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佳士得拍賣:另一種肖像·解讀中西藝術家筆下的人物形象

佳士得拍賣:另一種肖像·解讀中西藝術家筆下的人物形象

在19世紀初、攝影技術尚未被發明之前,肖像畫作是人們用來記錄容姿面貌的唯一手法。肖像畫起源於以神話角色及宗教人物為中心的宗教容像,而以真實人物作為主題的肖像畫則可追溯至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的肖像畫作追求真實地傳達人物神態,重視畫家與模特兒之間的交流對話,以精確表達模特兒的個性、氣質和品味。然而,自從攝明技術發明後,通過攝影照片已可捕捉人物最真實的面容身姿,肖像畫也由此歷經演變,更側重於藝術家對眼前人的理解與詮釋。時至今日,當藝術家繪畫肖像時,也未必就有一位特定的模特兒坐在前方,反而更多地是通過肖像畫這種藝術形式來傳達藝術家的心理狀態,以及對不同時代、社會與文化的批判。

3月29日,香港「FIRST OPEN | Hong Kong」專拍將呈獻一系列來自中外藝術家的出色肖像畫作,並以「另一種肖像」為主題精心策展,期望讓大家從畫中人的背後讀到不一樣的故事,深入發掘藝術家的思維概念和感性一面。佳士得香港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專家林雅晶從中挑選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此為我們作深入解讀。

相由心生

人們常說「相由心生」,但肖像畫除了反映畫中人的性格神情之外,更如同一個人的字跡一樣,同時顯露出畫家創作時的心理狀態。喬治·康多(George Condo)以「心理立體主義」的手法重構人物的五官面貌,突顯躁動張揚的表情,反映出畫家悖逆的心態。康多筆下直率而粗獷的線條毫不猶豫,重塑人類心靈的基本素質,成為其作品的顯著特徵。

喬治·康多 《一個人的觀點》 油彩 畫布 17.8 x 11 cm. 2006年作

估價:港元 400,000 - 550,000

林雅晶指出,張曉剛的《血緣系列 第20號》雖然只描繪了一名男子,但卻通過這名男子表述出一個大時代下的集體群像。「張曉剛關心的不是單一個體的經歷和身份;他以新中國成立之初人們喜愛到影樓拍攝家庭照的習慣,記載了當時一個時代的造像,深刻反映出中國社會的時代特徵。」她說。

張曉剛 《血緣系列 第20號》 油彩 畫布 39 x 30 cm. 1996年作

估價:港元 1,000,000 - 1,500,000

另一名極具時代意義的男子也出現在曾梵志所作的《肖像07-8-1》中。「畫中人僅為一個類別的象徵和符號,而非真實的模特兒。」她解釋道。人物模糊的面貌加上冷漠淡然的表情,傳達出一代人孤立而疏遠的情感,背後更是藝術家寄語現實社會加諸每個人的一層扭曲隱身的面具。

曾梵志 《肖像07-8-1》 油彩 畫布 130 x 110 cm. 2007年作

估價:港元 2,500,000 - 3,500,000

相較而言,藤田嗣治筆下的女子形象更為接近傳統。作品《女子頭像》採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幾筆就生動勾勒出一個彷彿正陷入思考的女子形象。

藤田嗣治 《女子頭像》 水墨 紙本 19.7 x 18 cm. 1933年作

估價:港元 40,000 - 80,0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翰墨飄香有妙手 硯田筆耕新篇章
東京中央2018春拍:筆下物語·中國古代書畫甄選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