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耀州窯:鑒賞

耀州窯:鑒賞

導語:

耀州窯是我國北方最為著名的民窯之一

創燒於唐,成熟於五代,宋代時達到鼎盛,至元代而漸趨沒落。耀州窯器型多樣,其裝飾技法以刻花和印花為主,構圖飽滿大氣,刀法犀利靈銳,圖案層次分明,遂有「巧如範金,精比琢玉」的美稱,在中國陶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第七季全國海選報名: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

耀州窯概說

耀州窯窯址在陝西銅川黃堡鎮,宋屬耀州銅官縣,創燒於唐代,止於明代弘治到嘉靖年間。北宋耀州窯青瓷的胎子是灰白色,較薄,很堅密,釉子細密,光潤,青中閃黃或略閃黃,類似北宋時期的龍泉窯。主要裝飾方法是刻花、劃花、印花、堆塑等。北宋初期開始出現非常草率的刻花到了北宋中期,採用刻劃結合的手法,刻主題紋飾,刀漢犀利,線條流暢而奔放;劃陪襯紋飾時,纖細如絲,排列有序,整體紋飾層清楚,繁而不亂,有淺浮雕的裝飾效果。

北宋晚期盛行在盤、碗內印花,既規整又清晰。耀州窯主要器型有盤、碗、杯、盞、缽、梅瓶、枕、爐、鳳頭壺、花口尊、玉壺春瓶等。宋代耀州窯是北方青瓷瓷器的代表,以耀州窯為中心,形成了一個耀州窯系。河南的臨汝窯、寶豐窯、宜陽窯、禹縣窯、內鄉窯、新安成關窯均深受其影響,燒造青釉刻劃花、印花瓷器。這一時期廣州西村窯、福建同安窯、廣西永福窯和容縣窯、為了適應外銷的需要,也仿造耀州窯產品。

耀州窯的歷史地位

耀州窯的歷史地位

中國陶瓷協會副秘書長、耀州窯博物館館長薛東星說,「生產大觀碗的耀州窯是我國宋代八大窯系之一,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該窯創燒於唐代,在北宋達到鼎盛,此後窯場雖有移動,但燒瓷從未間斷過,制瓷歷史長達1300餘年,這在中國陶瓷史上極為罕見」。

耀州窯的外銷

耀州窯的外銷陶瓷,渡重洋、跨大海,越過千山萬水,銷售到亞非的國際市場,不僅為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外人民的友好經濟往來做出了貢獻,為國家的財政經濟增加了收人,而且在耀洲窯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耀州窯瓷器的外銷,擴大了耀州窯產品的銷售範圍。隨著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和社會需求量的增加,耀州窯自身的發展受到促進,與此同時,耀州窯的工藝技術對周圍的一些窯場影響較大。

耀州窯的器物特點

多種多樣的器物

美如碧玉般的宋代耀州青瓷,使用廣泛,器物種類非常齊全多樣。耀州窯主要器型有盤、碗、杯、盞、缽、梅瓶、枕、爐、鳳頭壺、花口尊、玉壺春瓶等。凡是宋代社會生活所需的各種器物種類,在該窯的產品中應有盡有。一個窯場可以生產出如此眾多的器物種類,在宋代的其他瓷窯中實屬罕見。宋代耀瓷不僅器物種類繁多、用途廣泛,而且造型精美多姿,豐富多樣。

多姿多彩的釉色

北宋早期耀州窯生產的瓷器以青瓷為主,胎有兩種,一為鐵黑色的黑胎,一為淡灰色的白胎。北宋中期耀州窯生產的陶瓷已不見有黑胎,均為顆粒細小均勻的淺灰白胎。胎質緻密,沒有早期疏鬆和氣孔的現象。其青瓷釉色的色調相當穩定,不見早期的多級色差,均呈典雅深沉的橄欖青,釉面溫潤。金元耀州窯瓷器胎釉粗厚,胎面不上白衣。由於燒造中採用了疊燒的工藝,一部分碗、盤內心被刮掉一圈釉,露出澀胎。

多形多態的造型

宋代耀瓷不僅器物種類繁多、用途廣泛,而且造型精美多姿,豐富多樣。以碗、盞、盤、碟之類最為普通常見的圓器為例,僅口沿的造型就有侈口、微侈口、敞口、六葵口、六菱口、六曲口、直口、斂口,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翻沿、包沿、折沿等。再以碗、盞中最多見的侈口翻唇圓弧腹內底下凹圈足造型觀察,僅其腹部的變化又可分為圓弧腹、淺圓弧腹、瘦圓弧腹、微斜圓弧腹數種。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第七季全國海選報名: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

耀州窯的裝飾手法

巧如範金精比琢玉

耀州窯的刻花浮雕裝飾在當時獨具一格,素有「巧如範金,精比琢玉」的美譽。

也正因此,耀州窯一度納貢於朝廷,由此,形成了「十里窯場」的宏大規模,《宋史·地理志》中就記錄了「耀州貢瓷器」

從剔花到刻花

從劃花到剔花,再由剔花到刻花,最後發展到印花,其中反映出的是裝飾審美風格從線性手法的平面性裝飾為主向以三維的立體裝飾發展,最後形成立體與平面相結合的耀州瓷獨具魅力的刻花裝飾風格的轉換。

犀利古雅的風格

耀州窯給人以犀利而古雅的印象,精美的浮雕裝飾,令人有意味無窮賞心悅目之感。

耀州窯有 「北方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譽,以犀利洒脫的刻花式樣聞名遐邇。

多種紋樣的運用

耀州窯的裝飾紋樣眾多,植物類以折枝牡丹、纏枝牡丹、交枝菊、纏枝菊花、蓮花、水波花草

、水藻、纏枝忍冬、花葉紋為主。動物紋中有雙鴨蓮花、水波三魚、龍、鳳紋等,模擬自然,處於寫生與圖案之間。

耀州窯的發展歷程

唐代:創燒

耀州窯為中國宋代北方重要產瓷區,以陝西省銅川黃堡鎮窯為中心。因銅川舊稱銅官,宋時屬耀州,故名。它的燒瓷時間始於唐,下迄明代。宋《清異錄》、《老學庵筆記》、《清波雜誌》、《元豐九域志》,元《輟耕錄》,明《耀州志》,清《耀州續志》、《大清一統志》與《乾隆府廳州縣圖志》都對耀州窯有所記載。耀州窯是民間窯,但它曾於北宋神宗元豐(1078~1085)至徽宗崇寧 (1102~1106) 約 30 年間燒制宮廷貢瓷。宋王存《元豐九域志》卷三記「耀州華原郡上貢瓷器五十事」,《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也有耀州貢瓷的記載。

唐代黃堡窯場始燒黑、白、茶葉末釉瓷和唐三彩及琉璃建材,通過學習唐代最上乘的越窯青瓷先進工藝,創造了使用北方饅頭窯在還原焰中燒造優質青瓷的工藝,在北方獨樹一幟。

五代:始燒天青釉

進入五代,青瓷的製作工藝不僅全面成熟,而且在學習和仿效晚唐越窯上林湖秘色瓷的基礎上,突破了傳統青瓷以「綠」為基調,以「薄冰」「嫩荷」「千峰翠色」為最高水準的青釉單一品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襄收藏 的精彩文章:

宋代湖田窯影青瓷的工藝特色
揭開古瓷器鑒定的幾個秘技!

TAG:共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