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內容付費到底有哪些付費模式?

內容付費到底有哪些付費模式?

1

太陽底下並無新鮮事。

不管內容付費形式怎麼變,歸結到內容生產者的結算模式,都可以從傳統結算模式中找到對應的參考。

在內容付費行業,乾貨型內容產出者傳統獲得回報方式無非三種。

第一種是按時長結算。

你講一節課、諮詢一個案子,寫一篇專稿是多少錢,都是按行業平均工作時長折算出來的身價,不同的人不同的水平有不同的身價。像教育行業,培訓行業都是這樣結算。包括給報紙雜誌寫專欄,也是這種模式,按你的名氣,多少字給多少錢。無非在學校,老師有一個基本工資,必須完成基本的工作量,再領取課酬。不同的機構,身價也不一樣,同樣的線下培優機構,有品牌的機構收費就更高。

第二種是按項目結算。

完成一個項目給多少費用。像諮詢行業,教育行業都有這種模式。像今日頭條的問答簽約作者,本質上也是一個項目合同,你一個月回答多少

第三種是按版稅結算。

銷售多少冊,按比例支付多少費用,在出版行業,普通作者稿費一般在書的定價的7~8%。電子書高一點,最早是15%,現在很多可以到50%。不過吐槽一句,但是電子書的銷量其實是個迷。

2

收費模式總是比結算模式花樣多。

到了今天,從內容收費模式上講,形式就變得更豐富一點,但依然能夠從歷史的內容收費模式中找到樣本。

服務模式:按服務時長付費。

像在行這樣的諮詢平台,就是按每小時多少錢支付價格。

報紙模式:按年支付訂閱期刊的費用。

比如得到專欄,可以理解為是訂閱連載的期刊文章。

出版模式:根據需要,選擇全本圖書購買。

比如目前大部分音頻網課就是這種模式。比如十點課堂,唯庫,喜馬拉雅FM,我認為絕大部分產品就是音頻出版物,視頻出版物。你認為花99元買到的視頻課程和在機場買到的時代光華影碟有什麼本質區別?

電影模式:也就是按次訂票模式。

想看哪一場電影,你就付費購買。比如很多在線付費直播,就是按次收費。

戲院模式:也就是打賞模式。

比如微信訂閱號,喜歡就打賞。如果你粉絲規模大,文章質量高,每天的打賞收入也很可觀。

社群模式:也就是線下俱樂部年費模式。

比如99元,199元包月或包年的很多訓練營,或者各種社群就是這種模式。

3

在線教育今天遇到的各種坑其實和分配模式出了問題有關。

2016年開始,內容創業火爆,大家喊著「內容創業」的口號,懷著「內容為王」的熱情,各大內容創業平台積極圈地圈人,推出了很多激進的分配策略。

比如最早的平台都是扶持作者,不分成。後來改成19分成,作者9平台1。2016年興起的平台發現大部分作者其實有內容沒有流量,為了平衡流量成本,平台提出了55分成的策略,老師50%,平台50%。

這個制度激發了平台推廣的積極性,當時最早的一批十點課堂入駐合作者是最大的受益者。

然而很快平台發現流量成本太高,特別是各大平台開始採用分銷制度,最早的內容產品分銷比例大致在30%左右,如果這部分成本算平台成本,平台所獲無幾。

所以平台一致把分配比例改成了扣除分銷成本後的55分成。

但分銷這個過程一旦啟動,就進入自己的邏輯。

簡單說就是隨著加入內容創業的平台越來越多,老師越來越多,優質流量成本越來越貴,一些後進的激進平台,為了衝擊爆款課程,把平台分銷比例最高設置到70%,這樣理論上老師和平台都只能拿15%的分成,平台忙了半天沒有收益,老師也覺得收益不高,後期投入積極性不大。

但問題是,一門課程要運營好,需要有人持續研發內容,有人持續做推廣,有人持續做售後服務,如果老師就拿走了50%收益,那麼平台等於要出流量,做推廣,做服務,只分剩下的50%,回報率嚴重不足,自然會覺得不公平,但合同又約定了分配比例,只能自己挖大坑含著淚也要跳。

有的平台意識到這個問題,比如得到專欄,作者只享受一年期的分配,專欄停更,分配就和作者無關,本質上也是按項目付費,無非項目付費的價格按你實際運營效果來計算。又比如喜馬拉雅FM的一些音頻節目,直接是一次性買斷制,後續運營賣得多,自然能回本。

現在越來越多的課程搞裂變模式,把大量的成本支付給流量主,而不是投入巨大的精力建設優質的內容、長期合作的渠道,靠譜的服務體系,這對課程的口碑是負面的。

平台掙不到錢,留不住優質的課程規劃人員,老師掙不到錢,不願意投入課程升級,營銷推廣和服務人員根本就沒有錢,只能兼職搞搞,無法專業化,體系化。

這就是內容創業收入分配模式出了問題。

我認為好的內容創業團隊,一開始就應該想到,平台+稅收分配應該佔到25%,推廣運成本佔到25%,課程研發升級成本佔到25%,服務成本佔到25%,這可能是一個更好的參考比例。

如果是平台團隊完成推廣和服務,平台團隊可以佔據75%的含稅收入,否則老師團隊完成就得提升老師團隊的分配比例,這樣才能可持續化發展。

但遺憾的是絕大部分平台選擇了簡單的比例分配,又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依賴社交關係傳播的一次性分銷,而不是長期穩定的流量渠道建設。

這種分配模式嚴重透支了平台的自身造血能力,當平台融資快燒完,現金流遇到危機,就會不得不考慮修改合同,拖欠老師提款,或者出現種種傷害合作老師利益,或者推翻當初合作承諾的事情。

我想這個結果也不是任何一個理性人的選擇。但是在這種過於傾向老師的內容分配比例,和激進的分銷機制下,我們讓今天的某些內容創業平台運營成本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一旦走到這一步,各種扭曲,各種矛盾就會不斷發生。

當一個公司缺乏造血能力的時候,談情懷沒有意義,只會談出你的虛偽。

這個世界上的很多矛盾,都是因為有人實在缺錢了。

話說回來,秋葉PPT團隊早在2013年就定義了非常良性的分配模式(這個真是核心競爭力),不管整個市場怎麼變來變去,我們說服所有和我們合作的老師接受可持續發展的分配模式。

2016年,我們的確受到很大衝擊,很多團隊起來很快,我們沒有動搖,我們堅持不搞分銷,不搞裂變,不降價,不靠噱頭吸粉,老老實實堅持按照我們對教育行業的理解,做內容升級,做推廣渠道,做課程服務。

今天的結果是我們的課程銷售始終在平穩增長,雖然慢,但團隊心裡反而慢慢踏實了。和我們合作的老師,最後也發現一個深刻的道理。

高分配比例不如可持續的穩定銷量。

做教育的人不要想著一夜暴富,拿著合理的穩定的回報,踏踏實實做課程,反而能長久。

很多人問如何才能向我們這樣做課程,我們只能說我們懂一點如何做出能夠持續銷售的課程,如果你真的有興趣,可以報名參加我們四月中旬的私房課。

請點藍字,了解課程詳細介紹。

或者掃碼諮詢我們的課程主管曉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葉大叔 的精彩文章:

要認識到世界是隨機的,是由概率論決定的
一天掙一個億的豪氣不再,如今王健林需要他人助力

TAG:秋葉大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