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棋局下的跨國姻緣

棋局下的跨國姻緣

  《二刻》卷二題目是「小道人一著饒天下 女棋童兩局注終身」。 故事「正話」源自《夷堅志補·蔡州小道人》。凌濛初曾言「獨龍子猶氏所輯《喻世》等諸言,……而宋元舊種,亦被搜括殆盡。」因此在編《拍案驚奇》時,主要取材於宋元及當時(即明代)筆記新聞。其中南宋洪邁的《夷堅志》是被大量引用的腳本。據統計,其中「二刻」中共十九卷的入話和正話引自《夷堅志》及《補》,「初刻」約有四卷(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不過在編撰此事時,凌氏將虜國(即金國)改為遼國。

讀罷這則故事會生出幾個有趣的話頭。

琴棋書畫,乃古代文人的四大雅事。其中琴、書、畫作為愛情媒介已被反覆描述過,而從圍棋入手講一段「希奇」事,在明清話本里是絕無僅有的。圍棋,古稱弈。可追溯至上古時代,有「堯造圍棋」之說。作為游牧民族的契丹(抑或是女真)對圍棋的熱衷度如何呢?在《契丹國志·天祚帝》有「遼人……夏月以布易氈帳,籍草圍棋、雙陸」。同時上世紀50年代以來對遼墓的考古發現也可以佐證。

1954年,遼寧省錦西縣遼墓中出土了76枚圍棋子,……該墓主人生活在遼聖宗、遼道宗時期。1968年,遼寧省朝陽市遼墓中出土瑪瑙圍棋一副,雙色子各186粒,……棋子的數量能顯示出當時少數民族的圍棋水平已經很高。1977年內蒙古敖漢旗的遼墓中出土了一件刻有13道棋局的方形棋盤。1993年,河北省張家口市下八里村7號遼墓發現有一幅以圍棋為內容的壁畫,……遼金元三朝遺留下眾多的圍棋子,說明了這一時期圍棋文化在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普及和應用,遠遠超過了漢族地區。(摘自《長日唯消一局棋——中國古代的圍棋棋具漫談》)

由此可見,「衣冠文物,百工技藝,竟與中華無二。遼國最好的是弈棋。若有第一等高棋,稱為國手」並非虛言了。故事中有一個遼國女國手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蔡州少年棋手遊歷遼國,在當時應算個離奇的事了。關鍵是宋遼兩國關係如何?因為以前看《天龍八部》,中原人士總罵蕭峰為「契丹狗」,似乎宋遼之間有多大的深仇大恨呢!然而史載並非如此。澶淵會盟前雙方互有攻伐,會盟時約為兄弟之國。之後兩國使者的相互吊賀問聘不絕於書。

遼聖宗太平六年(1026年)十月「遣使問夏國五月與宋交戰之故」 (《遼史·聖宗七》),調解宋夏之戰。遼興宗重熙十一年(1042年)大兵壓境,對北宋進行軍事威脅。北宋派富弼為代表的使團緊急訪問遼國,並在9月間「富弼為上言,大意謂遼與宋和,坐獲歲幣,則利在國家,臣下無與;與宋交兵,則利在臣下,害在國家,上感其言,和好始定」(《遼史·興宗二》),史稱「重熙增幣」。與此同時,歷代遼主的漢文化修養也越來越深,到遼道宗,更是善作詩賦,編有《清寧集》。因之,兩國的和平狀態應該可以長期保持。那麼宋人遊歷遼國就不是不可能的事了。

凌氏考慮到了當時的輿情,無法接受南宋人跑到金國且不歸的情節,因而改為遼國是合適的。

再看「幽州路總管泰不華正升堂理事」這段話,有兩個疑問。「幽州路總管」存不存在?「泰不華」是誰?

首先,作為行政區劃的「路」始於北宋,而遼仍沿用唐的行政區劃名「道」。故遼置五京,構成五道。其次,《遼史》記載幽州在「太宗升為南京,又曰燕京」(《遼史·地理志四》)。南京道下轄幽州,平州。而幽州總管始於隋,到遼時為「南京都總管府」(《遼史·百官志四》),又在興宗重熙四年改為「南京兵馬都總管府,」(《遼史·百官志二》)。所以遼代時並不出現幽州路總管這個行政部門和官職。

再者,南京道治所在析津府(今北京市), 「本古冀州之地」(《遼史·地理志四》)。析津縣,之前稱「薊北縣」, 「開泰元年(1012年)改今名」,隸屬於幽州。幽州總管說「凡戶、婚、田、土之事,須到析津、宛平兩縣去」的細節,應該不算大誤。

而「泰不華」也不是契丹人,《元史》有傳,是蒙古人。其父官台州,遂為台州人,算半個江浙人。至治元年進士,才志很高,名聲很大,故而會被訛傳。他沒有當過北方官職,主要在南方,做到台州路達魯花赤,後與方國珍作戰死。

最後談一個敏感話題。「若得天台做主成婚,小人情願超藉在此,兩下里相幫行教,不回故鄉去了」,蔡州少年為實現與心愛的女主永遠在一起的願望,毅然決定申請更改國籍。這段男隨女的跨國姻緣,而且還是敵國,如果放在今天一定會被噴死。然而不管是南宋的洪邁還是明代的凌氏都不在意這個事件的政治影響,並無半點指責之意,反而覺得這是一個 「佳話」。可想當時的開放心態如此,真讓人感佩不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隨便讀讀書 的精彩文章:

TAG:隨便讀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