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霍金去世,只有這部電影才能給我慰藉

霍金去世,只有這部電影才能給我慰藉

你好,這是荒誕視界的第4篇影視推薦。

難以表達我看完本片的驚喜之情,它太過優秀,完全能夠預定今年的最佳科幻片。

為什麼說它太過優秀,因為它幾乎從各方面來說都無可挑剔。

對,我用了「無可挑剔」這個詞,並且覺得極其客觀。

在人類遭受霍金去世這樣的損失時,只有它的出世才能減輕悲痛。

它堪稱偉大。

它就是《湮滅》。

在我看來,前兩年同樣是低成本的科幻神作《降臨》被它秒成了渣渣。

本文無任何劇透。

本片在美學風格上無疑是開創性的。

影片展現了前所未有的科幻美學,現在沒有任何一個專有名詞可以定義《湮滅》的美學風格,這種既神秘詭異又色彩斑斕的美學我姑且稱之為「閃光美學」。

不出意外,它將如《銀翼殺手》與《第九區》一般為科幻電影帶來一場美學革命。

無論是詩意的鏡頭、神秘的氛圍還是「閃光」——X區域的設定,都彷彿是1979年塔可夫斯基《潛行者》遙遠的迴響。

自塔老的《潛行者》出世以來,鮮有模仿與致敬之作,更無繼承者。儘管Lopushansky在90年代拍攝了《博物館的來訪者》,但卻無與《潛行者》一脈相承的精神內核,最多只是模仿了塔老的廢墟美學與反烏托邦設定。

《潛行者》劇照

《湮滅》是對塔老詩意科幻的一種回歸,雖然鏡頭語言與場面調度遠不及塔老,但至少繼承了《潛行者》神秘主義傾向與詩意風格。

作為一個科幻迷兼電影迷,我對《潛行者》的喜愛難以言表,遠超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看到《湮滅》真是由衷感到欣慰——塔老終於後繼有人了。

本片的X區域(也稱「閃光」),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潛行者》中的「區」。這是人類慾望的具象化,也是神秘現象的誕生地,還是人物尋求的答案,更是一切的終極。

《潛行者》中的「區」

影片臨近結尾的光斑流轉與女主眼睛的特寫,無疑是在向《2001太空奧德賽》致敬。

《2001太空奧德賽》劇照

女主正是在《黑天鵝》中大放異彩的娜塔麗-波特曼。如果你不知道《黑天鵝》,那你肯定知道《這個殺手不太冷》,那個小蘿莉就是她。

影片對於未知(生命?形態?存在?)的描繪還深得克蘇魯神話精髓:這些未知(生命?形態?存在?)的行為都是不可被理解的,道德、倫理與常識在其面前是失效的。

因為它們就是「神」。什麼宙斯、奧丁之流,背負神名,全部都行人類之事,其本質無疑是人。

而「神」,不需要考慮人類想什麼做什麼,也不會向你解釋,因為在「神」看來這是沒必要的。這也是為什麼女主在回答研究人員(實則是觀眾)的疑問時,只能說:「不知道」。

「神」的想法、目的、行為,人類不需要知道,也不可能知道。

本片打破了奇幻與科幻的界限,《湮滅》小說作品在我看來可歸類為「新怪譚」,這一類型其源頭可追溯至「科幻之母」厄修拉-勒古恩與羅傑-澤拉茲尼(若想了解詳情,可閱讀我為公共號「架空」所寫的相關文章)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發起的科幻界「新浪潮」運動。柴納-米耶維是「新怪譚」的代表人物,可惜荒誕人只讀過他的《地疤》。而電影作品如此另類,可謂是開宗立派。

「科幻之母」——厄修拉-勒古恩

本片導演是《機械姬》的導演亞歷克斯-加蘭,《機械姬》在我看來是不可多得的鬼才之作,原本想專門寫一篇影視推薦,正好藉此一併安利給讀者。

《湮滅》在思想廣度上包羅萬象,思想深度上也是一流,甚至是超一流。

荒誕人現在的思考與想法太多,推送篇幅根本不夠;涉及問題太廣太深,還有待繼續思索沉澱。只能再次表達自己的景仰:這部作品太偉大,我幾近失語。

不過,很多問題想不通是由於導演故意挖坑,大家不要過度闡釋,如果不出意外《湮滅》應該是三部曲。這種方法也是老套路了,尼爾-特洛姆坎普創立燕麥工作室後拍攝的一系列短片都屬於重設定輕劇情,概念先行、情節後置的作品。

不要著急,先給大家預告一波:「荒誕視界」會做一個尼爾的影視推薦,然後讓大家親自看看燕麥工作室做出的一系列神級短片。

目前並未確定《湮滅》是否會在國內上映,我估計八成是不可能的。就算上映,大家在影院看到的也是剪刀手們辛苦工作的成果。

看完本片,我久久不能入眠。本以為在科幻與奇幻領域已沒什麼作品能夠震撼我了,但果然還是太年輕,這篇文章便也寫成了一篇四不像的影評。

為了避免劇透,我並未在這篇文章討論電影思想,如果有讀者看完本片有話想說或存有疑問,歡迎加我好友多多交流。

荒誕人還要說一句話:我們正在見證一個新的科幻里程碑的誕生,我感到無比榮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荒誕視界 的精彩文章:

有錢人的世界也有痛苦

TAG:荒誕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