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知乘月幾人歸:《春江花月夜》賞讀

不知乘月幾人歸:《春江花月夜》賞讀

《春江花月夜》是唐詩中最為著名的一首,被聞一多贊為「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至於這首詩能不能承受起如此高的讚譽,這篇文章暫不討論。我解讀詩歌,多從典故考證和文本細讀這兩方面入手,對於詩學理論的運用較少,因為讀詩是要讀出詩歌所要表達的意義和內涵,以及文辭運用的技巧,而不是用理論來夸夸其談。故對於《春江花月夜》,我將從作者和詩歌本身入手,解讀這首詩的精當之處和深邃意境。

一、作者介紹

關於《春江花月夜》作者張若虛的介紹可謂少之甚少,翻遍幾乎整個唐代的史料僅有兩條關於張若虛的記載:①《舊唐書·賀知章傳》記載:「神龍中,知章與越州賀朝、萬齊融,揚州張若虛、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吳、越之士,文詞俊秀,名揚於上京。」②鄭處誨《明皇雜錄》記載:「天寶中,劉希夷、王昌齡、祖詠、張若虛、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雖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誕而然也。」可見,當時張若虛的名聲於李杜等齊名,但最終無詩文集流傳下來,就詩歌在《全唐詩》中也僅留有兩首。除《春江花月夜》外,另一首是《代答閨夢還》,可惜這首詩表現平平,和《春江花月夜》差距甚遠,若是張若虛僅留下《春江花月夜》這一首詩,他在後人的印象中地位可能更高。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在豆瓣上,電影《霸王別姬》的一個短評:「如果拍完這部電影就死去,陳凱歌就不朽了。可惜他後來又拍了不少電影。」(此處應有笑聲)

二、《春江花月夜》題解

前幾日寫了一篇關於《唐詩三百首》的文章,推送之後,有朋友問我,為什麼《春江花月夜》這麼有名的詩沒有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裡我就順著這個問題來對《春江花月夜》進行一個題解。《春江花月夜》並不是張若虛首創的詩題,而是一首樂府詩。這首詩最早被收錄在宋代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清商曲辭》中,《唐書·樂志》記載:「《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所作。後主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常令何胥又善於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其中陳後主便是歷史上很有名的亡國之君陳叔寶,杜牧《泊秦淮》有著名的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玉樹後庭花》在後世便成了亡國靡靡之音的代表。既然如此,同為李後主所作的《春江花月夜》也被視為亡國之音。這時候我們再看一下孫洙編選《唐詩三百首》的選取標準的第一條:取正不取變。兒童在學詩的時候,由於沒有一個完整成熟的詩歌發展史觀念,所以在讀到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時候,很容易就想到李後主的《春江花月夜》,這種亡國之音和艷麗綺靡的詩風(李後主詩)是不利於兒童樹立正確的詩歌觀的。故出於這種考慮,孫洙便沒有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選入《唐詩三百首》。

三、《春江花月夜》的文本解讀

先拋開詩作本身,就題目「春江花月夜」五個字已經美的讓人陶醉,彷彿人生間最美好的事物都聚集在了一起。所謂「春江花月夜」,「春」與「花」相關,「月」與「夜」相關,「江」則貫穿始終作為一條明線,「月」為情景融合的核心。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開篇四句點題,其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極妙。「若用「升」字,僅僅表達明月升起這一線性的運動過程,表達平淡,但「生」字,既有「升起」之意,也融入了詩人的想像力,使之具有生命的活力,把原本寂靜的場面給寫「活」了。《太平御覽·卷四》引《抱朴子》:「月之精生水,是以月盛而潮淘大。我們現在知道潮汐是由於地月引力造成的,而古人認為潮汐是月之精華,故「潮生」象徵著天人之間的交融和生命的活力。開篇四句便可看出作者張若虛對無盡宇宙的思考和人生積極樂觀的態度。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其中後一句用典。梁蕭繹《春別應令》:「昆明夜月光如練,上林朝花色如霰。」這裡的「昆明」不是現在的雲南昆明,而是漢武帝在長安附近為了練兵而建的昆明池。「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四句從空中到地面,從江水到孤月,從大到小,詩人的目光逐漸移到了那一輪孤月之上,創造出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以上十句描寫「江」與「月」的景,「夜」籠罩著「江」,「江」反射著「月」,「月」映照著「夜」,「江天一色無纖塵」一句便可概括,天地渾然一體,純凈無暇。

從「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開始轉入作者對人生和宇宙的思考。「江月何年初照人」,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顯然這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人生在茫茫宇宙發展中不過是滄海一粟,而正是這種沒有問題的疑問最容易感慨,由此也引出張若虛對於人生樸素哲學問題的思考。「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進一步寫出作者對於人生與宇宙關係的思考,自文字與文學誕生以來,描寫月亮的文辭數不勝數,千年以來的月永遠都是一樣,但描寫月的人卻換了一撥又一撥,這樣還有多少代人會無窮的循環下去呢?顯然這種問題是想不出答案的,愈想只會愈加憂愁,於是作者將實現轉移到了江水,「但見長江送流水」,希望自己對於人生和宇宙的思考,能隨著江水的無盡流逝找到答案。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又轉入作者對情感的描寫。作者虛擬出「遊子」和「思婦」這兩個形象,在中國文學的意象構建中,「遊子」和「思婦」是最易產生離愁感情的。「白雲一片去悠悠」暗喻遊子在外遊盪,「青楓浦上不勝愁」暗喻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邊送走愛人。「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對應了上面兩句的描寫。之後四句從思婦的角度寫作者的情感,「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兩句「無理而妙」,月光卷不走,拂不掉,把思念轉為對月光的「惱」。這種「無理而妙」同樣是一種修辭手法,同樣被運用的很廣泛,最簡單的例如「愛你一萬年」,這很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人生沒有那麼長,但是聽來卻感人至深,沒有道理卻動人心弦,故所謂「無理而妙」。這裡用思婦對月光的「惱」表現出思婦對愛人回歸的急切。「此時相望不相聞」四句由動作轉向心理,既然聽不到你的聲音,那就把我的思念託付於月光照耀著您吧。這讓我們想到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二句。前文作者將自己的思考寄託於無盡的流水,這裡思婦將自己的思念寄託於無盡的月光。都是有限的人生,卻都寄託著無限的景物。古代講「魚雁傳書」,一天一地,「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兩句一併運用,表達可思卻不可見的情感。

最後六句感情開始逐漸平靜,「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一動一靜,春光流盡,月亮西落,思考和思念即將隨著景物的消逝而結束。「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兩句,「碣石」是今河北,「瀟湘」是今湖南,作者首用明確的地理方位來表現離人距離之遠,思念之切。最後兩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重回遊子和思婦,照應全文,收束全詩。一切思考與想念都隨著西落的月亮消逝不見了,春江花夜月不過是虛幻的夢境罷了。

四、《春江花月夜》的藝術與影響

《春江花月夜》一洗六朝宮體詩的濃脂膩粉,在詩歌意境上是一種極大的推動。作者在詩中融入了人生和哲理的探索,與宇宙合一的情思,並將二者融為了一體。詩中「月」為情景融合之物,是詩的核心。月經歷了「生出」→「升起」→「高懸」→「西斜」→「落下」五種狀態,從小範圍中代表了作者在這首詩歌中情感的起伏變化,從大範圍說則是人間萬物隨著月的變化而變化。

《春江花月夜》的詩風兼有初唐的鋪排賦化和盛唐的深邃闊遠。同陳子昂《登幽州台歌》一樣,都展現了個體的有限和時空永恆之間的一種關係,從這種虛無、絕望的感情中翻出對生命的熱愛,對生命和自我的肯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海焉窮 的精彩文章:

TAG:四海焉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