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才是《舌尖上的中國》最完整的文案!

這才是《舌尖上的中國》最完整的文案!

一字一句對著視頻摳出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饋贈》的文案,絕對忠實視頻。網上流傳版本缺失嚴重,細節上錯漏更多。

對照完整、忠實的文案推敲,才更明白《舌尖》第一季的妙處。邏輯清晰,整體採用「總-分-總」結構,分支故事從時間時序、地理分布上悄悄轉換;全片緊扣主題,每說完一個故事都能恰到好處點題「自然的饋贈」;文案整體樸實自然,令偶爾的點睛之語非常出彩。

《自然的饋贈》一集共48分23秒

本季片頭:0-50秒

本集片頭:50秒-1分48秒

山林部分

松茸:1分48秒-9分

地方:雲南香格里拉基吉迪村

出現的菜式:炭烤松茸、酥油煎松茸

筍:9分-14分40秒

地方:浙江遂昌的冬筍和廣西柳州的甜筍

出現的菜式:腌篤鮮、螺螄粉

鹽:14分40秒-21分20秒

地方:雲南大理諾鄧的鹽

出現的菜式:諾鄧火腿為主角的萵筍炒火腿、火腿炒飯

湖泊部分:

藕:21分20秒-28分15秒

地方:產地湖北嘉魚,挖藕人來自安徽無為

出現的菜式:藕夾、蓮藕燉排骨

魚:28分15秒-37分35秒

地方:吉林查干湖

出現的菜式:魚頭泡餅、垮燉雜魚

海洋部分

近海高蹺捕魚:37分35秒-39分

地方:廣西京族三島

深海捕魚:39分-46分40秒

地方:海南三亞

出現的菜式:清水煮狼魚、以腌制的馬鮫魚為主角的酸菜魚湯、海水煮紅螺、香煎馬鮫魚、蒜燒池子魚、酸筍炮彈魚湯

片尾:46分40秒-47分53秒

總結故事主角的收穫,如卓瑪和媽媽靠撿拾松茸掙了5000元,聖武把一天採到的藕蓋起來。

點出主題:美食來源自然的饋贈與人類的勞動智慧。

片尾字幕:47分53秒-48分23秒

(以下為原文案,標註字體一般為章節的過渡、點題等關鍵字句)

中國擁有眾多的人口,也擁有世界上最豐富多元的自然景觀,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線。這種地理和氣候的跨度有助於物種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這樣多潛在的食物原材料。

人們採集、撿拾、挖掘、捕撈,為的是得到這份自然的饋贈。穿越四季,我們即將看到美味背後人和自然的故事。

雲南香格里拉,被雪山環抱的原始森林。

雨季里空氣陰涼,在松樹和櫟樹自然混交林中,想儘可能地跟上單珍卓瑪的腳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卓瑪和媽媽正在尋找一種精靈般的食物。卓瑪在松針下找到的是松茸,一種珍貴的食用菌。這種菌子只有在高海報的山地中才能存活。

卓瑪:「一般走一公里的路才能找到一朵松茸。」

這隻松茸的傘蓋已經打開,品質不好。

卓瑪:以前的產量是很多,但是價格很低。今年的產量是很少,但是價格很高。

松茸屬於野生菌中的貴族。在大城市的餐廳里,一份炭考松茸價格能達到1600元。松茸的香味濃烈襲人,稍經炙烤,就會被熱力逼出一種礦物質的釅香。這令遠離自然的人將此物視若珍寶。

吉迪村是香格里拉松茸產地的中心。凌晨3點,這裡已經變成一個空村。所有有能力上山的人,都已經出門去尋找那種神奇的菌子。

卓瑪:如果不早出來的話,別人在我前面,我就什麼都找不到。別人把全部(松茸)都拔走了。

穿過村莊,母女倆要步行走進20公里外的原始森林。即使對於熟悉森林的村民,撿拾松茸也是一項憑運氣的勞動。品質高的松茸都隱藏在土層之下。媽媽找尋著2天前親手掩藏的菌坑,沙壤圖層中果然又長出了新的松茸,可惜今年雨水不足,松茸太小。

卓瑪:媽媽就是不會注意自己的身體,光顧著找松茸,我就是有一點擔心,有一天她頭暈倒在山上,畢竟她已經歲數大了。

酥油煎松茸,在松茸產地更常見。用黑陶土鍋溶化酥油,放上切好的松茸生片。油溫使松茸表面的水分迅速消失,香氣畢現。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採用最樸素的烹飪方式。

以前藏族人都不愛吃松茸,嫌它的味兒怪,原來的松茸也就幾毛錢一斤。可是這幾年,松茸身價飛升,一個夏天上萬元的收入使牧民在雨季里變得異常辛苦。

松茸收購恪守嚴格的等級制度,48個不同的級別,從第一手的產地就要嚴格區分。

松茸收購者:這個菌子是一級菌,相當好的相當大的。

松茸保鮮的極限是三天,商人們以最快的速度對松茸進行精緻的加工。這樣一隻松茸在產地的收購價是80元,6個小時之後,它就會以700元的價格出現在東京的超級市場中。

卓瑪擠在人群中,上午撿來的松茸品質一般,她心裡很著急。

卓瑪:我看到別人比我採得多的時候,我的心裡還是挺慌的,心急。

剛剛過去的一天,卓瑪和媽媽走了11個小時的山路,但是換回的錢很少。錯過雨季的這一個月,松茸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全家人期待明天的好運氣。

雲南只有兩個季節,旱季和雨季。從每年的11月開始,乾燥而溫暖的風浩浩蕩蕩地吹上半年,等到5月底,雨水才抵達迪慶州的香格里拉。

大雨讓原始森林裡的各種野生菌都迅速瘋長出來。但是雜菌不能引起卓瑪和媽媽的興趣。

大雨是自然給的禮物,在相同付出的時候,好的運氣帶給卓瑪更多的收穫。松茸出土後,卓瑪立刻用地上的松針把菌坑掩蓋好,只有這樣菌絲才不被破壞。為了延續自然的饋贈,村民們遵守著山林的規矩。

松茸的味道雖然獨特,但是流行在餐桌上不過30年。在中國的傳統食譜中,還有另外一種來自山林的極品美味。

取最新鮮的冬筍切寸段,下重油,加各種調味料,即成為江浙一帶最常見的家常菜(油燜冬筍)。

在中國,有很多人依靠竹林生活,他們也是了解竹筍的高手。

老包(包根基):毛竹最好就是要乾淨。不要等桑木松木都種起來了,就影響了毛竹的生長,竹筍就挖不到了。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長出過遂昌最大的一個冬筍。冬筍藏在土層的下面,從竹林的表面上看什麼也沒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顏色,就能知道筍的準確位置。在這一片了無生機的土層之下,正有冬筍萌發。

冬筍時令性極強又難以保存,一棵冬筍去掉筍衣之後,可食用的部分所剩無幾。中國廚師愛它,也是因為筍的質地單純,極易吸收搭配食物的滋味,尤其是與肥膩的肉類脂肪可以形成美妙的平衡。

浙江的老包找筍,先找到4年生的竹子,順著竹鞭挖。找到筍之後,輕刨輕取不傷根。筍取出來要蓋好土,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鮮兩周以上。

從中國東部的浙江一路向西南1500公里,就走進柳州盛夏的竹林。阿亮是廣西人,他的竹林里生長的是大頭甜筍。

阿亮(葉亞亮):6月中旬左右到9月中旬,這個時間是采筍的季節,最細膩的最嫩的竹筍。

通常而言,竹筍破土而出見風則硬,如果不及時採挖就會苦澀變老。阿亮家的筍屬於夏天生的鞭筍,口感遠不如冬筍鮮嫩。但這種筍正是用來製作柳州酸筍的原料。

葉亞亮:這是祖傳的絕招來秘造這個酸筍。我是大長孫,他那個絕招全部遺傳給我。在柳州當地有一種叫螺螄粉的小吃中,酸筍是最重要的輔料。

阿亮家的大頭甜筍砍下來已經快兩個小時了,這時候筍達到呼吸作用的高峰,4個小時後,這兩筐大頭甜筍都會軟化腐爛。阿亮全家手下的速度都加快了。

阿亮每天睡覺前要查看自家的酸筍罈子,他透過光看一下酸筍的成色,兒子告訴他明天有人要來買酸筍。但是這些筍至少還要3天才能出缸,他打算推掉客人的訂單。

浙江的老包正準備製作一道家常筍湯。鹹豬肉、筍各放一半,在柴鍋中煸炒,加高湯,鮮肉的腌味和筍的鮮味相互交融。

這道被稱作「腌篤鮮」的江浙菜,主角是春筍,但老包沒那麼講究。即便是價格高出20倍的冬筍,在他眼裡也不過是自家毛竹林中的一個小菜而已。

再過一個節氣,春筍即將取代冬筍,繼續成就精彩的腌篤鮮。

其實,除了新鮮食材,有時成就美食的調味料也同樣來自於自然。

在雲南大理北部的諾鄧山區,醒目的紅色砂岩中間散布著不少天然的鹽井,這些鹽成就了山裡人特殊的美味。

諾鄧鹽做的血腸臘制過程不長,一周後就可以享用。雲南人老黃和他的兒子樹江正在小溪邊搭建一個土灶。這個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鹽。

水是滷水,熬鹽的原料。這口鹽井已經在諾鄧村裡存在了上千年。生產食鹽為的是製作諾鄧當地獨特的美味。

老黃:太漂亮了。

經驗讓老黃馬上認出一條成熟的諾鄧火腿。火腿3年前上好了鹽,已經在這裡徹底風乾了。3年的時間,火腿上的脂肪已經氧化成了特殊的美味。

火腿要用刀解開,每個部分都有不同的吃法。貼近中間骨頭的肉是最好的,3年以上的諾鄧火腿可以生吃。萵筍炒火腿,選肥瘦均勻的火腿和新鮮的萵筍同炒,放入大蒜調味,葷素搭配,是諾鄧當地的家常菜。

中午氣溫升高,鹽井邊上的土層里析出的鹽分增多,吸引著附近的牲口。樹江的鹽已經熬了4個多小時,結晶漸漸形成。

諾鄧井鹽中含鉀,利於健康,而且口味清淡,是製作火腿最好的選擇。過了模子的鹽,重量被固定下來,這樣精準的計量方式說明鹽曾經是諾鄧最重要的商品。

雲龍縣的冬季市場,老黃和兒子樹江趕到集市上挑選製作火腿的豬肉。高原上的豬不是一般的大路貨。頂級的諾鄧火腿可以長出完美的油花。

製作火腿炒飯,熱熱的米飯混上肉丁,用手趁熱團在一起,使得米香和肉香混合起來,趁熱吃味道最好。

每年冬至到大寒,是老黃父子製作火腿的最佳時間。諾鄧在海拔1800米左右,位置恰好在河谷中江水轉彎的地方,這種溫潤的氣候最適合火腿的深度發酵。

老黃:腌制火腿時間很長,並不是一天兩天,它一個多月的腌,還吊。

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進行,山區的氣候總是變化無常,等到天晴氣溫低,就是最佳的時機。樹江已經做了十年的火腿,但是手藝遠不如父親。

老黃:對,就這麼腌。都擦,實實地擦,多擦一些。

樹江:他教我怎麼做之後,還是要得靠悟性,因為他這個手的按摩,還有擠血,還有撒鹽,鹽要上多少,還是要得靠悟性。

諾鄧火腿的腌制過程很簡單,自製的諾鹽均勻地覆蓋在火腿上,反覆揉壓。手工製鹽的過程繁複,這讓老黃對每一粒鹽都珍惜有加。

今天的人已經很難體會食鹽的珍貴,交通和技術的進步已經使鹽成為成本極低的商品。但我們仍然認為諾鄧鹽是自然賜給山裡人的一個特殊禮物。

海拔1800米的河谷漸漸溫潤起來,從現在起,上千條諾鄧火腿開始長霉,這種黴菌即將伴隨火腿的深度發酵,藏匿在深山裡的美味正在慢慢生成。

10月,長江中游的兩湖平原進入秋季,湖北省內臨近長江的湖泊水位開始逐漸下降,這個自然的規律使得人們有機會接近湖底的世界。

聖武和茂榮是兄弟倆,每年湖水下降的時候他們都會來到湖北的嘉魚,開始迎接一項艱苦的工作。對兄弟兩人來說,新的機遇和挑戰就在眼前。

聖武和茂榮要來採挖一種自然的美味,這種植物生長在湖水下面深深的淤泥中,要想挖到並不是容易的事。

葉茂榮:這裡還有一支,長到邊上來了。

茂榮挖到的植物根莖就是蓮藕,是一種湖泊中高產的蔬菜。

葉茂榮:我家裡蓋房子的錢,孩子的讀書錢,全是我挖藕掙的。

葉聖武:身體好,像這個活還可以多搞幾年。這東西要身體,一般身體素質差的,一鍬土下去,沒這個體力。搞不下來就不想搞了。

挖藕要有耐心和技巧,才能取出完整的一段藕。摸清楚整根藕的走勢和長度,然後再逐段地清楚淤泥。藕斷了就破了賣相,灌進了淤泥就更賣不出價格,所以每一個挖藕人都要小心地把藕完整地挖出來。

藕是一種含澱粉豐富的蔬菜。湖北產藕,湖北人更會吃藕。

製作藕夾,藕去皮,切成薄的連刀片。用筷子夾肉餡兒塞入藕內,使肉餡兒能夠均勻分布。藕夾入麵漿,掛上面糊,溫油炸至金黃。

藕是一種包含了人工勞動的自然食材,因此,附加在藕上的價值要比其他蔬菜都高。要想得到藕,惟一的方式就是用人力來挖。無論多麼大的藕田,也沒有任何機械化的采藕工具。

采藕的季節,他們就從老家安徽無為趕到有藕的地方。每年茂榮和聖武要隻身出門7個月,較高的人工報酬使得聖武和茂榮願意從事這項艱苦的工作。因為他們懂得,環境越是惡劣,回報越是豐厚。

去年春節前,蓮藕的價格不錯,這吸引了大批的職業挖藕人來到嘉魚。

挖藕人:就是一個腰疼,一個胳膊疼,一個腿呀有點酸,還有一個胃不好受。我家裡老婆她也說了,她說你在外面要照顧好自己。我們肯定希望藕的價錢賣得高,就是為了生活,多掙幾個錢。

挖藕的人喜歡天氣寒冷,這不是因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氣冷買藕吃藕湯的人就多一些,藕的價格就會漲。

在湖北,藕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煮湯,這是武漢及鄂中一帶的家常菜——蓮藕燉排骨。

在湖北,幾乎所有人家在每月都要煨一兩次排骨藕湯。選肉厚的豬胸骨切塊兒放入砂鍋,燒開後小火煨一小時,將新鮮的藕刮皮洗凈切塊兒入湯,先猛火,滾開後小火煨半小時即成。

挖藕人:因為這是出自我們的手,我們在那個市場上看到藕,我們心裡就有一種感覺,這個藕是我們挖出來的。這是不是出自我們的手。

葉聖武:那肯定有這種感覺

挖藕人:有一種親密感

整整一湖的蓮藕,還要採摘5個月的時間。在嘉魚縣的珍湖上,300個職業挖藕人每天從日出延續到日落。在中國遍布淡水湖的大省,這樣的場面年年上演。

幾個月後,數千公里之外的吉林查干湖,另一批職業捕撈者等到了工作季節的開始。

乾燥的空氣,季度的低溫,使前郭爾羅斯大草原上的淡水湖早早封凍,但一場精彩的收穫正醞釀在冰湖之下。

北京的餐廳,後廚正在開始製作每天最叫座兒的招牌菜——魚頭泡餅。精彩的大魚頭來自幾百公里之外的東北。

取一大鍋,不用油煎,只用事先做好的高湯煮燉。魚頭在鍋里大概燉25分鐘。烙餅要剛剛烙好的為最佳,最後大火收汁兒。

吃魚頭是中國人的專利,好的魚頭要比鮮魚的價格高出很多。

凌晨4點,查干湖的漁民趁夜色出發。棉襪子,氈嘎達(靴子),狗皮帽子,夜晚趕路,向選定的下網地點出發。要知道現在腳下已經不是陸地,而是冰面。

趕車的人最害怕遇上沒有封凍的裂縫,人和馬一旦踏上,落水甚至丟掉性命都是有可能的。往哪裡走,誰也不敢亂說話。一場依靠經驗的賭博,要持續數個小時。

今天陽光明媚,冰下的含氧量提高,魚群的密度會很大,長達兩千米的漁網很快沉入水底。這樣的低溫中,魚群會聚集不動,但是定位不準,壞運氣也會像傳染病蔓延好幾天。

漁工們各自干著活,沒有人講話,焦慮和緊張瀰漫在冰面上。厚重的衣服使簡單的動作變得異常遲緩。漁把頭很在意今天自己的判斷是否準確,因為這關係到他在眾人中的威信和面子。

石寶柱:我們這兒天天都是魚。

石寶柱,今年77歲,經驗豐富,是當地很有名望的漁把頭。

石寶柱:15歲開始干,一直干到現在,都77了。你說多少年?始終沒離了這個「魚界」。沒離水,沒離魚。不喝了,今兒就這些吧。一會兒還有事兒。是吧?還得上冰啊。

冬捕者正在將絞盤固定在冰面上,再把大絛纏在絞盤上,通過牲口的拉力拉動冰下長達兩公里的捕魚大網。

驚人的一幕開始了。漁網在透明的冰面下緩緩地移動,能夠看到冰下走網意味著光照正好,冰層的厚度恰到好處,但是這能夠預示著魚群就在附近嗎?

快過年了,按老習俗,當地要有一次祭湖祭魚的活動。遊客的需求和商業的參與讓眼前的儀式變得更加隆重。石把頭作為主要演員也要上台表演,眼前的場面和老人記憶力的祭祀有很大差別,但他還是虔誠地祈求湖裡的神仙恩賜來年的豐收。

網在冰下走了8個小時,終於到了收網的時候。

漁民:來貨啦!

水底的世界被整個地打撈了起來,被上天厚愛的人群又一次獲得了饋贈。

令人感慨的一幕發生了,大魚們肥美的身軀刺激著所有人的神經。但是沒有人會注意到一個細節,拉上來的網中竟然沒有一條小魚,每條魚的重量幾乎都在兩公斤以上。

只有老把頭知道,這正是查干湖漁民心口相傳的嚴格規定,冬捕的漁網是6寸的網眼,這樣稀疏的網眼只能網到5年以上的大魚,這樣,未成年的小魚就被人為地漏掉了。

郭爾羅斯蒙古族有一句話叫做「獵殺不絕」,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石把頭:一年一次必須得搞的。這是古代傳下來的那不能差。這不是年年有餘嗎,今兒咱們把魚都帶回去。今兒晚上咱們就吃魚喝酒。

剛出水的大魚正在石把頭的家裡準備迎接除夕,依照老傳統,年夜飯還是一桌全魚宴。隆重的晚宴中,魚是絕對的主角兒。女婿做得一手好菜,是家裡的大廚。完成全魚宴上的14道菜,窮盡了他的全部手藝。

重頭戲是垮燉雜魚。一定要用上東北的大醬調味。先燉透胖頭魚,再依次放進幾種雜魚,混搭的感覺像極了東北人的率性和直截。家裡的孩子陪著老人一起喝酒,辛苦的一年過去了。

石寶柱:這個是生魚,生魚片,這個是銀魚,武昌(魚),這個是魚肉段兒。

魚鮮混雜的味道瀰漫在查干湖漁村的夜晚。

湖水的饋贈固然養育了依水而居的人們,然而海洋更是許多中國人賴以生存的水世界。

廣西京族三島上的漁民,曾經用高蹺捕魚的方式得到淺海的魚蝦。魚群通常在西南季風來臨的清晨和傍晚活動。這個高度藉助一副高蹺,再撐開漁網作為支點,可以有效地將近海的魚蝦一網打盡。

站在海岸線上,總會有資源將近的感慨。以前很發達的高蹺捕魚現在逐漸成為民俗旅遊項目。在京族的萬浘漁村,這是最後5個會高蹺捕魚的人。對於海邊的人來說,更深的誘惑還在深海之中。

中國擁有長達1.8萬公里的海岸線,但是捕魚的地方離開海岸越遠,危險的係數就越高。走進媽祖廟祈福,意味著新的航行馬上開始。

海南人林紅旗是遠洋捕撈隊的船長。冬天裡,林船長的漁船已經準備好柴油、食物和淡水,即將從三亞的海港啟航。

船上的20個人,大部分都是青壯年。不斷減少的魚群讓船長林紅旗承擔著一無所獲的風險。但是船長知道,自然的饋贈時常不遂人願,機會還要靠自己去把握。

傍晚,船長捉到一條狼魚,簡單切塊後,可以看到狼魚翠綠色的骨頭,只要用清水一煮,味道就很鮮美。配上速食麵,成就了一頓可口的晚餐。但是,船長的晚餐吃得並不平靜。

燈光引來了魚群,打撈了整整兩個小時,拉起來的漁網空空的,只有一些水母。

沒有收穫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壓力都在船長身上。半個月之後再沒有收穫,林紅旗必須對船員有個交代。

出海的時候,船員會帶上一些馬鮫魚作為食物。馬鮫魚用鹽腌好,可以儲備很久。腌制剩下的魚頭和魚尾加上酸菜,可以做成美味的酸菜魚湯。

南海是中國最大最深的海洋,這裡有22個島嶼和7個沙洲。島上的紅螺直接用海水煮熟,味道鮮美無比。

漁民們到西沙捕魚,遇上惡劣的天氣就要靠岸休整。遠洋捕撈的成本很高,今年的捕撈季節,林紅旗已經出過兩次海,虧損了好幾萬。這次的航程已經過去了好幾天,還是一無所獲,他的壓力越來越大。

希望都寄托在林紅旗身上,他是船長,魚群的位置全憑他的判斷。

從一無所獲到一日千里,靠大海謀生的人們又一次獲得饋贈。但是,一年中能出海的機會只有半年,大家必須抓緊時間。

漁民們獨特的慶祝方式就是做一頓豐盛的海魚午宴。香煎馬鮫魚,不用添加任何多餘的調料,完全原汁原味。池子魚要跟蒜一起紅燒。炮彈魚肉質細膩最適合做湯,加上酸筍一起煮。船上做菜保留了海鮮最原始的鮮味。

林紅旗載著一船魚回到了陸地,但他知道這只是短暫的停留。

人們未來將如何適應海洋環境,只能靜觀其變。

為期兩個月的松茸季節,卓瑪和媽媽掙到了5000元,這個收入是對她們辛苦付出的回報。

傍晚,聖武撐著船回到岸邊,他要把今天採到的蓮藕用苫布蓋起來。

新年的第一天,石把頭獨自上冰,春天50萬斤魚苗將會重新投放到湖裡,老人仍然期待冰湖裡的饋贈。

當我們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最應該感謝的是這些付出勞動和智慧的人們。而大自然則以她的慷慨和守信作為對人類的回報和獎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空空大王 的精彩文章:

TAG:空空大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