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成語故事:大智若愚才是真本領

成語故事:大智若愚才是真本領

微語文小課表

星期/

課程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成語

人物

古詩

名著

文常

成語故事:呆若木雞

故事講述人| 賴盼聞

本文共計1458字,需閱讀時間4分鐘

↓↓點擊播放,可鎖屏播放(不影響其他操作)

成語簡介

說起「呆若木雞」,人們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大概就是一個人獃頭獃腦,痴傻發愣的模樣,在如今日常生活的使用中,「呆若木雞」也是一個貶義詞。然而,呆若木雞最初的意思和用法與現在的用法大相徑庭,反倒是一個褒義詞。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呆若木雞」的由來和中國古代的一項娛樂活動有關——鬥雞。這個故事出自《莊子·達生》,原來指的是表面上看起來很呆,實則擁有大智慧的人。現在則用來形容一個人有些痴傻發愣,或者因為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變成了一個貶義詞。

與「呆若木雞」本意相近的成語還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等。

精彩故事

戰國時期,周宣王喜歡鬥雞,所謂鬥雞,就是選兩隻雞相互搏鬥,決定勝負,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娛樂活動。周宣王聽說紀渻子擅長訓練鬥雞,於是便花重金把他請來為自己訓練鬥雞。

訓練了十天,周宣王看到一隻氣勢洶洶的雞,覺得不錯,保准能贏得比賽,便問道:「這隻雞馴好了嗎?」紀渻子告訴他:「沒有,它只是表面有氣勢,實際沒什麼底氣。」周宣王只好回去等消息。二十天之後,急切的周宣王忍不住又來問:「現在總該馴好了吧!」可這位馴雞大師不急不躁地說:「不行。」還告訴周宣王,這隻雞聽見聲音、看到其他雞的影子還會受到驚嚇而跳起來,不能算是一隻合格的鬥雞。沒辦法,周宣王又掃興地離開了。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次找上門來:「難道現在還不行嗎?」紀渻子只是答覆他:「差不多了,但是這隻雞的目光還是很兇,還是需要多加訓練。」大家想想,這隻被訓雞高手集中訓練了一個月的雞,還不能稱為高手,這最頂級的鬥雞到底是什麼樣呢?

最後,紀渻子把訓練好的雞帶到周宣王面前,周宣王卻大吃一驚,別人的雞都是昂首挺胸,眼神犀利,啼聲響亮,可眼前的這隻雞獃頭獃腦,沒有聲音,也沒有表情。這樣一隻跟木頭似的雞怎麼能成為冠軍?可是,當紀渻子把雞放在戰場的時候,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這隻雞沉著冷靜地站在原地,雖然看似「紋絲不動」,但全身上下都散發著一種「王者之氣」,彷彿放一個大招就能致它們於死地,別的雞一看到它,竟然都嚇得四處亂飛,不戰而敗。這樣看來,獃獃的「木雞」才是真正的高手啊!

「我」的解讀

《莊子》中這個故事是想告訴我們,「呆」並不是我們以為的傻或者笨,這是一種真正的聰明。就像這隻木頭一樣的雞,表面看起來呆,但面對困境時,卻能時刻保持沉著冷靜。所以如果兩千多年前有人說你「呆若木雞」,實際上是表揚你有大聰明大智慧呢!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成語已經沒有絲毫誇獎的含義,反而變成了一個貶義詞。

我們古今的語言在使用上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那就是隨著時間的演變,它們的古今意義發生了變化,彷彿是「舊瓶裝新酒」,這個「約定俗成」的意思被大家所認可,至於詞語的本意,也就不再去深究了。假如強行讓人們把這類約定俗稱的詞語意思改回它原本的解釋,人們反而會不適應了呢。當然,如果我們能夠知曉詞語意思演變的來龍去脈,豐富知識,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並且有趣的事情。

溫馨提示:推薦4年級的同學們仔細學習這個故事喲!

來源 | 文中錄音、文字內容為我們的原創作品,請尊重勞動成果。

本月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東方小學語文 的精彩文章:

文化常識:古代的評書叫「說話」

TAG:新東方小學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