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年一度的315又來了,保障個人信息安全成為最廣泛的關注點

一年一度的315又來了,保障個人信息安全成為最廣泛的關注點

我國的網購,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已然成為我們的驕傲,只需要一部手機,你就可以買你想買,騎你想騎,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我們的便利靠的是我們的信用,而我們的信用靠的是個人信息的搜集和整合,個人信息的授權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可同時也帶來了防不勝防的風險和隱患。

部分手機APP過度採集信息,隱私信息或被泄露

「是否同意服務條款?」這是註冊網站賬戶或下載手機APP(應用軟體)時經常遇到的問題,選擇「同意」才能進入下一步。對於條款中可能存在的過度採集個人信息問題,很多人感同身受卻又無可奈何。企業涉嫌過度採集用戶信息的熱點事件偶發,引起民眾和法律界人士的關注和討論。期間,國家相關部門還約談一些互聯網企業,要求其進行整改。

個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總結起來主要有三種原因:即擁有個人信息資料的商業機構被外部竊取或內部泄露;技術漏洞所致,造成用戶大量隱私內容曝光;用戶個人由於信息保管不當,被不法分子獲得等。

近年發生的數據泄露事件已成互聯網企業難以言說的痛。為更好地保護消費者信息,企業有所行動。比如網購中的物流環節,許多快遞公司改用「隱私面單」,不再完整顯示收貨人的姓名、手機號和地址信息,從而達到加密效果,防止其他人從單子上竊取個人隱私。不過,除了隱私面單,快遞公司還要防止資料庫里的數據外泄、在技術層面上防止黑客入侵等。

個人信息買賣滋生電信詐騙

如果開房記錄、收入情況、乘坐航班、上網記錄等隱私信息,只要有人付錢就可以被查到,是否會感到不寒而慄?目前,個人信息買賣已形成地下產業鏈,從採集到售賣和利用,各個環節都可能存在危害公民信息安全的情況。

買賣或交換公民信息是否違法?兩高在2017年5月發布的司法解釋中明確指出,通過購買、收受、交換等方式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或者在履行職責、提供服務過程中收集公民個人信息的,屬於「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

個人信息非法買賣易滋生詐騙等犯罪行為中被調查者最擔心的是身份證號和銀行賬號被採集,最擔心出現的問題是個人信息被販賣或交換給第三方以及被利用從事詐騙等。近年來,電信網路詐騙案屢見報端。去年全國公安機關已破獲電信網路詐騙案件7.8萬起。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8年,著力解決網上虛假信息詐騙、倒賣個人信息等突出問題。

消費者該如何保護信息安全?

除了法律保障,消費者自身該如何防止信息泄露呢?記者梳理了一些資料供參考。

例如,網購要謹防釣魚網站;妥善處置快遞單、車票、購物小票等包含個人信息的單據;不在社交媒體群聊中透露個人信息;慎重參加網上調查活動等。不要隨意點擊簡訊中、網頁里的鏈接或浮動彈窗,不要輕易將個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家庭住址等)提供給他人,更不要輕易輸入動態驗證碼或轉告他人。

使用手機APP時不要輕易同意獲取個人信息許可權的要求,盡量避免在不熟悉的手機APP上輸入銀行賬號及密碼等重要個人信息。一旦個人信息遭到侵害,應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舉報。用戶在使用互聯網服務時,特別要注意「使用協議」或彈出的對話框等需要獲得授權的東西,還要了解使用APP的基本功能,對於自己非常在乎的一些隱私信息,不輕易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快車財富微服務 的精彩文章:

TAG:快車財富微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