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習的根本是先為了做人,如此終將回歸永恆安寧、喜悅的生活

學習的根本是先為了做人,如此終將回歸永恆安寧、喜悅的生活

聖賢教育改變命運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文│知霖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句話是孔子為學的基本態度。一個人安於本分,處在任何困境中都不會哀怨。雖然食不得飽,居不得安,卻時時保持敏捷的智慧,做任何事情都注重人格修養,實踐修行。而且言語謹慎,謙卑好學,向有道之士和善知識學習求證,這樣便可以說是好學了。此態度也反映出學習是為了完成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這個目的。即使在生活困惑、貧賤時,也不放棄自己的人格與學問修養,這反而是提升自己更好的機會。

古聖先賢的話不是教條,也不是權威。而是我們與他們共通共有的本性中,自然流露出親切、美好、平凡的真理。他們做到了,並表達出來。

人需要面對生活。如何生活則反映出學習的態度與成果。不同的境遇以及對各種事物的積累與學習,使我們對人生有了各自不同的目的與態度。好的學習態度來自於我們的本性,它是好的言語、善的行為,也是萬事萬物都具備的美好品德與秩序,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態度。這些不是某個人的意思和理論,而是我們自性中本有的。照著聖賢經典,就是照著自己本有的德性修養、修身正己。

所以自己感到人生失敗,是因為隨順煩惱,並且把眼前事物和慾望看做真實而產生的痛苦,因此被自己的信心打敗。一份真誠且信任的心,感通萬物而產生無窮的力量,不是任何人、任何事物可以擊毀的。

時間在不停的流逝,深邃且自然。當下的生活組成人生,也是每個人度過生命長河不同的方式。不管有幾種方式,它始終不是一個目的。我們置身其中,目的是什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就是自知。【人之初,性本善】真正了解自己,才有能力愛護和成就自己。如此才可能真正的愛別人,影響別人。

生活中我們通過環境影響,以及對不同事物的學習和接受,形成的心念與肉體相互作用,生成不同的性格與習慣,以及每個選擇和行動。其實任何人都可以對自己的日常生活、一言一行、點點滴滴進行調整和改進。至誠的信心突破時空,當下的態度很重要,認為自己做不到,還是充滿信心的喜悅,進退就在此一念之間。這是學習,也是得到用理智來面對生活的能力。

理智之人利人利己,理智的重要之處是不做任何對人對己無益的事情。痛苦、煩惱、牽掛,若能夠深深覺察,皆只因自私而尋求一段自我存在感。這種沉溺於封閉的自我方式,患得患失使人太想得到,太過興奮、痛苦。同時無法與他人產生真正的關聯,也不能給予他人光源和溫暖。

時時看見他人所需,他人所長。及時給予,及時反省。這是得到真實喜悅的方法,是學習與修行最直接可靠的途徑,也是最樸素的忠告,最高深的學問。人若找到此境地,就會看見世間萬物是一個永遠緊密相連的整體,此時已經不再為目的或生活而煩惱。無論做什麼,身處什麼環境,時時活在感恩的世界裡,自然而然的效法天地,如此便懂得如何學習、選擇、生活、正心、修身、做人。

文章作者:知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聖賢教育改變命運 的精彩文章:

TAG:聖賢教育改變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