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州磚雕雕刻技藝

蘇州磚雕雕刻技藝

似水流年?靜思

 海棠樹下

魏小涵 

00:00/02:33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蘇州籍宮廷畫家徐揚繪製成了《姑蘇繁華圖》

人雖在京都,但出生於蘇州城內專諸巷的畫師顯然對自己的家鄉早已爛熟於心。

在十餘米的長卷中,「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姑蘇城山川之奇麗,

田野之沃饒,衣冠文物之風流而華美者,莫不震耀寰宇。

御窯金磚,點土成金

2016年初冬,51歲的蔡雲娣在自己的磚雕作品《姑蘇繁華圖》前凝神良久,小小的刻刀一點點剔出了細節,燈光有些昏暗,卻恰好讓這立體版的《姑蘇繁華圖》有了近似原作的柔和調子。同為姑蘇人氏,蔡雲娣對前輩畫師的作品自然心有戚戚。微塵紛揚之餘,是纖毫畢現的細節。山巒、街巷、人物、亭台、舟楫,甚至店鋪招牌都在刻刀下,在湖泥燒制的磚塊中,如同加了顯影液般地浮現出來……

蘇州錦溪鎮,長白盪里野蒿過人,柳絮飛揚。「盪」,在江南俗語中,即是小湖之意。而對於蘇州傳統磚雕來說,這裡卻是獲得磚泥料子的好所在,蔡雲娣在長白盪邊擁有自己的傳統「金磚」製作作坊。但此「金磚」非彼金磚,所謂「金磚」,實際上是規格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見方的大方磚的雅稱。

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在選取磚料時,蘇州香山幫工匠推薦的一種細料方磚被工部看中,工部官員決定「始磚於蘇州,責其役於長洲窯戶六十三家」。由於方磚的質量優良,博得了永樂皇帝的稱讚,賜名窯場為「御窯」。

古籍《金磚墁地》有這樣的解釋:「專為禁中內府燒制之細料方磚,泥料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稱『金磚』;又因磚運北京『京倉』,供皇宮專用,稱之『京磚』,後逐傳為稱『金磚』。」

除作為包括故宮在內的古建築修復之用,蘇州傳統「金磚」,更多是用於蘇派磚雕創作。繁華姑蘇城,大小園林或官富人家,多以家中廳院置有數方雋永清麗的磚雕為雅事,或得名家欣然游刃,或訪得高士題跋字碑……

曾經擁有燦絢芳華的蘇州磚雕逐漸淡出了普通百姓日常的家居生活,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門古老的手藝依舊頑強地維繫著自己的傳承。古建築修繕和高檔住宅、會所的裝飾需求為這種精湛的雕刻技藝提供了生存和延續的空間。

刻泥成畫,雋物凝思

自明代永樂年間被選為皇家御用建築材料以來,600多年的沉浮興衰,窯口的火焰忽明忽暗,「金磚」傳統製作工藝在被評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後,徹底擺脫了消亡的險境,市場和政策將這項目搖搖欲墜的傳統技藝小心地保護了起來。長白盪邊上的土柴窯里,歷經約二十五天漫長燒制過程的「金磚」即將出窯,那是蘇派磚雕專用的「畫紙」。

蘇州磚雕所用「金磚」須採用湖底粘土泥燒制。一般品質的「金磚」須用存放三年左右的「陳土」,而用於雕刻的「金磚」,則需將泥料存放五年以上方能做胚燒制。「燒制前的「金磚」胚樣,還必須在室內自然陰乾三個月以上,不能日晒,不能風吹,要用草帘子蓋住,讓它慢慢脫水,否則就會開裂,工序很麻煩。」蔡雲娣一邊介紹製作流程,一邊讓工人們把出窯的「金磚」初胚運到湖邊的水泥船上,準備用船送到湖對岸的作坊里,進行打磨和「刮面」。

「從選泥、練泥、制坯、裝窯、燒制、窨水、出窯、打磨,全部的過程都按老底子的工序手工去做,環環緊扣,一道不達,前功盡棄啊。」 蔡雲娣提醒工人輕拿輕放,勿要磕碰了「金磚」的邊角。已經充分冷卻的柴窯內部依舊悶熱難當,光線從窯頂的開口中傾瀉下來,五千多塊「金磚」按尺寸整齊地分類,碼放成同心圓狀。工人們自覺地組成了臨時的流水線,小心翼翼地將燒制完成的「金磚」從窯內搬到外面的小推車上。

成品的「金磚」被運回蔡雲娣的磚雕工作室,並按照所需要的尺寸裁割拼合起來。畫稿早已成竹於胸,簡單勾勒出線條後就可以用刀具開始雕刻了,疾風驟雨般的「叮噹」聲伴隨著四處飛濺的磚沫,如珠玉落盤。各種大小不等的刀具在堅硬的磚料里遊刃有餘,將山石、人物、翎羽、殿堂等微縮於小小方寸磚石之上。初稿很快就定型了,細節的處理便如涓涓細流了,急不得,躁不得,亂不得。透雕、皮雕、高浮雕、圓雕等雕刻技法將畫稿中的元素立體化,這會是個漫長而繁縟的過程,正如園林里的第一場春雨,潤物無聲。

「師傅曾經說過的,好的磚雕要『六看』。就是要一步看、五步看、十步看,秀才看、財主看、官府看。怎麼看,誰來看,那都是有講究的,最後的目地就是——耐看!」蔡雲娣笑著說。

撰文、供圖/許志偉

整理/G曉嵐

本文刊載於

DEEPWORLD《中國科學探險》

2017年1月刊總第一百五十二期

《中國科學探險》

一本增添文化智慧的高品位雜誌

一本視野和深度兼備的高端雜誌

一本中國深度原創生態人文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科學探險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科學探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