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帝內務府入不敷出 和珅一個辦法賺得盆滿缽滿

乾隆帝內務府入不敷出 和珅一個辦法賺得盆滿缽滿

所謂「內務府」,是清朝獨有的一個機構,主要管理宮廷大小事務。說白了,就是負責皇帝的家務事。皇帝的伙食、服裝、出行、警衛等等大小事宜,都要經過內務府處理。

皇帝要用錢,當然也得從內務府拿呀——按照清朝祖制,皇帝不能直接從國庫拿錢用。從這種角度上說,內務府相當於皇帝的錢袋子。

今天,咱們聊聊乾隆帝的內務府。

內務府入不敷出

乾隆帝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他在位60年期間,清朝達到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巔峰狀態。如果要問,清朝國庫最充盈的時期是什麼時候?答案就是:乾隆。據一份資料顯示,1777年,即乾隆四十二年,年底國庫盤賬,存銀總數達到8182萬兩——這還是除去一年開銷的數據。

但是,國庫有錢,不等於內務府有錢。事實上,乾隆帝當政期間,內務府一度入不敷出。

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乾隆帝好大喜功,浪費鋪張,一向大手大腳用錢。舉個例子,一般人家過端午節吃粽子,無非是擺上一盆幾十個粽子。而1753年乾隆帝過端午節,膳桌上擺了多少個粽子?不是幾十個,不是幾百個,而是1276個粽子!就算乾隆帝和妃嬪們有十個八個胃,也吃不了那麼多呀。

可笑的是,就是這樣一位習慣大擺排場的皇帝,面對大費鋪張的地方官員,也會嚴厲訓斥。據《武清縣誌》記載,有一年,乾隆帝在寶稼營登船時,看到地方官員用黃布裝飾營外的席牆,立即大發雷霆,訓斥地方官員:「若留此布為貧民襦袴之用,資衣被者凡幾?顧置有用為無用,司牧之謂何?曾不知體恤下情承上德乎!」

總之,由於乾隆帝花錢如流水,內務府很快就入不敷出,很是尷尬。

和珅的「妙招」

就在這時候,1776年,內務府來了一位年輕的總管大臣——26歲的和珅。和珅不會變戲法,他怎麼改變內務府的窘狀?

和珅只用了一個辦法,設立「議罪銀」。什麼叫議罪銀?就是當官員犯了罪過,向內務府繳納一定數額的銀子,免除或減輕罪行。這種銀子,就叫議罪銀。

議罪銀並不是潛規則,而是白紙黑字地寫在法律條文上的。《欽定吏部處分則例》卷四十八條規定:「官員承問引律不當,將應擬『斬』、『絞』人犯錯擬『凌遲』,及應擬『監候處決』人犯錯擬『立決』者,承審官降一級調用,審轉官降一級留任,臬司罰俸一年,督撫罰俸六個月。」

乾隆帝賺得盆滿缽滿

在議罪銀實行之初,只是針對一些犯了小錯的官員,且是在「降級」「留任」等處罰措施之後使用。而在實行了一段時間後,議罪銀就從懲治手段變成了斂財辦法。這就是典型的「以罰代法」。

當時,大臣李質潁因為在工作中出現了幾個失誤,「自願」上交議罪銀25.6萬兩。由於罰金實在太大,一時湊不齊,還向乾隆帝申請「分期付款」。

在朝廷做官,誰沒有做過錯事?就算現在沒有做錯,誰敢擔保永遠不會做錯?所以,朝廷官員爭先恐後把議罪銀「預存」到內務府里。一個河南巡撫剛剛走馬上任,並沒有犯錯,但他稱自己將墨水不小心掉到奏摺上,是對皇帝的大不敬,因此繳納2萬兩議罪銀。這搞得乾隆帝都有些不好意思,退回去1萬兩,只「笑納」了1萬兩。

這樣一來,僅僅用了4個月,內務府就「扭虧為盈」,不差錢了。

和珅只當了4個月的內務府總管大臣,他走後,議罪銀依然流水一般流向內務府。乾隆帝於1780和1784年兩次下江南,開支浩繁,用去了上百萬的銀子,但卻沒有動用國庫,全部都是從內務府開支的。用完後,內務府竟然還有結餘。

【參考資料:《清史稿》《武清縣誌》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軍人在中東維和時,遭以色列轟炸,印度人拚死幫忙帶回遺體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