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穆建英撰文並攝影:《風雨凋零南涅水》

穆建英撰文並攝影:《風雨凋零南涅水》

交腳彌勒

2018年2月27日晚從南京飛往山西太原。

28日全天在山西博物院。原計劃傍晚到達並住在太原郊區的天龍山腳下,待翌日參訪天龍山石窟,但抵達山腳後聞說因為當地人同旅客的爭吵,管理當局封山了。好隨意的決定啊!黑車司機誇口只要出高價就可以帶我上山,想起網路上對這裡的旅遊環境一直惡評如潮,決定還是留待將來吧。

3月1日白天,仍舊盤桓在山西博物院,等待晚上的紅眼航班飛往大同。

3月2日,偉大的雲岡石窟……當晚十點飛返太原。

3月3日,綠皮火車一路向南約三個半小時,連綿不絕的野山,無法盡數的隧道,在搖晃中互相擠壓的人群里辛苦的到達沁縣。

到沁縣,是為了參訪「南涅水石刻」,這是國內發現的北朝雕刻「四大窖藏」之一。

風雨凋零南涅水

穆建英撰文並攝影

2018.3.12

在中國雕刻藝術中,最早的大型遺址是甘肅武威(涼州)的天梯山石窟,這是沿絲綢之路輸入的的印度佛教文化的結果。公元439年,北魏入侵北涼,擄走了三萬戶居民,其中有三千位僧侶,也包括了當時代表最高技能的建造天梯山石窟的工匠,這使佛教中心和佛教藝術遷移和擴展到北魏首都平城(大同),這是誕生雲岡石窟和遷都洛陽前後建造了龍門、天龍山、鞏義和響堂山等石窟的緣起。

北魏是游牧民族鮮卑族建立的政權,依仗血性和快速的騎射戰術,控制了大半個中國,並同南朝漢人政權激烈的對峙。但北魏統治者內心一直仰慕、引進和模仿當時思想、科技和生產力都領先的漢族文化。公元490年北魏孝文帝親政,繼續強化漢化改革。太和十八年(494年),為改變過去對中原地帶遙控的情勢,孝文帝將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這有利於對整個國家的控制和政策的延續,也是想用來擺脫一百多年來鮮卑貴族保守勢力在平城形成的羈絆和干擾。從平城到洛陽,這龐大遷都過程延宕了一年以上,念舊而不願遷都的人們迤邐前行,以後的很多年,這條長一千多里的遙遠的道路不斷被往返的貴族的車輪反覆碾壓。

南涅水村成為南北通衢重鎮,眾多石匠為當時繁華的縣城帶來的營生,為虔誠的佛教信徒,也因為附近爛柯山的石材利於雕刻而在這裡定居下來,成為1500後出土的南涅水石刻的創作者。

涅河水從這裡緩緩流過。如今南涅水村屬於沁縣,一河之隔的北涅水村卻屬於了武鄉縣。

涅水村可算是個從繁華到凋零被不斷降等的地方。距今2100年,周武王滅商後遷商之遺民在此,建立了甲氏國。周敬王6年(公元前514年)建立了銅鞮縣,這是古代中國最早的縣制。西漢時改稱涅氏縣,東漢時改為涅縣,北魏永安(528-529)年改置陽城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陽城縣改稱甲水縣,縣城仍設南涅水。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將其併入銅鞮縣,甲水則廢城為村。1963年南涅水村成為人民公社所在地,1984年改設鄉政府,2001年撤鄉為村,歸屬牛寺鄉。

昔年的輝煌仍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南涅水村寡塔這個地方因為村民取土,露出一些石條瓦礫之類,但土堆中有很多蛇,人們不敢亂動石塊。到1956年坍塌加重,露出了石刻,1957年秋山西省文管會開始發掘南涅水村的窖藏石刻。據發掘報告記載,當時窖穴坑掩蓋層基本上是碎石、殘體、泥土中混雜有彩色的碎泥片,中層是密集地排列擺放的大大小小的單體像一類的石刻,最下面是一層一層成排成行的造像石,完好無損者極少。當年文管部門從南涅水村共發現800餘件石雕造像,有文字題記的60多件,雕造紀年的37件。南涅水石刻中有50多塊碑碣石刻,有紀年的有10餘件,歷史紀年從北魏神龜、正光、東魏興和,北齊天保、武平、隋代,唐咸通九年至北宋天聖九年。

佛像為何破損和掩埋?國內好幾處同樣的窖藏情狀類似,推想大概是歷史上的「滅佛」或者戰爭,但都沒有文字記載甚至口頭傳說的佐證……

2018年3月3日下午一點,我來到山西沁縣二郎山頂的「南涅水石刻館」。大門緊閉。這是事業單位,小小的衙門,展館要午休到下午兩點半。

石刻已經遠離原來出土的南涅水村並幾經挪移,如今選擇在靠近城區的二郎山建館用來展出南涅水石刻,多半是當地衙門為了光鮮門面做出的政績安排。令人欣慰是這些古物至少有個歸宿,雖然從文物保護和學術專業來說,遠離出土地點必定會帶來自然和人文環境的變遷,也會丟失很多有用的原始信息。

負責開門的李大姐1989年建館時即在此應職,是位資深的館員。承蒙她的好意,特地為我額外打開通常不對外展出的第七室。

看得出來,雖然石刻有了陳列,但精品已經歸屬「上級部門」,山西博物院出自南涅水的展品要精緻很多。南涅水石刻自然屬於民間藝人各自的產品,各件雕像質量的高低還是有所區別。

不過這裡還是保留了眾多的佛塔值得一看,這是南涅水特有的佛教藝術形式。

南涅水的最大特點是雕塑形象的生動,更多的人性置換了佛像的「神性」。有多件作品讓人印象深刻。

從陳設的照片來看,89年的照片上有些雕像上尚留有色彩,如今所有雕像上的色彩已經蕩然無存,這是很可惜的事情,這些石雕的雕刻延續了五百年,沉睡了近一千年,在出土的短短几十年間不能說得到了最好的保護,很是令人痛心。

另外看得出來,這僅僅是陳列而談不上研究,缺少經過學術鑒定而做出的說明標籤,其中至少應該含有斷代的研究;展板的說明文字空泛而不具專業水準;佛塔也是自說自話的按大小壘起,並沒有細究內容和雕刻風格的區別,有些佛塔居然一溜堆上去都是「交腳彌勒」的形象。這要追究到當初發掘時的非專業舉動,據說當時的佛塔是按組整齊的瘞藏。

李大姐說,曾經有來訪的台灣學人提出研究的合作意向,經「慎重的研究」——省里的專家答覆「想自己弄」。不是說人類文明是屬於全人類的嗎?不是想要輸出中華文明嗎?但願早日見到這些研究成果。

空中在飄起毛毛細雨,不舍的扭頭緩緩離開……

白馬感知釋迦即將出家,依依不捨的前來親吻釋迦的腳

雙佛說法。多寶佛伸出一手表達出兩佛的謙讓,這是南涅水特有的富有人情的造型。

碑頭。精彩!

三菩薩

1989年的照片,可見當時還很絢麗的色彩

對比上圖!!!

佛塔。壘起時很隨意啊!

一佛二菩薩。我猜想這是東魏時製作

迦葉尊者

阿難尊者

山西博物院展出的南涅水阿難立像

山西博物院展出的南涅水阿難立像

山西博物院展出的南涅水菩薩頭像

如有指教或想聯絡我請在下方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羊百犟的自白 的精彩文章:

TAG:羊百犟的自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