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樸學經方07桂枝麻黃各半湯

古樸學經方07桂枝麻黃各半湯

這是《傷寒論》 第7張方劑,還算「桂系」方劑。第23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同時,這個方子出場一次,也是第一次出現的合方。這段話比較長,應該分三個層次理解:

總說,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這是總說,有這樣一個大前提。

一是,脈微緩者,為欲愈也,估計不用吃藥了。

二是,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這個估計情況有點複雜,變成陰證了,需要依法治之。也許是麻附辛證了。

三是,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是解釋的話,核心癥狀是:面色有熱色(發紅?)、身癢。

所以桂枝麻黃各半湯證歸納起來就是: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面色有熱色(發紅?)、身癢。發熱惡寒====麻黃湯,熱多寒少====表邪不重,其人不嘔====未入少陽,清便欲自可===未入陽明,面色有熱色(發紅?)、身癢===陽氣鬱表、相持階段。這樣看來,麻黃湯應該對症。為什麼要合桂枝湯呢?大概是津液已虛,正氣不足,故以桂枝湯加強正氣,麻黃湯開表。先這麼理解著。

這一段很重要,預示了太陽病的一個走向。《傷寒論》的太陽病,類似現在習慣說的「發熱怕冷」感冒。這種感冒,一是可以自愈,二是不能亂治,所謂「更發汗、更下、更吐」,類似現在輸液,三是本證。

這一段,引出兩個個重要話題,一是合方問題,二是劑量問題。

從合方上看,也有兩個問題:一是合方中的重複葯如何確定劑量,二是合方是原葯和還是葯汁合。桂枝湯中甘草2兩、麻黃湯中甘草1兩,合起來是3兩,本方取1兩。看來合方是兩方藥物劑量相加。但是好像胡老說過,是取大著為準。這個是一個疑問。古代人煎藥不方便,為什麼不把葯合起來一起煎煮,而是:本雲,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並為六合,頓服,這是把葯汁合起來的辦法。我一直認為,中藥在一起煎煮會起很複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如同炒菜,各種作料混在一起,先放後放都有講究。從這一點看,古人對於煎煮中藥,很注意方法,這也許是現代中醫中藥衰落的一個原因。

從劑量上看,就是桂枝湯、麻黃湯兩個方子的劑量和起來,取三分之一,而且是頓服,看來這個方子不是要服幾次,正常的情況下,就服一次。而且更為關鍵的是,也是我一直關注的問題,古代的1兩,到底是現在的多少克,我本人相信是15克,也親自驗證過,從所謂的有毒藥物,諸如附子、麻黃、細辛,到山藥、麥冬,效果極好。這個方子,因為取三分之一,所以大棗由12個,變為4個,組方是多麼嚴細。反觀現在處方,隨意加減,率意為之,只要考察帶有大棗的葯,就會發現這個問題。

方: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生薑麻黃各一兩大棗四枚杏仁二十四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桂枝 的精彩文章:

醫話中藥——桂枝麻黃(5)
李翰卿使用桂枝加大黃湯的經驗

TAG:桂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