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精準醫療方向—投入600億,產業規模達萬億

中國精準醫療方向—投入600億,產業規模達萬億

3月13日《經濟參考報》刊發題為《中國精準醫療確立"自己的方向"》的報道。根據前期部署的中國精準醫療計劃,將於2030年前在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據多家券商研報測算,精準醫療涉及的產業規模達上萬億元,直接相關的產業規模超過100億元。

多方推進中國版精準醫療

2016年3月,科技部召開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提出了中國精準醫療計劃。會議指出,到2030年前,我國將在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支出200億元,企業和地方財政配套400億元。

目前,全球精準醫療更多地集中在人類對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和治療上,基於個體基因檢測的腫瘤個體差異化治療成為重要趨勢。傳統的藥物治療由於沒有考慮到個體基因的差異性,在用藥效果上會產生很大的差異。基因檢測可以幫助醫生基於基因分析選擇潛在的靶向治療藥物。據介紹,精準醫療是通過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組學技術和醫學前沿技術,對於大樣本人群與特定疾病類型進行生物標記物的分析與鑒定、驗證與應用,從而精確尋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靶點,並對疾病不同狀態和過程進行精確分類,最終實現對疾病和特定患者進行個體化精準治療的目的,提高疾病診治與預防效益。

美國生命技術公司大中華區總裁江路卡說:「1990年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花費了30億美元,耗時10餘年繪製出了人類基因組圖譜。今天,我們全基因組測序只要花費千餘美元,一天時間就可以完成,這樣的改變難以想像。如果只是完成部分基因測序,成本甚至只需10美元或者100美元,這無疑是一場巨大的革命。」

中國醫學科學院有關專家對記者表示,當前,國內臨床醫療多局限於依靠病人主訴、臨床癥狀、生理生化指標和影像學改變來確定疾病情況。但在組織器官改變的下面,是大量的深層次分子生物學改變,包括遺傳背景、變異、免疫和內分泌改變。以癌症早期診斷為例,發達國家的早期診斷率為50%以上,北歐甚至高達70%至80%,而中國不足20%。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原副所長於軍說,「開展精準醫療是國際醫學發展的趨勢,儘快切入有可能彎道超車;隨著社會逐漸進入老齡化,醫療方面的負擔越來越重,醫療產業是剛性內需且邊際效應巨大,可以有效拉動整體經濟發展。」

業內專家告訴記者,精準醫療主要包括三個層次,層次間逐級提高,難度呈幾何級數加大。基礎層次方面,基因測序是精準醫療的基礎。無論是細胞治療還是基因治療,首先要通過基因測序診斷病情才能設計方案。在實施精準醫療方案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細胞和分子級別的檢測。基因測序工具分為測序儀和試劑,醫療器械公司可以順勢介入測序設備生產領域。中等層次方面,主要涉及細胞免疫治療。通過對免疫細胞的功能強化和缺損修復,提高免疫細胞的戰鬥力。這種技術治療癌症效果好,但操作難度大,對患者身體素質要求較高,難以大面積推廣。最高層次方面是基因編輯。癌症本質上是人體基因變異導致的細胞分裂失控。基因剪輯就是對患者癌變細胞的變異基因進行批量改造,使之成為正常細胞。

記者了解到,我國有關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正在緊密實施精準醫療計劃。其中內容包括,構建百萬人以上的自然人群國家大型健康隊列和重大疾病專病隊列,建立生物醫學大數據共享平台及大規模研發生物標誌物、靶標、製劑的實驗和分析技術體系,建設中國人群典型疾病精準醫學臨床方案的示範、應用和推廣體系,推動一批精準治療藥物和分子檢測技術產品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等。

業內人士介紹,構建百萬人以上專病隊列及大數據共享平台,旨在打下精準醫療的大數據基礎;建立大規模研發生物標誌物分析體系,是為中國人群典型疾病示範打下產業標準化的基礎;推動精準醫療藥物進入醫保目錄,則標誌著精準醫療大規模商業化的關鍵瓶頸有望被打破。

中國精準醫療有望彎道超車

據了解,在美國,精準醫療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並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療效。例如現已得到廣泛應用的各種靶向藥物,針對性的應用在攜帶有對應基因變異的目標人群中,能延長生存期數倍,並顯著提高生活質量。以肺癌為例,自從2004年由阿斯利康公司研發了第一代靶向EGFR的TKI抑製劑後,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其生存時間已經由平均不到10個月,延長到近40個月,接近5年的慢病管理期了。目前研發成功並獲得FDA批准的第三代TKIAZD9291又進一步使得耐葯的EGFR基因突變攜帶患者生命得到延長。

「美國的醫療系統相對比較完善;生物醫學研究的成果轉化普遍;精準醫療能夠解決當前美國疾病診療中重要的問題。精準醫療中的診斷成本僅占醫療成本的不到5%,卻可以影響近70%的治療成本。」 南昌大學醫學院李振山表示。

與美國相比較,中國的精準醫學起步較晚,在基礎領域仍較依賴國外技術,但由於擁有巨大的腫瘤疾病和樣本資源,在應用領域中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

在精準醫學的發展中,美國政府成功地使用了非常清晰的支持研究、開放政策、吸引人才、引導應用的4種策略。早在2006年,美國就以政府的名義支持啟動了TCGA,即「癌症基因組圖集」計劃。這一計劃耗資數億美元,分析了超過3萬個癌症基因組,鑒定了與癌症相關的上千萬個突變形式。這一計划動用了聯邦政府的資金支持,是一種美國形式的「舉國體制」的表現。

2011年,美國政府又發表了《向精準醫學邁進》的報告,提出對疾病重新分類,並對每一細分類別對症用藥。這一分類方法跳出了傳統的使用疾病原發灶位置(如肺癌、胃癌)和細胞學特徵(如小細胞癌、腺癌)的分類手段,提出創建生物醫學知識網路,為疾病做新的分類分型。

回顧美國精準醫療的起步和發展,還有關鍵的一點是美國對精準醫療產業採取了鼓勵發展的策略。美國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一向有積極鼓勵業內創新的傳統。在每年的ASCO(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上,都有FDA官員參與,與臨床專家、製藥公司、檢測服務商一起討論精準醫學的應用,並明確告訴各參與者,FDA鼓勵大家嘗試新技術,去改革和優化醫療現狀。監管部門的積极參与引導,極大鼓勵了產業界對精準醫學領域加大投入的熱情。

專家表示,中美兩國都看好精準醫療,未來的競爭與博弈難以避免,誰能贏得在精準醫療領域的競爭,誰就能引領全球醫療新革命。目前來看,美國比中國起步早,發展快,但中國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制度、人口基數等。如果中國能發揮自身優勢,揚長補短,將獲得在此領域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

百慕迪(上海)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健向記者表示,國內推動精準醫學,被不少人認為是跟風美國「精準醫療計劃」,但早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就已經有了個性醫療的概念,這並非奧巴馬提出,只是措辭有所區別。美國版精準醫學中的關鍵詞為基因測序、腫瘤、個性化。中國科學家眼中的精準醫療與美國存在較大差異。中國科學家對精準醫學的定義是:集合現代科技手段與傳統醫學方法,科學認知人體機能和疾病本質,以最有效、最安全、最經濟的醫療服務獲取個體和社會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醫學範疇。

多位國內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精準醫療發展迅速,有望在未來1年至2年之內跨越美國在過去5年所走過的發展歷程。與美國相比,中國發展精準醫療具有一些先天的優勢,主要來自幾個方面:

首先,醫療資源集中優勢。美國的醫療資源分散,數千家醫療機構之間信息共享很難建立和普及,中國的醫療資源相對集中,特別在癌症領域,全國最頂尖的300家醫院集中了幾乎70%的癌症患者。這在醫療資源的分配上本來是極大的挑戰,然而在精準醫療的數據共享方面,反而是中國的優勢。中國可以以相對較少的資源投入,迅速建立起醫院之間的數據共享網路,收集、存儲、分享、分析腫瘤精準治療大數據。

另一方面,臨床資源豐富優勢。中國人口多,在癌症發病率步步攀升的大環境下,發病人數也逐年增多,這對於癌症防控的衛生形勢提出了巨大挑戰。然而,辯證地來看,這也給中國的精準醫學提供了優質的臨床資源。很多在國外發病人數少、收集不到足夠基因突變信息和用藥信息的癌種和變異形式,在中國都能找到足夠的病例,建立資料庫,指導中國甚至全球的癌症治療臨床實踐。

業內專家表示,中國精準醫療面臨兩個方面的瓶頸:一方面,技術和與臨床結合的力度偏弱。精準治療的技術基礎主要分為基因檢測、數據分析和臨床注釋這三個環節。基因檢測已經是較為成熟的技術。測序能力和技術的發展已經可以基本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然而在數據分析和臨床注釋方面,產業發展有明顯掣肘。此外,創新藥物的匱乏和冗長過時的審批制度,已成為我國精準醫學發展的最大短板。

另一方面,支持良性競爭的政策環境和商業環境不夠完善。衛計委在2015年初發布了「腫瘤高通量測序試點」名單,這體現了良性競爭的開放政策。但為了支持行業發展,政策的步子還可以邁得更大一些,進一步營造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在政策的引導下,建立市場競爭的技術標準。在達到標準的前提下,以市場規則引導市場行為。

中國應該有「自己的方向」

國內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沒必要跟風美國,在與國際前沿技術和理念接軌的同時,中國在精準醫療上的目標,更要注重向人們提供更精準、更安全高效的醫療健康服務為目標,建立國際一流的精準醫學研究平台和保障體系,自主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研發一批國產新型防治藥物、疫苗、器械和設備,形成一批中國制定、國際認可的疾病診療指南、臨床路徑和干預措施。

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表示,「發展精準醫學,我們不能簡單盲目跟風,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國情,做好客觀評判,制定好自己的路徑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說,精準醫學和中國傳統醫學提出的辨證施治,同病不同治,或者是同人不同治,這些理念都是相通的。精準醫學是個系統工程,通過全面認識疾病的狀態,對整個醫療過程和臨床實踐進行最優化的診治。因為分析精準原因以後,有沒有真正的利器去實施病人的治療,還是要依賴於藥物研發,不是僅憑測一下基因就可以的事。

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說,精準醫學理念結合了諸多現代醫學科技發展的新方向,已迅速推廣和廣泛進入到臨床醫學的各個學科領域。發展醫學和生命科學學科是清華大學的重要戰略,構建精準醫學這一新型前沿學科,對於清華大學的醫學科學、生命科學等學科的發展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蘇州生物納米園(BioBAY)總經理龐俊勇稱,如果把精準醫療擴充來看,可能涉及基本產業的任何一個部分。而對我們產業園的經營者來講,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技術不斷地通過創新、通過推向市場來真正地實現自身實力的提升,然後從國家層面再做精準醫療的整體布局,可能這樣更加合理。

「中國推動精準醫療的發展,將惠及普通百姓,所以降低成本、完善醫療保險體制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完全有能力根據我們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基礎來建立精準醫學,找尋中國自己的方向。」百慕迪(上海)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健表示。

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向記者介紹,中國在制定「十三五」規划過程中,專家形成了7個共識,包括基因組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已經趨向成熟,蛋白質組學將會取得重大突破,幹細胞和再生醫學已經進入臨床應用和產業化階段,疫苗和抗體將成為生物醫藥重點突破的領域,生物治療、個性化診療技術成為現代醫學重要方向,醫療器械成為與藥物齊頭並進的新型產業,最後是生物信息學向海量數據產出和廣泛應用兩個方向發展。

來源: 經濟參考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數據實驗室 的精彩文章:

基因檢測—無處不在的變革與競爭
基因檢測—美好的未來與眼前的困境

TAG:大數據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