藏比丘的大願,即是我們的大願,法藏比丘的大行,即是我們的大行。我們悟道圓滿,我們的十方世界中的所有眾生,亦諸根無缺,諸根無陋。
莫把法藏比丘當作他,莫把無量壽佛當作他。法藏比丘是學人的因地,是學人的始覺。無量壽佛是學人的果地,是學人的本覺。
諸學佛人,當依教奉行,努力精進,由因地而向果地,由始覺而向本覺,便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法藏比丘的這一願告訴我們,依教奉行,努力精進,明悟自心,證得正覺。證得正覺,則六通齊發,是名諸根無缺陋。

[1]漏盡比丘:指煩惱斷盡之阿羅漢。又稱漏盡阿羅漢。乃阿羅漢之異稱。漏,煩惱之異稱。阿羅漢斷盡煩惱,於一切法無著無執,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之果報,故稱漏盡比丘。
[2]寶樹中:寶樹是個比喻,比喻自性智慧。於寶樹中,見十方凈土,即是於自性中,見十方清凈萬相。
樂如漏盡願 樹中現剎願 諸根無缺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善財童子的般若行
明心見性是佛教的精髓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