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從來沒有被偽造過的東西原來竟是它

中國古代從來沒有被偽造過的東西原來竟是它

虎符

中國古代打假的歷史十分久遠,據《禮記》記載,周代對食品交易的規定為:「五穀不時,果實未熟,不粥於市。」這大概就是最早的關於食物打假的記載了。這說明造假打假這種貓捉老鼠的遊戲一直流傳了幾千年。然而卻有一樣東西,卻從來沒有造過假,那就是古代的調兵虎符。

杜虎符

《說文解字》說:「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就是說「符」一般用竹、木、玉等製成。而作為調動軍隊專用信物的是虎符,因關係重大都是銅鑄的。我國現存最早的虎符實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區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杜虎符長9.5厘米,符身上有銘文9行40字,錯金而成。銘文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殹。」據此可知,當時用兵時,50人以上,必須出示虎符。

虎符銘文

虎符是銅鑄虎形、背刻銘文、分左右各半。製作時兩半專門設計了「子母扣」,驗證時要看子母扣是否完全吻合。子母扣的吻合,是第一層防偽;虎符上面還有不規則的凸起、凹點和紋路。凹點的打磨深度如何,紋路的線條走向如何等都不相同,這是第二層防偽。兵符上邊還有錯金銘文,就是先在兵符上面刻好陰文,然後再用一種金絲嵌在陰文之中,最終將整體打磨光亮,形成銘文。有了這幾種防偽措施,別人想要模仿,簡直是難於登天!

虎符子母扣

虎符一半在帝王那裡,一半在統兵將領手裡。調動軍隊時,必須兩半嚴絲合縫,再加上手持的皇帝敕書,兩者全部勘驗無誤,能算真正生效。規定這種顯得有些繁雜,但的確十分完備的調兵制度,可能是自信陵君」竊符「事件發生以後,汲取經驗所總結的吧。

竊符救趙

信陵君竊符是怎麼一回事呢?公元前259年,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魏國出兵救趙,派晉鄙領兵十萬赴援,晉鄙畏懼秦軍強悍,行至途中按兵不動。情急之下,魏公子信陵君以國家利益為重,指使如姬從宮裡竊得調兵的虎符,殺掉晉鄙,奪得兵權,從而擊敗秦軍解了趙國之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竊符救趙」事件。

大作家郭沫若

相傳大作家郭沫若在抗戰期間,有一次在地攤上閑逛時,看見一件造型古樸的銅老虎,心想它可能是件文物,便隨手拿起來看,剛一上手,不想這銅老虎突然分成兩半。郭老是有名的考古學家,突然意識到,手裡拿的這個東西應該是件寶貝,可能就是傳說中的虎符!於是他痛快的買了下來,回去對照古籍考證。

秦陽陵虎符

虎符上有銘文,刻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幾個字,證明這的確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頒發給陽陵駐守將領的銅製兵符,也就是傳說中大名鼎鼎的「秦陽陵虎符」。誰也沒有想到,一件極其珍貴和罕見的文物,就這樣戲劇性地在地攤上被發現了。據傳郭沫若的五幕話劇《虎符》就是因此而獲得的靈感。此劇在重慶公演時,恰值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正在踐踏著我們的河山,話劇《虎符》為鼓舞國人堅持抗戰,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起到了巨大的宣傳鼓動作用。

《虎符》劇本

唐朝時為了避李淵祖父李虎的名諱,將虎符改稱魚符。據《唐律疏議》記載:」魚符,畿內三左一右,畿外五左一右。左者在內,右者付外。行用之日,從第一為首。後更有事需用,以次發之,周而復始「。又曰:」差兵十人以上,並須銅魚、敕書勘同,始合差發。「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唐朝調兵的魚符,按駐軍不同,分為兩種,一種歸守衛京畿的軍隊使用,共三左一右;另一種歸鎮戍地方和邊疆的軍隊使用,共五左一右。不論何種,左符均在朝廷,右符在軍中。

虎符剖面圖

然而,經過」安史之亂「和五代十國的割據分裂,到了宋代,宋太祖趙匡胤清醒的認識到,不論是虎符也好,敕書也罷,都無法從根本上控制將帥和軍隊。於是,進行國家的軍隊改革,強化中央集權,從而把軍隊管理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而虎符則逐漸演變為虎牌、銅牌,也成為僅僅標明官員身份的一種證件了。

油城快樂俠聲明:原創作品,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宋代人好賭鬥,別有一番風流
被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的宋朝的興衰,幾張圖讓你基本了解宋朝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