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神囑咐:你能買一場法事,但未必買得了一場靈驗

神囑咐:你能買一場法事,但未必買得了一場靈驗

文/三晚居士

我猜想做人應該都會有一些共同點。無論有沒有信仰,或者說信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把日子變得更好。至於這個「好」再怎麼定義,那又是另一回事。

這一點中國人尤其有天賦,比如某大型宗教活動場所,每年都搞「世界神明聯誼會」,「道佛伊天基」,幾個宗教來聯誼,聽說去年來了700多家,紅紅火火。

至於誰是「正確」的,誰最「靈」,都不重要。在信眾面前不打架,最重要。

某宗教場所聯誼活動(資料圖)

要說回中國文化與信仰的獨特性,就必須得提到道教。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也保留了很多傳統中國的東西,比如說儀式、音樂、美術等等。其實每個宗教都保留了這些東西,有些善於擴張的,保存的東西更多元。道教也許相對更單一些。

道長奏樂(資料圖)

但如果一味地只拿「本土性」和「獨特性」來宣傳,那又很沒勁了。一方面感覺道教就是個活化石,作為標本在那兒擺著。

另一方面,我估計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說,我要信道教,因為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所以要去信。這根本不是個理由,不會存在這個因果關係。

絕大多數人來信道教,最開始差不多都是因為一些奇特的經歷,或者因為「靈」,這一點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需要很隱晦地去談。當然道教永遠不會是「你許願——我靈驗」這麼簡單,其實任何宗教都不是。

宗教學上看,正經的信仰都不應該是靠利益來引誘人的,但宗教史也許不這麼認為。

香自誠心起,煙從信里來(資料圖)

這一點和藝術有點像。就比如中國古代的許多大寫意繪畫,是為了「像」么?好像不是,一個學過幾年素描的小孩子似乎都能畫得更「像」,但神韻就差得多。不過大多數人的追求,都只在「像」。

對他們來說這就足夠了。他們不「需要」明白其中的根由。這就又好像喝茶。不在乎好茶真正精微的妙處,解渴提神才是剛需。如果「碰巧」是大師做的,貴一點也可以,太貴了不行。離了茶,還可以喝水,總不至於不能生活。好在道教的內容多,對於這種「靈」的訴求,能順手滿足了。

前兩天新聞里說梵蒂岡教廷要開驅魔課程以應對人手不夠的危機。不過最後你發現這一類「承認多神,但只信一個神」的教,有一定的好處,就是方便:反正什麼事兒都找你一個。

新聞截圖(資料圖)

道教則不然,不但神仙系統複雜,還盡量承認各種地方神祇。有點什麼事情,都有專門對應的辦法。

但這樣一來神仙多了,道士也麻煩。有一次我開玩笑說,形容一個人忙,可以說他忙得像「正月里的道士」。一來正月里過生日的神仙多,二來正月里許願的也多,兩邊都要兼顧。

好在道教在這個過程里,發展出了自己的語言。外在的科儀、符咒,內在的心誠,這就是道教自己的語言。其實道觀里經常能見到這樣的情形,前一場科儀還是祈福,後一場就是超度。從主法的高功,到經師樂師,儀式感一般無二,只是內容有變化。

普通人是很難發現這裡面的區別的。我覺得這個非常好,在神聖感面前,看不懂聽不懂未必是壞事。

我們現在每年都能看到醫院裡有醫鬧,或者覺得醫生護士態度冷靜就是冷漠。但還沒聽說誰「投訴」道士「冷漠」的,這就是道教語言的神聖性在那裡的作用。神聖感是個好東西,現在的人很缺乏。

因為之前是「打倒」慣了,現在則是「買買買」的天下。進博物館關心這個文物值多少錢,包括醫鬧,也是一樣的道理,我花錢了你就必須得給我治好。

「醫鬧」與金錢(資料圖)

其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道教的「語言」相當高級,至少能讓人在某些時刻,擺脫一點低級趣味。但正因為夠高級,所以才夠危險。因為世俗生活中那些能夠交易和量化的東西,在這裡一下子沒用。

你能去買一場法事,但是你買不了一場靈驗。所以最後還是在本心。信仰什麼,不是一件很偉大的事,也不比什麼都不信高級。但如果打算信,就不妨少一點目的、多一點真誠。儘可能不受虛銜虛名的影響。比如師父輩分有多高?宮觀有多大?名頭有多響?這裡面有許多外人不了解的東西。

你看古代的道書,有一些是非常深邃的辯證,還有一些實用的法術,寫得很像產品說明或者使用指南。說明道教本來是個樸素真誠的宗教,這是其中偉大的地方。

中國自己有這樣的教,也是因為中國人自己的深沉和樸素。所以沒事兒先檢討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美德,而不是一天到晚泡在慾望的海里,平白的兩相辱沒,就真沒必要了。

神仙是能管不少事兒,但是也有不少事兒,人家不管。

(編輯:柯恩)

歡迎關注全真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官方微信

歡迎關注爻乂爻微信號,

一個嚴肅而不失趣味性的道教神學研究者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大寒,流感需注意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
普施臘八粥,體現的是道教慈愛真精神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