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動中禪——與生活共舞

動中禪——與生活共舞

與生活共舞

動中禪

索達吉堪布2017.12.16

於西班牙第20次UC雙語開示(中)

還有很多人將人生當中所有的快樂、獲得,寄托在外在的物質上面,認為外在的物質可以給予我一切,可以讓我得到滿足。實際上外在的物質確實能幫助我們提升一些幸福感,但真正觀察的時候,如果沒有一個平靜的心態,外在的事物再豐富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通過禪修,或者通過其他方式來認識自己的心,這對每個人來講都極其重要。

其實外在的事物再多,我們能享受、能接納的也是有限的。比如餐廳裡面有特別多好吃的食物,但一個人能享用的飯菜也是很有限的。如果吃得太多,或者說如果各種各樣都吃,你的身體也不一定適應。

外面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但我們能用耳根接納的也是有限的。聲音過大、過小甚至過遠的話,我們的聽力都不適合,所以只能接受其中的一點點。

包括一個人如果有很多的財富,金銀財寶特別特別多,但真正生活上用的也是有限的。

我們所謂的生活,實際上就是在有限的範圍當中,接受部分的、外境的一些需要的東西。我們很容易認識到,其實我們的內心更重要。如果對自己的內心不認識、不了解,也許我們永遠都不會滿足,也許我們會有很多很多的壓力和痛苦。

因此你們有時候可以做一些動中禪的行為,也就是剛才提到的:你可以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合當中,隨心所欲地唱歌、跳舞,或者你心裏面想著各種各樣的;最後要觀一觀自己的心:心到底是怎麼樣的?你剛才所做的事情,在現實生活當中,它的本體怎麼得到?它是怎樣的因緣顯示的?等等諸如此類的很多問題,自己去思考的時候,也許在沒有想到的一種環境當中會得到不同的一種感受。

現在西方也有很多這樣的動中禪,也就是禪跟舞蹈相結合,平時經常觀自己心的這麼一種禪修。這種禪修用在生活當中也是很好的,到了最後的時候,心放鬆下來,然後把這個善根迴向給天下所有的眾生。

通過禪修來利益眾生是大乘佛教最究竟、最精華的意義。《正法攝集經》當中有這麼一句:心入定於正性當中則能了知一切實相;若能了知一切實相,則能於一切眾生生起大悲心。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很好地去禪修,就能見到一切實相;見到一切實相的話,我們就會對其他眾生生起悲心。因為很多眾生都沒有認識到真相,因此沉溺在輪迴當中,非常可憐,一直漂泊、一直執著,所以會對這些眾生自然而然生起大悲心。

大乘佛教當中,動中禪講得更細緻,跟南傳佛教不同。南傳佛教主要是用自己的心來了知自己,用全部的覺知來了解自己的身口意;但大乘佛教當中是講,我們所作所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眾生。

譬如《華嚴經》當中講到,我們早上醒過來的時候心裡要想:為了眾生自己從無明的睡眠當中醒過來了;吃飯的時候,要想是為眾生而食用禪定的食物;開門的時候,想到是為眾生開啟解脫的門;關門的時候,想到是為眾生關閉地獄惡趣的門,等等。在《華嚴經》當中,在做所有這些行為的時候,全部都要跟眾生的利益連在一起。所以這種禪修跟我們很多人的行為有點不同,它並不僅僅是:我在吃飯、我在走路、我在……只是想到這一點,而是一邊想到自己,一邊又想到眾生。大乘佛教有這麼一個理念。

我們可能很多人喜歡修行,但喜歡的是心裡不產生任何分別念這樣的安住,而一旦產生各種分別念的時候,就很難去對付。因為覺得產生的貪心、嗔心等等分別念非常可怕——我怎麼辦呀?我又產生各種執著、分別念、煩惱了……很多人都比較擔心。

其實產生這些分別念在我們凡夫界的時候是非常非常正常的。上一節課我講到自我慈悲的時候也講過,一些修行人在自己不精進、產生煩惱的過程當中,千萬不要自暴自棄,應該對自己有信心,自己的行為當中有些不足也是正常現象。

有些人在禪修的過程當中,表面上看來可能覺得自己沒有進步,但經常認識自己、觀察自己,實際上內心的進步不一定馬上看得出來。只要自己不放棄,我覺得修行一定會有進步。

不管是對自己的人生,或者是自己的修行、自己的生活,一旦你覺得沒有興趣,甚至還產生厭離心,完全把它拋棄的話,那說明你沒有進步。因此,只要不放棄,經常觀修,尤其是產生各種不好的分別念的時候,產生任何負面情緒或正面情緒的時候,你應該去認識它、接納它。

有一本書叫作《修行次第》,其中講到我們的心實際上本體是空性的。怎麼空呢?從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觀察的時候,心的本體是不存在的,就像虛空一樣,從這個層面來講,本體不成立,是空性的。

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並不是光安住就可以了,而是在安住的時候,在起心動念的時候,要認識心的本體是什麼,這個是最關鍵的。

很多人認為,我的心現在安住下來了,好長時間都如如不動,哇,很好啊!還有一些人認為,我現在隨時隨地都能覺察到我的心到底在做什麼,很開心哪!實際上這並不是一個很高的境界。

藏傳佛教中有句名言:雖然知道修行,但是不知道解脫。就是說你雖然會修行,但是你卻不知道心的本體是自然解脫的。這種修行跟四禪天或者四無色界天人的禪修沒有什麼區別,因為你只知道心會安住,卻不知道心的本體是空性的,是自己解脫的。很多修行人在這裡會誤入歧途。

有些人認為,啊,我一天連續坐幾個小時都不起任何分別念,我在坐禪。但是,這不一定很好……我們藏地有一種動物叫旱獺,也叫雪豬子。它冬天三個月不出來,它可以「入定」,但它的境界並不算很高。西班牙有沒有旱獺?有?冬天睡覺,春天就醒來了,哇,好舒服啊!我們藏地冬天很冷,如果三個月都睡覺,很舒服的。等它醒來的時候,天氣就好了。

所以,我們不管是心在動還是在安住,認識心的本體是很重要的。藏地著名的一個修行者叫華智仁波切,他說:我們的分別念雖然跟以前一樣會顯現,但認識它的時候就已經解脫了。所以現實生活當中的很多煩惱,認識它的時候就得到了解脫。自己特別憤怒、特別痛苦的時候,看看這個痛苦的心到底是在什麼地方。

心其實不會真正被煩惱束縛,煩惱即菩提。當我們觀察自己負面情緒的本體時,發現實際上它沒有一個真正的本體。

產生嗔恨心的時候,觀察一下嗔恨心的本體到底是什麼樣的?過去的這顆心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它的種子已經毀完了;未來的這顆心還沒有產生,跟石女的兒子一樣;現在的這顆心,我剛才講了,就像虛空一樣。我們用心來觀察這顆心的時候,確實它是很奇妙的。我們人很煩惱,天天痛苦,但是當你真正去觀察自己煩惱的這顆心,其實是很容易認識的。

所以《般若八千頌》當中講,菩薩應該經常觀修禪定。觀修什麼樣的禪定呢?觀如虛空,應該經常修行像虛空一樣的禪定。先觀自己的心是空性的,當達到比較高的境界,最後真正認識到的時候,所有的煩惱自然解脫。到那個時候,你的行為即使沒有任何約束都可以。

以前有一位非常非常著名的大德,到了七十歲的時候,經常做一些如去妓院、喝酒等各種各樣世間人無法接受的行為。有人說他的時候,他說:「我自調心,關汝何事?」意思是,我通過這種方式來增加我的修行體驗,根本沒有任何約束。所以,很多人在有些行為上可能只能以自己的分別念去衡量,但實際上,當人的修行境界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已經超越了我們現實的所謂傳統、戒律、束縛等種種界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索達吉堪布教言彙集 的精彩文章:

生物體生而賦有獨具的能量——能量動力學

TAG:索達吉堪布教言彙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