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通過一個宇宙探索項目,普通人也可以發現類地行星

通過一個宇宙探索項目,普通人也可以發現類地行星

太陽系的形成據信應該是依據星雲假說,最早是在 1755 年由康德和 1796 年由拉普拉斯各自獨立提出的。

這個理論認為太陽系是在 46 億年前在一個巨大的分子雲的塌縮中形成的。這個星雲原本有數光年的大小,並且同時誕生了數顆恆星。

研究古老的隕石追溯到的元素顯示,只有超新星爆炸後的心臟部分才能產生這些元素,所以包含太陽的星團必然在超新星殘骸的附近。

可能是來自超新星爆炸的震波使鄰近太陽附近的星雲密度增高,使得重力得以克服內部氣體的膨脹壓力造成塌縮,因而觸發了太陽的誕生。

太陽系裡有這麼多恆星,還有這麼多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所以科學家們一直相信某一個類地行星上一定生活著外星人。

類地行星,顧名思義就是類似於地球的行星,它由岩石構成,圍繞著像太陽一樣的恆星運行,很可能孕育著生命,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義。

長期以來,人類一直通過各種辦法在太陽系外尋找類地行星,但面臨的一大困難就是缺乏觀測手段。

因為在類似太陽系的遙遠星系中,恆星和行星的距離往往較近,所以恆星發出的強烈光芒會掩蓋行星,使地球上的天文望遠鏡觀測不到。

所以,2009 年 NASA 發射了開普勒太空望遠鏡。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絕活」是把全球體積最大的光度計帶到太空中去。

尋找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開普勒空間望遠鏡比地面望遠鏡有明顯的優勢,因為它被部署在太空,能避免地球的晝夜、季節循環干擾以及天氣變化和大氣擾動。

在為期至少 3 年半的任務期內,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會對天鵝座和天琴座中大約 10 萬個恆星系統展開觀測,以尋找類地行星和生命存在的跡象。

目前,人類已知的大部分太陽系外類地行星都是由「神眼」開普勒發現的。但問題是即便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探測到了可能的對象,也需要科學家進行逐個分析。

所以這個工程量是巨大的。科學家根本忙不過來,所以他們想了個招,發起了一個叫做「Exoplanet Explorers」的項目,讓全世界的公民科學來尋找類地行星。

「Exoplanet Explorers」項目向全世界提供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探測的數據,讓公民科學家可以訪問開普勒記錄的任務信息,一經發布,就有超過一萬人註冊。

而且這些公民科學家不負眾望,他們在今年年初發現了一個不尋常的新「太陽系」!史上第一次,一個至少包含 5 顆行星的系外行星系統完全通過眾包發現!

這個新系統被命名為 K2-138,科學家們認為它由五顆或者六顆行星組成。這些行星的大小約是地球的 1.3 到 3.3 倍之間。

除了公民科學家啊,AI 也前來幫忙。還記得去年穀歌的人工智慧找到了一個迷你版太陽系嗎?

去年 12 月,NASA 宣布在「行星獵手」開普勒望遠鏡的資料庫中找到了恆星「開普勒-90」周圍的第八顆行星,追平太陽系。

這項發現用到了谷歌的神經網路模型。通過神經網路模型,人工智慧可以進行深度學習,即利用大量匹配的輸入-輸出值訓練計算機,使之自行發掘數據中的特徵。

開普勒望遠鏡積累了浩繁的數據。這份資料庫對科學家來說幾乎是難以窮盡的富礦。目前,人類從中找出了超過 4,000 顆疑似的系外行星。

已知恆星系統的行星數

研究者訓練計算機對人類已經分析過的 15,000 個開普勒信號進行訓練,當計算機能以 96% 的準確率識別凌日信號後,研究者用這個模型搜尋 670 個多行星系統中微弱的信號。

「凌日」現象

漏網之魚肯定存在,下一步科學家打算用人工智慧模型將整個開普勒資料庫篩一遍,裡面包含超過 15 萬個信號。

開普勒之前(藍色)和開普勒(黃色)發現的系外行星

AI 和公民科學家的加入,讓我們更有可能提前見到外星朋友。同時也意味著類地行星不只科學家可以發現,普通人也可以做到!

[1]:https://futurism.com/google-ai-exoplanet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echPunk 的精彩文章:

Google發起的登月大賽就這麼黃了,懸賞兩千萬美金還是沒人有本事拿走
真是太酷了,這個色盲患者把水上摩托改造成了飛天平衡車

TAG:TechPu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