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毒害間諜到驅逐使節 英俄引爆近年來最大外交危機

從毒害間諜到驅逐使節 英俄引爆近年來最大外交危機

對於即將在本周日迎來大選的俄羅斯和身陷脫歐泥潭的英國來說,這次外交危機都將帶來地震效應。

2018年3月14日,英國倫敦,俄羅斯駐英國大使館門前的旗幟被取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王磬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3月14日宣布,作為對近日「雙面間諜中毒案」的回應措施之一,英國將勒令23名俄羅斯外交官在一周內離境。這是英國自冷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的外交官驅逐。隨後,俄羅斯也宣布將報復性地驅逐英國駐俄外交人員。這標誌著英俄關係降至多年以來的冰點。

分析人士認為,對於即將在本周日迎來大選的俄羅斯和身陷脫歐泥潭的英國來說,這次外交危機都將帶來地震效應。從目前各方反應來看,毒害間諜的幕後黑手尚不能確定:或是有人希望透過這次「危險的實驗」來詆毀普京,或是普京親自策划了這次行動、以讓自己贏得更多國內支持。


3月4日,現年66歲的前間諜斯克里帕爾(Sergei Skripal)與其33歲的女兒在英國南部小鎮索爾茲伯里(Salisbury)一家購物中心的長椅上突然陷入昏迷狀態,被送往醫院緊急救治。警方隨後介入調查,認為其二人系神經毒劑中毒,並將矛頭指向俄羅斯。

斯克里帕爾是身份公開的前英俄「雙面間諜」:俄羅斯出生的斯克里帕爾在早年參軍時加入了蘇聯的軍事情報部門,但在1990年代派赴西班牙期間被英國情報部門軍情六處吸收。在之後的近十年中,他通過為英方提供機密資料獲利超過10萬美元。2004年,俄政府發現他秘密向英國彙報俄方駐歐情報人員的信息,隨即對他進行逮捕並處以叛國罪。2010年,通過一項美俄間諜罪人員的交換協議,他被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赦免並在英國獲得了難民身份,此後定居英國。

據BBC報道,定居英國後的斯克里帕爾「為人低調」但「十分警覺」。他偶爾會為軍情六處和軍事學院擔任顧問,他還是普京政府的長期反對者。家人表示,他始終認為俄國情報部門可能「隨時對付他」。他常對親友說:加入情報總局後永遠都不能抽身,最終只會有兩個結果——殉職後獲得風光大葬、或是被同胞槍殺。

英國警方指控俄羅斯的直接證據來源於對毒劑的檢驗:據調查,斯克里帕爾父女接觸了一種名為「諾維喬克」(novichok)的神經麻痹物質,一名案發後不久到達現場的警察也未能倖免。一位參與過前蘇聯化學武器製造的專家表示,只有俄羅斯有能力使用這種先進的毒劑。英國已經把「諾維喬克」的相關信息向國際機構「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PCW)彙報。

事態正在發酵之際,3月13日,又一名俄羅斯人在倫敦家中離奇死亡。死者是獲得了英國政治庇護的俄羅斯商人格拉什科夫(Nikolai Glushkov),他被認為與數名此前在英國身亡的俄羅斯人有密切交往。警方雖表示目前尚未掌握兩案之間有聯繫的證據,但它已經引發了公眾的諸多猜疑。


毒殺前間諜的消息登出後引發了當地民眾的恐慌和英國政府的強烈抗議。3月12日,特雷莎·梅發表了措辭嚴厲的講話:在英國的公共場合使用化學武器級別的毒素,不僅是針對被害者的犯罪、也將無辜民眾的生命置於危險之中。英國政府要求俄駐英大使Alexander Yakovenko在24小時之內給出解釋:究竟是俄政府主導的毒殺行動,還是俄方對該毒素的管理失控導致誤入他人之手?梅表示,如未按期收到可信回復,英國將把此次事件視為「俄羅斯政府利用非法手段與英國政府敵對」。

俄外交部隨即強硬表態,「俄羅斯與此事毫無干係」,並認為梅的言論是「英國議會裡上演的一出『馬戲表演』」、「是一次基於挑釁的政治宣傳」、「試圖干擾即將舉行的俄羅斯大選」。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建議英國政府先調查清楚此案再下結論」。3月18日俄羅斯將進行大選投票,輿論普遍認為,在缺乏有力競爭對手的情況下,普京的連任幾乎毫無懸念。

在英國的要求下,聯合國安理會於14日召開了緊急會議。英國和俄羅斯均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一次,英國在安理會上直接指責俄羅斯對其使用化學武器。俄駐聯合國特使Vassily Nebenzia在會議上表示,俄羅斯沒有開展任何關於毒素「諾維喬克」的研究。並指出,曾對其做過相關研究的英國自身也有嫌疑,目的可能是嫁禍於俄羅斯。

俄方的態度顯然激怒了英國。據《衛報》報道,在14日的議會質詢環節中,特雷莎·梅用「嘲諷」、「輕蔑」、「挑釁」來形容俄方給出的回復。「這表明他們對事件的嚴重性的徹底蔑視。」梅對議員們說,「俄羅斯該對企圖謀害斯克里帕爾先生和她的女兒負責,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別的可能性。」

梅當場宣布了英國政府將立即採取的一系列制裁措施。除了驅逐23名外交人員——梅將他們描述為「未申報的情報人員」(undeclared intelligence agents)——還包括中斷高級別的外交官聯繫、在邊境處加強對可疑情報人員的偵查等。同時,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的訪英計劃將被取消,英國政要和王室也均不會出席今年夏天在俄羅斯舉辦的世界盃足球賽。

「一旦有證據證明,俄羅斯會威脅到英國或英國居民的財產和生命,我們還將立刻凍結它的國家資產。」梅補充道,「這樣的人,或者他們的錢,在我們國家裡將無處容身。」

國際盟友如美國總統特朗普、德國總理默克爾均已表示了對英國的公開支持。但法國總統馬克龍的發言人在回應此案時表示,「現在決定採取行動對巴黎來說還有點為時過早」。


目前仍處於昏迷狀態的斯克里帕爾並不是第一個在英國慘遭毒手的俄羅斯間諜。據BBC報道,2006年,俄羅斯間諜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Alexander Livinenko)在獲得英國國籍不久後便中毒身亡;2012年,俄羅斯商人亞歷山大·佩列皮奇內(Alexander Perepilichnyy)在英國韋布里奇市晨跑時死亡;2013年3月,俄寡頭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y)被發現死在其位於英國伯克郡溫莎鎮附近寓所的浴室。這三起事件發生時,英國情報部門都曾懷疑與俄羅斯有關,但未能提供確鑿證據。其中,2006年的利特維年科事件還最終導致了英國驅逐四名俄外交官,並成為兩國關係中的一根芒刺。

研究情報機構多年的歷史學家科爾皮科夫(Aleksandr Kolpadiki)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行兇者毒害斯克里帕爾的動機可能有兩個:有人希望透過這次「危險的實驗」去詆毀普京,或是普京親自策划了這次行動以讓自己贏得更多國內支持。科爾皮科夫認為,俄羅斯的情報機關只會暗殺一些它覺得「仍然是威脅」的人,而不太會單純因為報復殺人。而斯克里帕爾已經把他得到的資料都賣給英國,幕後黑手是誰尚無法做出結論。

可以確定的是,這次外交危機讓本就羸弱的兩國關係雪上加霜。近代史上,英俄既是二戰戰場上的盟友、又是冷戰時期對立的兩方。冷戰結束後,對於俄羅斯的疑慮之聲在英國一直沒有斷過。除了歷史上意識形態的差異,還有普京逐漸增強的個人權力和對周邊國家的干預。在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2015年俄羅斯干預敘利亞戰事之後,這些聲音和弦達到了小高潮。即使是在2016年脫歐以後,對俄羅斯的反對之聲也並未減小,特雷莎·梅曾在多個場合做出過對俄羅斯的強硬表態。

來自捷克智庫「克里姆林宮觀察」的一份報告顯示,英國是反俄立場最堅定、行動最活躍的歐盟國家之一。42%的英國人對俄羅斯持有「一定程度的負面態度」,20%的人持有「非常負面的態度」。

(界面駐歐記者王磬發自荷蘭阿姆斯特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 的精彩文章:

廣汽還未在美國出售 關稅問題已引發美國當局熱議
廣西來賓前首富:為還4億欠款 他造了一座毒品加工廠

TAG: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