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鴨頭丸帖》的這3種說法你一定得知道

《鴨頭丸帖》的這3種說法你一定得知道

《鴨頭丸帖》是一件書於絹上的草書佳作,自古以來流傳有緒,也是王獻之的傳世真跡。全帖共 2 行 15 個字,釋文為「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可見這是王獻之寫給親朋的短札.鴨頭丸是什麼東西呢?魏晉時期盛行養生之風,「鴨頭丸」便是時人服用的一種養生中藥丸。此信札所表達的應是有人服過鴨頭丸後感到效果不好,因此告知王獻之,王獻之服用後也有此感,於是寫信給這位親朋,相約明日聚會時向他請教。

書法鑒賞

三國魏晉時期,從文化藝術的發展看,仍是在沿著漢末士人的喜好而向前發展。自魏文帝曹丕於 220 年自立為帝以來,當時一些失勢的門閥貴族和廣大知識分子開始脫離政治,轉而崇尚玄學。同時,從事書法創作也成為他們逃避現實、尋求精神慰藉的一種方式。到了西晉時,晉武帝喜好書法,由此書法藝術的地位也得到了官方承認,書法成為了一種世家大族競相崇尚、高雅且難的藝術。這一時期湧現出了王羲之、王獻之等眾多的書法家,且呈現出明顯的世家大族的特點,如王氏、索氏、陸氏等。他們書法造詣高深,使兩晉書法成為了一個後人不可企及的高峰。

鴨頭丸帖

王獻之在書法上最顯著的貢獻在於,他在繼承家學的基礎上,刻意將行、草二體結合起來熔於一爐,風格更加縱逸奇肆,開創了行草書模式的新局面。《鴨頭丸帖》等諸多作品都能別具新理異態,因此在南朝時享譽甚隆,大有超越羲之而前之勢。

鴨頭丸帖放大

此帖現僅留存 2 行共 15 字,卻體現了王獻之用筆外拓而開廓、結體散朗而多姿的風格。這裡只有「不」、「佳」、「與」三個字的體態是正的,其他字都是斜倚有姿,以「丸」、「故」兩字為例,「丸」仰「故」俯,互盼互望。而單獨以一個「故」字論,「古」字旁現俯頭姿勢,反文身姿上挑,二者互倚互傍,宛如兩人翩翩起舞。再看「集」字,下部「木」的一橫超出了一般範圍,本會將字拉得傾而不穩,但「集」字的中間略往右偏,及「木」字的兩點的平衡,使「集」字的中間略往右偏,及「木」字的兩點的平衡,使「集」字轉危為安,若斜反正。

王獻之能在王羲之「尚風」的基礎上另拓一徑,轉入「尚奇」,實在可貴。寫《鴨頭丸帖》時,王獻之在前後兩段各蘸了一次墨,通篇墨跡氣韻通暢,墨色在偶濃偶淡中表現出強烈的節奏感。在寫後一段時,王獻之顯然較前段更跳躍,運腕時也更靈巧多變。一行間的重心以蛇形線形式出現,曲中見正,看似隨便,卻處處留心,實踐了羲之「意在筆先」的原則。「小王」書法保持了「大王」的風神。唐張懷瓘《書斷》對王獻之評價極高,稱其「逸氣蓋世,千古獨立,家尊才可為其弟子爾。子敬神韻獨超,天姿特秀,流便簡易,志在驚奇,峻險高深,起自此子」。


藝趣故事

從幼年起,王羲之便向獻之傳授書藝。王獻之剛跟著王羲之學習書法不久,便向父親詢問寫字的秘訣。王羲之領著兒子來到後院,指著院中的 18 口大水缸說:「寫字的秘訣就藏在這 18 口大缸中,只要你將這缸里的水都寫完了,就能得到秘訣了。」王獻之聽完父親婉轉的教誨後,面露愧色,再也不敢貪圖安逸找捷徑了。

鴨頭丸帖

王獻之在書法上極有天賦,又好學勤奮,深得父親的喜愛,也被寄予了厚望。據說有一次,王獻之正在寫字,父親為了測試他的筆力,悄悄從他身後抽拔其筆,竟沒有拔出,於是感嘆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又有一次,王獻之見北館新塗的一面牆潔白乾凈,於是拿起掃帚蘸泥,在牆上寫了方丈大的字圍觀的人把這裡都堵嚴實了。過了一會,王羲之看見牆上的字,便問是誰所寫,眾人回答:「七郎。」

王獻之一生醉心書法,他已將自己的天賦資質、思想情感一一融進了筆墨之中,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不朽的名聲。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韻藏器 的精彩文章:

《黃庭經》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TAG:書韻藏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