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導彈「大動脈」上的「搬運工」,這是一群與危險掰手腕的兵

導彈「大動脈」上的「搬運工」,這是一群與危險掰手腕的兵

來源中國軍網

山間鐵流

迷彩車隊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急馳。上坡又下坡,入彎又出彎,沿途的青山綠水被遠遠甩在身後。

這條路,承載著當年中央紅軍長征的歷史記憶;這條路,見證著中華民族的苦難輝煌;而如今,它卻是新一代火箭軍將士征戰的新戰場。

指揮車上,某團一營營長王立帥通過對講機密切關注著車隊開進情況,不時提醒官兵注意安全。

王立帥心裡清楚,運輸的物質特殊,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嚴重後果,運輸任務不結束,懸著的心就一刻不能放下。

導彈輸血「大動脈」上的「搬運工」

搖下車窗,王立帥晃了晃有些昏昏沉沉的腦袋,冷空氣瞬間湧進駕駛室,他不自覺地打了一個激靈。

任務進行到第5天了。5天來,王立帥每天穿著防護服的時間超過10個小時,連一個囫圇覺都沒睡過。白天,他帶著車隊往返數百公里執行轉運任務,晚上一閉上眼,腦子裡還是任務:哪裡做得不到位,哪些細節需要注意,官兵的身心狀況怎麼樣?一個個場景像放電影一樣,一幀一幀從他頭腦中放過。

這次任務,是為某新型導彈執行全流程作戰檢驗做準備的。作為給導彈加註「血液」的分隊,他們是整個任務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一個多月前,一營的官兵就已經著手準備了。

培訓駕駛員複雜路況下的駕駛技能、鍛煉轉注號手特情處置能力、檢修特種車輛裝備、持續深入對官兵進行思想發動……每一項工作都做得無可挑剔。

在轉注一線奮戰了10多年,從戰士干到營長,王立帥絲毫不敢掉以輕心。他太熟悉這個「老夥計」的脾氣了:劇毒、易燃、易爆、沸點極低,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極其嚴重的後果。在他的臉上,至今還留著一塊明顯的傷疤。

那是一次重要的實彈發射,王立帥在組織官兵進行轉注時,突然發生液體泄漏,泵機的巨大壓力把強腐蝕性液體打成水霧,瞬間將他籠罩,火辣辣的刺痛感立即蔓延開來。

在下達「停止轉注」口令的同時,王立帥迅速堵住脫落在地上的軟管。成功處置完險情,官兵才發現他的臉上出現燒傷。

簡單消毒後,王立帥帶著滿臉傷疤回到指揮位置。他一邊指揮號手繼續轉注,一邊給官兵加油鼓勁:「轉注就是打仗,陣地就是戰場。」

車隊到達發射陣地,王立帥就忙活開了:檢查管路連接是否緊固、校驗壓力泵工作壓力是否正常、查看號手自身防護是否嚴密……

壓力泵開啟,馬達發出低沉而綿長的轟鳴,王立帥習慣性地檢查了一下防毒面具,站在最危險的位置密切地監視著流量、液位、壓力等關鍵參數。

將一雙粗糙的手放在輸送管路上,王立帥忽然有些恍惚:這些汩汩流淌的液體,彷彿是血液,從自己的體內流向傲然挺立的「大國重器」。

完成轉注後,拆除管路的瞬間,濃濃的黃煙彌散開來。這種情形王立帥和他的轉注兵早已習以為常,在他們看來,這些危險的煙霧如戰地黃花般絢爛奪目。

王立帥在一線指揮

每次訓練對身體和心理都是一次考驗

「連接軟管」「啟動泵機」……盛夏南國,熱浪襲人。對轉注兵來說,炎熱天氣正是練兵的好時機。

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戴上防毒面具,列兵高建強立刻感到頭昏、耳鳴、呼吸不暢,汗水源源不斷地往外冒,但他仍然堅持著。

一場訓練下來,轉注兵從頭到腳沒有一塊乾的地方,防護服里倒出的汗水能將訓練場澆濕一大片。比比誰的汗水倒出來澆濕的面積大,也成為轉注兵們結束訓練後的一個競賽「課目」。

夏練三伏、冬練三九,轉注兵的精湛技藝是在訓練場上錘鍊出來的。

二級軍士長王言傳,入伍24年,先後10多次執行實彈發射轉注任務,排除各類故障特情100餘起。

2006年仲夏,官兵奉命執行某型導彈實彈發射轉注任務。任務進行到第3天,一台轉注泵車突然無法正常抽吸,技術人員和航天專家反覆檢查都無法確定「病因」。

「問題估計出在操控電路板上,我來試試。」眼看導彈發射在即,王言傳大膽說出了自己的判斷。

「不可能,電路板上所有指示燈顯示正常!」不少人對此表示質疑。

王言傳不管那麼多,一頭鑽進泵車裡。

「操控電路板上的一個電阻老化,導致抽吸管路閥門電磁鐵半脫落……」20分鐘後,王言傳鑽出泵車,故障被順利排除。

專註

和轉注號手相比,特裝車駕駛員的訓練似乎輕鬆了很多,但要練就複雜道路駕駛和精準對點技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級軍士長李偉和陳建國,是坐同一節火車皮入伍的老鄉,同在一個連隊、同開特裝車,安全行駛里程均在數十萬公里以上。

說起精準對點的難度,兩人都有著深切感受:「加註管路位置相對固定,再加上幾輪轉注後道路十分泥濘,駕駛員精確控制油門難度相當大。」

為了練就過硬的駕駛技能,李偉和陳建國反覆研究不同路況條件下的油門控制技巧:白天貓在車裡找感覺,晚上回到宿舍拿摺疊椅當油門反覆練,有時候躺在床上還不忘拿床框練習控油動作。

通過反覆淬鍊,大部分特裝車駕駛員熟練掌握了將發動機轉速變化控制到個位數的技巧。

去年冬天,轉注兵機動千里赴西北某地,圓滿完成某型導彈實彈發射和某陣地系統調試特種燃料保障任務,創造了「轉注劑量最大、完成任務時間最短、環境溫度最低」的團隊歷史記錄,並受到其他軍種部隊贈與的「轉注精兵」錦旗。

精準操作

我的付出祖國會記得

「鐵流轟鳴穿山越嶺,多向多路同時保障,點滴不漏一次成功,我們為長纓輸送血液……」這首《轉注兵之歌》是一營一連連原指導員周冉創作的。

每次唱起這首歌,一個個在烈日下與危險較量的鏡頭便在官兵頭腦中浮現。

一次執行轉注任務,泵車號手鄒旋發現某氣動膜片閥附近有紅色煙霧冒出,立即進入車體檢查。防毒面具擋住了車內微弱的光線,鄒璇一時無法判斷故障位置。

此時,轉注正在進行,而泄漏造成的煙霧越來越多。幾乎沒有猶豫,鄒璇一把摘下防毒面具,深吸一口氣再次鑽入車體檢查。幾進幾齣,鄒璇終於發現閥門法蘭連接處鬆動導致泄漏,迅速緊固排除了險情。

在一營,不少官兵都有過執行任務時被燒傷的經歷,但他們無一例外選擇繼續堅守。

實戰淬火

深處大山腹地,守護國之重器,信息閉塞、交通不便、外出機會少,轉注官兵都學會了「找事干」。

四級軍士長許成圓是營里熟練掌握泵車、槽車、消防等多項專業技能的「兵專家」。在歷次轉注任務中,他發現抽吸剩餘的殘液時採取開路抽吸模式,殘液和空氣接觸容易變質。

經過反覆琢磨,許成圓提出在液路和氣路之間加裝手動截止閥,抽吸時打開閥門使液路、氣路進行閉迴路溝通,能有效防止液體與空氣接觸發生變質,減少環境污染。

無獨有偶。三級軍士長彭立華,長期工作在化驗崗位,他通過對鋼瓶進行改造革新,探索出密閉自流式取樣法,有效避免了取樣過程中液體蒸汽揮發,降低了陣地取樣危險係數。

正是靠著這股鑽勁,一營官兵先後探索出轉注液路觀察窗、燃油出濾器等多項科研革新成果;營隊7次榮立集體二等功,被上級表彰為「踐行強軍目標標兵單位」「十佳礪劍堡壘」。

雖然營里盡量把轉注兵的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但提及家人,很多官兵心中卻充滿歉疚。

去年5月,鄒旋正在實彈發射現場處置管路泄漏險情的時候,妻子也在家裡翹首盼望丈夫回來一起迎接新生命的誕生。當鄒旋執行完任務回到家中,孩子已經出生半個月了。

而這並不是鄒旋第一次對不起妻子。2014年年初,由於任務需要,鄒旋新婚當晚便踏上了歸隊的列車。「只有更好地完成任務,才能對得起家人。」在日記中,這個堅強的北方漢子這樣寫道。

王言傳結婚10年沒有孩子,營里多次安排他陪同妻子做檢查,但只要有任務,他總是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現場。直到前年,年近不惑的王言傳才抱上女兒。

……

又一輪轉注戰鬥即將打響,王立帥和他的轉注兵整齊列隊,向前來送行的團領導莊嚴敬禮,轉身登車出發。

車輛轟鳴,官兵無言。但轉注兵們知道:實彈發射成功的時候沒有我的身影,但我的付出祖國會記得!

緊急出動

陽春三月練兵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夜深人靜時,你是否也在思念遠方的她
軍改,會讓一些戰友「轉身」,但不會改變「最美逆行」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