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北朝:梁元帝東討侯景西攻益州,為什麼會引狼入室向西魏增援?

南北朝:梁元帝東討侯景西攻益州,為什麼會引狼入室向西魏增援?

蕭繹佔領了郢州以後,正想把進攻的矛頭指向長江上游的八弟蕭紀,不想侯景大將任約、宋子仙等軍臨江、郢二州,逼近江陵;侯景本人也帶兵西上,「號二十萬,聯旗千里。江左以來,水軍之盛未有也。」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騰出手來對付侯景。大寶元年九月,任約等人接連攻克西陽(今湖北黃岡東南)、武昌(今湖北鄂城)等地,軍勢甚盛。

蕭繹派秦州(治今陝西漢中一帶)刺史徐文盛帶兵拒戰。十一月,徐文盛在貝礬(今湖北黃岡附近)大敗任約軍,乘勝進駐大舉口(今黃岡北)一帶。後來,侯景派宋子仙帶兵二萬增援任約,蕭繹也派尹悅等人將兵二萬受徐文盛節度。次年三月,徐文盛收復武昌,進軍蘆洲(今湖北鄂城西),任約告急。侯景自將西上,與徐文盛隔江對陣,另派宋子仙等帶精騎四百偷襲江夏(今湖北武昌),俘獲刺史蕭方諸和州行事鮑泉等人。

徐文盛所部聽到消息後不戰而潰,徐文盛本人也狼狽逃還江陵。四月,蕭繹再派王僧辯帥巴州(治今四川巴中)刺史淳于量、定州(治今湖北麻城東)刺史杜龕等人東擊侯景,電駐於巴陵(今湘南嶽陽)一帶。巴陵城小而堅固,僧辯等人又以逸待勞,侯景雖親自指揮眾將百道攻城,總也不能攻下。不久,蕭繹武猛將軍胡僧祐和信州刺史陸法和大敗侯景先頭部隊於赤亭(今湖南華容西南),臨陣俘獲侯景大將任約等人。

侯景聽到消息後大為震驚,連忙撤軍東還建康,途中又被蕭繹所署豫州(治今安徽壽縣)刺史荀朗打敗。這年七月,王僧辯率軍東下,在盆城(今江西九江市)與蕭繹所署江州刺史陳霸先所率三萬人會合,並補足了給養,軍勢大盛。次年三月,王僧辯等人大捷於姑熟(今安徽當塗),乘勝進圍建康。侯景勢窮東奔,被隨從殺死於胡豆洲(今江蘇鎮江市北),傳首江陵。

至此,歷時三年多的侯景之亂被最後平定。蕭繹打敗了侯景後,又消滅了江浙一帶的弱小勢力,基本上使這裡安定了下來。至此,他已不再有後顧之憂,於是又轉身對付佔據長江上游的八弟蕭紀。蕭紀在侯景之亂時,官居都督益、梁等十三州諸軍事、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市)刺史。他在益州,「南開寧州(治今雲南曲靖)、越(治今四川西昌),西通資陵(今四川西部一帶)、吐谷渾(今青海一帶),

內修耕桑鹽鐵之政,外通商賈遠方之利,故能殖其財用,器甲殷積,有馬八千匹」,是蕭繹在長江上游一個強有力的對手。早在大寶二年(551年),蕭紀第二子蕭圓正為西陽太守,寬和好施,人多歸附他,有兵一萬。蕭繹看到他強盛,假意升遷他為平南將軍,等他入江陵拜謝的時候,就把他抓了起來,把他的軍隊、地盤據為己有。蕭繹抓了蕭紀的兒子,無疑就挑起了他們兄弟間的矛盾。若不是侯景寇逼江陵,雙方就可能發生大戰。

侯景寇江陵,蕭繹忙於應付,蕭紀則坐以觀變。等侯景退走以後,蕭繹使王僧辯追討,蕭紀則稱帝於蜀,不久又以討伐侯景為名帶水軍東下,準備進攻江陵。蕭繹看到他來勢兇猛,就又向西魏請求支援。這時西魏宇文泰當政,國力很盛,自然願意乘蕭繹兄弟內訌之機坐收漁利,因此答應了蕭繹的請求並派尉遲迥等人攻蕭紀後方。蕭紀軍至巴郡,他的潼州(治今四川綿陽市)刺史楊遣運、沙州刺史楊法深等人先後派人投降西魏,

尉遲迥因此得以進圍成都。等到蕭紀進兵西陵(即西陵峽,今湖北巴東至宜昌一帶)的時候,又受到蕭繹將領任約等人的阻擊。蕭紀腹背受敵,將士皆無戰心。他又很吝嗇。出發的時候隨身帶著黃金萬斤,說是要賞賜給作戰勇敢的將士,但始終不付諸行動。將士知他這樣,也都不願為他出力賣命。這時,蕭繹的游擊將軍樊猛乘機發動進攻,大獲全勝,蕭紀將士八、九千人赴水而死,他自己也因此丟了性命。

蕭繹打敗了蕭紀,除掉了一個與自己爭奪皇位的勢力,但他請求西魏支援,無疑是引狼入室。在他的部將打敗了蕭紀後不久,尉遲迥等人也攻下了成都,進而控制了長江上游。同時,在江陵以北不到五百里的地方,又有他的另一個敵人、西魏傀儡蕭詧的勢力。因此,蕭繹這時實際上已經處在西魏的半包圍之中隨時都有被消滅的危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北朝 的精彩文章:

「天子下殿走」與北魏的分裂,南北朝後期的又一個三國演義

TAG:南北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