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進焗瓷,將殘缺化為美的藝術

走進焗瓷,將殘缺化為美的藝術

前幾天看了非常匠心的第二季的3~4~5集看的十分的過癮,於是從網上尋找到了非凡匠心的第一季從頭看起。

第一集裡面鐵三角張國立,張鐵林,王剛。去了遼寧撫順請師承山東門派,江湖謂之:王老邪的王振海先生幫他們修復幾件有缺陷的瓷器的過程。

經典台詞

我是山西王家的第十八代傳人,我們家的規矩就是爺爺教孫子,爸爸不允許教兒子。傳男不傳女,不允許外傳。這是家裡的規定。我說不管傳內傳外也好,讓要這個老手藝延續下去。2004年上報非遺的時候,我們中國呢有三個做焗活的。只有我一個人把證領來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兩個呢一個八十三歲,一個九十二的。他們倆呢就是在沒有領證的時候就相繼過世了。

對於中國老手藝的傳承,由於人死藝覺的這個概念的存在,我也在爭鬥,我也在鬥爭。家族說,你給外傳了,你是家族的叛徒,這個時間呢,他們不允許我用家族的烏龍堂的堂號,他們也不准我用我太爺我爺爺的王神手的稱號,不用就不用,我就自己走,自己做。

它這個物件它是有生命的,我不願意讓它消失咯,即便是它有殘缺了。但是我通過他的手藝以後呢,讓殘缺成為一種美,焗瓷人將殘缺變成一種美。

用心做好一件事是可以收穫快樂的。

他身上有童趣,他喜歡這個東西,有一句老話叫好之不如樂之,我覺得他已經到達了樂之的境界了。所以他有童趣,但是他又有匠心。這個匠心就是我們說的那種能夠在嘈雜中安安靜下來,進入他自己的世界和這個物件進行交流。他賦予了這個物件一個全新的生命。然後這個物件傳承下來的同時他也把這門手藝給傳承了下來。

焗瓷其實是一種成全,有成的厚重和全的美滿,人對物的不舍對情的不舍,對群喊的念念不忘,如果能通過手藝來彌補,是多麼玄妙又寬廣的善意,更是這個時代光芒綻放的非凡匠心。

劇中常識

鋦瓷,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早在《清明上河圖》里就有街邊「鋦瓷」的場景描繪。用一句話來介紹「鋦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

衝線 瓷器經過碰撞而留下的縫隙裂紋,是一種無法物理修復清除的傷痕。

七合盞。將元青花瓷,宋代的越窯龍泉窯哥窯,明代的南海一號的海撈瓷和清代的景德鎮龍窯六種瓷片,通過王老邪的手藝嵌合而成,所以叫七合盞。

焗瓷瓷片拼接

第一步托穩碗底 第二步將瓷片按角度拼接 第三步 小鎚子輕敲加固 第四步用指甲確認拼接縫隙是否平滑。

幕後故事

清朝時期,「鋦瓷」技術開始分化為兩大類,一類叫做「行活」,也叫粗活,純為民間生活用品為主的鋦瓷修復粗活,通常被稱作鋦盆、鋦碗、鋦大缸的錮爐匠,所用的工具金剛鑽、鋦釘都比較大、粗糙、單一、是清一色的鐵釘。

而另一類則是經過藝術加工專為達官、王爺、貴族、八旗子弟們享樂而服務的鋦瓷細活,即「當活」,也叫秀活。所用的工具金剛鑽小巧精緻,鋦釘完全用民間絕活鍛銅工藝加工而成,美妙絕倫,有花釘、素釘、金釘、銀釘、銅釘、豆釘、米釘、砂釘等等,「秀活」也逐漸成為古董古玩行里風格特異,藝術魅力獨特的一門絕活技藝。

鋦瓷這一行當形成了山東、河南、河北三大門派,山東的金鋼鑽為皮鑽,河南的金鋼鑽為弓鑽,河北的金鋼鑽為砣鑽。

鋦補的常用工具包括鑽子、鋦鉗、鑷子、鉤子、釘鎚等幾樣,而細分的工具可以有上千種。每一次鋦補,工具都要擺放有序,整整齊齊。對於鋦補行當而言,最基礎的要求就是鋦後不漏水。

悅讀影評

王老先生能夠破除家族的傳統觀念光招門徒,改善工藝,真的是非常有遠見的匠人。中國很多的藝術與技藝都因為敝帚自珍秘不外傳的原因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只能在字裡行間和博物館的藏品之中展現當時的輝煌。只有開放交流才能使技藝水平更上一層樓像王師傅就捨棄傳統的金剛鑽不用,將普通的金剛鑽換成了牙醫所用的牙科電鑽,改進了手藝,提升了速度。使它沒有被時代所淘汰。

焗瓷也算是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一門手藝,通過焗瓷使很多的遺憾再次獲得了新的生命,瓷器壞了還有焗瓷的師傅們去修復,那些消失的記憶,生活中的遺憾又上哪裡去找人彌補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星語 的精彩文章:

落葉存天趣盞壁寓情深賞匠心之美

TAG:悅讀星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