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保森:像她一樣笨拙地活著——讀李娟的《遙遠的向日葵地》

李保森:像她一樣笨拙地活著——讀李娟的《遙遠的向日葵地》

像她一樣笨拙地活著

——讀李娟的《遙遠的向日葵地》

散文具有與生活同質的特性,這既是指散文文類具有生活般的靈動與活潑,也是指散文對生活經驗的描寫與敘述。早在明清之際,傳統文人士大夫即已將人生的趣味投射到日常生活之中,並以散文的方式進行審美呈現,諸如歸有光的《項脊軒志》、袁枚的《隨園食單》、沈復的《浮生六記》等。現代文學發生後,這類散文更是佳作迭出,並隨著社會活動的增多以及生活經驗的屢屢擴容,表現範圍不斷拓展。因此說,散文繁榮的一個重要表徵即是題材選取的多樣化。不過,散文史的經驗在在提醒我們,題材多未必一定能寫得好。對於寫作者而言,重要的是如何處理這些題材,如何從中表現寫作主體的精神與襟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李娟的散文顯示出了相當的獨特性,值得我們注意。

李娟的散文之所以受到讀者的注目,首先就體現在於寫作題材上的獨特性。她在《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等散文集中,以新疆牧民的游牧生活為表現對象,為讀者提供了一方獨特的地理空間的景觀,展示了一重迥異於慣有經驗的生活景象。在後來的《冬牧場》、「羊道三部曲」中,李娟親身參與、體驗了牧民的日常起居和勞作,用長篇散文的方式呈現了那樣一種綿密瑣碎而又有滋有味的生活。更重要的則是,李娟為散文寫作如何捕捉日常生活、呈現自我情感提供了新的經驗。

李娟的散文受到注目的另一個原因,是她在處理這些題材上所展現出來的獨特性。這主要表現在寫作姿態和敘述方式上,即認真地參與生活,耐心地呈現生活,我們不妨稱之為「笨拙」。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笨拙」,並非是指智力上不發達或者行動上遲緩,而是指李娟對待生活、寫作的態度,既不抱怨命運也不試圖取巧,而是始終秉持著耐心與勤勞去操持生活,時時釋放著善意與真誠去對待生命。她的文字並不順溜,讀起來有時還些費勁,但又顯得餘味悠長,如飲茶後的品咂,令人流連;她文章的結構並不是順流而下,而是碎片式的拼貼,但又不是隨意地、任性地拼貼,而是有所意蘊。也正是因此,李娟的散文中充滿了生活的結實感。李娟的寫作實踐,再次有效地證明了散文與個體、自我之間的密切關聯。

由花城出版社近期出版發行的《遙遠的向日葵地》,是李娟近兩年開始寫作並在《文匯報》筆會專欄上發表的結集。在這本書中,李娟仍然延續了《冬牧場》這樣一種寫作方式,也依舊延續了她在散文寫作中所特有的上述兩個特色。李娟記錄了母親承包、耕種和經營「向日葵地」的過程中所經歷的酸甜苦辣,表現了以母親為代表的邊地人民的勤勞與堅韌,展示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此外,作者自己在這一過程中的所思所感,使她的寫作超越了單純地描述、再現生活,而具有了情感、思想的燭照,因而讓人在目睹文字景觀、生活景觀的同時,也在體驗著人文景觀、心靈景觀。

「向日葵地」位於烏倫古河南岸的廣闊高地上,「烏倫古河從東往西流,橫亘阿爾泰山南麓廣闊的戈壁沙漠,沿途拖拽漫漫荒野中最濃烈的一抹綠痕」[P1]。即便是「一抹綠痕」的清新和詩意,終究抵擋不住戈壁沙漠一貫的荒涼與艱澀,而要在這裡耕種、生活,其中的艱辛困苦一望便知:飲水不便,母親需要騎著摩托車去打水,而且還是排鹼渠的水,這水要用來飲用、做飯、洗碗、餵食等;住宿不便,在地窩子擔心被水泡塌,在蒙古包里則夏熱冬寒;通信不便,常常找不到信號而無法與外界聯繫。在耕種葵花的過程中,葵花苗才長出,就遭遇了鵝喉羚(俗稱「黃羊」)的襲擊,直到第四茬種子才長到分外蓬勃。澆地的過程也很漫長,母親要小心地經營著。此外還要雇蜜蜂採花蜜,還要面對沙塵暴、乾旱、寒流等不期而遇的惡劣天氣。要經過如此多的煎熬,才能體驗到收穫的喜悅。不過,在收穫前,要砍葵花盤,把它們面向太陽,儘快晒乾。即使在收穫的過程中,無法使用機械,完全依賴人工,但苦於找不到短工,還得趕時間收以躲開牛群的侵害。當歷經這些接踵而至的困苦後,她們終於「看到滿噹噹的四百多個袋子炫富一般堆在地頭,看在眼裡還是令人喜悅。」[P234]而無論賠錢或是賺錢,都始終有一份自足在支撐著她們對生活的耐心經營。

比起真實的生活,這些描述性文字的力量終究還是顯得有些弱小,但母親的忍耐、堅韌與勤勞清晰可見,就像作者聽聞母親講述澆地的情形後所感慨的那樣,「很久很久以後,當她給我訴說這些事情的時候,我還能感覺到她眉目間的光芒,感覺到她渾身嘩然暢行的光合作用,感覺到她貫通終生的耐心和希望」[P17]許許多多像母親一樣的邊地人民,為了生存,都是如此這般地追逐著、付出著,「農人埋首於天空和大地之間,專註於作物一絲一毫的成長。農人的勞動全面敞向世界,又被緊緊桎梏於一花一葉之間」[P194],他們從不抱怨,更不會感到絕望。這樣的過程和方式里,藏匿著生活的精神密碼,需要我們耐心地傾聽、參與和體悟,才能破解。

邊地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並不是只有環境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落後,還有那些頑皮的小動物作伴,讓枯燥的邊地生活多了幾分樂趣;還有那些可愛的人,處處展現著人間的溫情,比如附近的鄰居們、不認識的訪客、那個喝醉酒了客人、水電站的職工、跑夜路給「我」做媒的葵花老闆,以及有些獨特的「大紅花」等等。「大紅花」是一位哈薩克婦女,身材氣派,但衣裝破陋滑稽,在生活上很不講究。不過,她干起活來卻是從容不迫、值得稱讚。比如砍葵花盤的時候,她可以一個人砍四盤,動作非常麻利。儘管生活的貧苦,需要大紅花抓住這緊張的勞動時間以賺取更多的錢,但她依舊平時一樣閑適又悠哉。更令人瞠目的是,她竟然會為了去參加彈唱會而放棄賺錢的機會。大紅花究竟是怎麼衡量和選擇的,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面對窘迫的生活狀況,卻依然努力去享受生活。她的恬淡和悠閑,倒也令人有幾分羨慕和嚮往。這是不是邊地人民生命力之所以旺盛的重要動力所在呢?

邊地里還有許多美麗和驚喜,是大自然對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的饋贈。從季節上來說,北方的秋天堪稱壯觀,「在北方的廣闊大地上,從夏末至初秋,每一個村莊都富可敵國,每一棵樹都是黃金之樹。」[P175]此時,葵花、麥田、飼草、蘆葦、月亮、蜜蜂等閃爍著的金色光芒,與天空相映成趣,引發了作者的無限情思,使她在感受著這些美麗的同時,不免浮想聯翩。此外,神秘的風、蔚藍的湖水、飄在天空中的白雲和夜晚的星星,還有潔白的沙地、搖蕩著的蘆葦、形態各異的石頭等等,都以各自的方式裝點著大自然,讓人們與之突然地相遇後,忍不住要誇讚她的神奇和多姿多彩。

對於生活在邊地的人而言,「孤獨」不僅僅是一種心理感受,更是一種生存狀態,這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有關。相比於內地而言,「邊地」不浮華、不喧囂,因此保留了較多的生活內核和本色,這使作者能夠在靜謐和安詳之中獲得獨有的心靈體驗:「孤獨而自由地站在那裡,大聲地證明自己此時此刻的微弱存在」[P85]、我無數次沉迷於荒野氣息不能自拔,卻永遠也不能說出這氣息的萬分之一」[P150]、「我無數遍講訴自己的孤獨,又講訴千萬人的千萬種孤獨。越講越尷尬,獨自站在地球上,無法收場。」[P196]、「可在荒野之中,在簡單寂靜的生活中,一丁點兒大的擔憂也會被無限放大」[P218]對於習慣了忙碌奔波的現代人而言,這何嘗不是一份寶貴的收穫呢?

儘管人們在生存的追逐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堅韌,令人欽佩。但與此同時,作者對被毀去的土地的描寫和擔憂,也應當引起我們的警覺。人們為了最大化地實現土地收益而施加化肥,加上不合理灌溉以及過度耕種等原因,這些土地的能量被提早地消耗了,又沒能獲得足夠的喘息,最終只得以沙化或板結的形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力。這些人無疑是這些土地的掠奪者,因為「只有真正的農民,世世代代依附土地而生的人,才能真正地體諒土地。」[P232]不獨土地如此,河流的命運亦然。這些人在生存和環保之間所做的選擇,很難用善惡式的道德觀念去進行評價,因為他們是在用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利害觀念進行取捨,觀念里隱匿著他們對生活最為直接的認識。但儘管這樣,作者的擔憂並不是沒有意義的,這一理念的價值最終會在未來得到證明。我們應該像真正的農民一樣,熱愛大自然的一切饋贈。

母親的勞作、外婆的去世、邊地人民的忍耐、大自然的豐富多彩,這些情景構成了豐富的「葵花地」生活,作者通過自身的參與和體驗,對這一生活有了最為親切的體認,也因此使得這本散文集充溢著生活的氣息,讓人從中感到飽滿、溫暖、踏實和持久。

隨著時間的流動,葵花地日益顯得遙遠,但李娟的文字讓這些場景、見聞和感悟停下來了。無論對於她而言,還是對於我們來說,這都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儘管李娟仍然表達了她對這些文字的不滿,「回想這段經歷的時候,我有無數條路通向記憶中那片金色田野,卻沒有一條路可以走出。寫這些文字時,我有無數種開頭的方式,卻怎麼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結局。」[P253]但我們已經從這種寫作中看到了作者如何以散文的方式呈現處於流動狀態的生活,也從中感受了一種堅韌的精神資源,那就是像她一樣笨拙地活著。

作者簡介:李保森,河南焦作人,武漢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在讀博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朱子微言 的精彩文章:

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
如何認識你自己

TAG:朱子微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