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掖景點概述,來張掖旅遊的您一定要記得收藏!

張掖景點概述,來張掖旅遊的您一定要記得收藏!

張掖,甘肅省省轄市。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稱「甘州」,即甘肅省名「甘」字由來地,素有「桑麻之地」、魚米之鄉之美稱。盛產小麥、玉米、水稻、豆類、油料、瓜果、蔬菜,工業有煤炭、機械、紡織、釀造等10餘個部門。土特產品有元蔥、蘋果梨、烏江米、紅棗、髮菜、絲路春酒等。 張掖市面積40874平方千米,人口131萬。轄甘州區、臨澤縣、高台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六個縣區。

張掖市是國家1986年頒布的第二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是古絲綢之路重鎮,是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貫穿全境,是甘肅省商品糧基地,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美譽。張掖擁有亞洲最大的軍馬場,國務院批准建設的國家級濕地保護區,以及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的張掖張掖七彩丹霞旅遊景區。

張掖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之美譽,古人有詩曰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

塞上名剎—西夏大佛寺

大佛寺景區位於甘肅省張掖城西南隅,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迹群,它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誌性建築。景區對外開放的景點有建於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萬壽木塔、明代的彌陀千佛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其中,大佛寺(甘州區博物館所在地)是該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為西北內陸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寺內古建林立,古樹參天,碧草成蔭,環境優美。這裡有全國僅見的西夏少數民族宗教殿堂,亞洲最大的室內泥塑卧佛,世所罕見的明代手書金經,還有數以千計的館藏精品文物。在歷史上大佛寺又是與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關係的古剎之一。據記載:?V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於大佛寺。大佛寺經國家多次撥款修葺,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審為3A級景區。今天已成為集文物收藏、陳列、展出、旅遊、民族風情為一體的遊覽勝地。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前來旅遊觀光。

寺院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史載西夏國師嵬??在此掘出一翠瓦覆蓋的卧佛而初建大佛寺。現存建築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為"登極樂天"、"西方聖境",右為"入三摩地"、"??園演法"。殿內有木胎泥塑佛像,長34.5米,肩寬7.5米,腳長4米,耳長2米,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卧佛身後塑十大弟子,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為《西遊記》和《山海經》壁畫。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為珍貴。寺後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為張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層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為國內罕見。

張掖大佛寺據傳曾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別吉太后的靈柩寄放於寺內。南宋末年,宋恭宗趙顯被虜後為避禍而出家於此。大佛寺規模宏大,16世紀時寺內可容納四、五千人同時朝拜。

上帝的調色板—七彩丹霞

張掖七彩丹霞旅遊景區,如果用文字來表達,僅有兩個字震撼。其氣勢之磅礴、場面之壯觀、造型之奇特、色彩之斑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驚嘆。她不僅具有一般丹霞的奇、險,而且更美的在於色。在方圓10多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隨處可見有紅、黃、橙、綠、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種鮮艷的色彩,把無數溝 、山丘裝點得絢麗多姿。張掖丹霞地貌以她那層理交錯的線條、色彩斑斕的色調、燦爛奪目的壯美畫圖,形一個彩色童話世界。

七彩丹霞蘆葦溝因其雄偉而美麗。它的山峰由懸崖峭壁構成,許多崖壁高達幾百米,拔起於平川或河岸之上,危崖勁露,光滑削齊,氣勢磅礴,蒼勁雄渾。就是小尺度的石峰,也似有擎天之力,充滿陽剛之美。

遊覽總長3千米的蘆葦溝,只見赤壁千仞,峰迴路轉,一步一景,人移景變,別有一番情趣。環顧四周,雄奇詭險,千怪萬狀,險象環生,怪石嶙峋,幽洞通天。石徑兩旁山峰聳峙,高山之巔石堡盤踞,猶如神秘的古堡給世人演繹傳奇的神話故事,讓人禁不住展開漫無邊際的遐想與思古之情。懷古今之萬事,那煙崗霧靄之下,群峰深壑之間,人跡罕至之處,不知隱藏著多少未解之迷,撩撥著人們尋幽探秘的遐想。

天馬曾來—馬蹄寺

馬蹄寺位於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裕固族為甘肅張掖所特有少數民族);北距張掖市市區65公里,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於一體的旅遊區。石窟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共有70餘處窟龕,始建於北涼。馬蹄寺因傳說中的天馬在此飲水落有馬蹄印而得名。傳說中的馬蹄印跡現存於普光寺馬蹄殿內,成為鎮寺之寶。

石窟始建於北涼,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共有70餘處窟龕。馬蹄寺石窟是一規模宏大的石窟群體。它包括七個小石窟群,迤邐近三十公里,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民間傳說:天馬下凡時一蹄落在了這裡的一塊岩石上,踩下了一隻蹄印,寺院由此而得名。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馬蹄寺、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七個小馬蹄寺石窟群。每個小窟群,多的有三十餘窟,少的有兩窟,總共有七十多窟。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改名普光寺,寺內原存的金鞍、龍袍,系清代乾隆賜給的御物。馬蹄石窟由於歷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齊稱為河西佛教勝地的三大藝術寶窟。

這些石窟中最早的建於晉代,是敦煌人郭瑀及其弟子所鑿,先為郭的隱居講學處,後人增塑像佛,鼎盛時期曾有僧眾三百多人。馬蹄寺石窟群,從東晉以來,歷經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民國到現在有1600多年的歷史,它是省歷史悠久、藝術價值很高的文物古迹之一。馬蹄寺石窟的獨特之處在於千佛洞有500多個摩崖佛塔窟龕,規模寵大,是體驗草原游牧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甘涼咽喉—焉支山

焉支山坐落在河西走廊峰腰地帶的甘涼交界處,位於山丹縣城東南40公里處,現大馬營鄉境內,距山丹縣城40公里,東西長約三十四公里,南北寬約二十公里。屬自然風景區,自古就有"甘涼咽喉"之稱。

焉支山是祁連山的一條支脈,位於縣城東南50公里處。主峰百花嶺,海拔3978米。焉支山又叫胭脂山,因山中生長一種花草,其汁液酷似胭脂,山中婦女用來描眉塗唇而得名。景區內松柏常青,草木蔥蘢,蜂飛蝶舞,鳥語花香,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有河西"小黃山"的美稱。

焉支山載入史冊已久。先有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年輕將領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西進,過焉支山,擊敗匈奴,奪得河西地區,打通了中原與西域交往的通道,自此,焉支山成為勝利的象徵而載入史冊。後有公元609年,隋煬帝駕幸焉支山,舉辦"萬國博覽會",召會27國使臣,寫下了著名長詩《飲馬長城窟》,使焉支山成為世界博覽會最早的發源地而聞名天下。

佛教歷史—文殊寺

文殊寺坐落於祁連山主峰素珠鏈腳下的文殊山景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文殊寺坐落於白雲深處,四周群峰競秀,寺前一泓碧水長流,茂林修竹環繞,飛瀑流泉相伴,集雄險奇秀於一體,聚幽雅清新為一身,是石人山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寺由正殿、過殿、偏殿組成,傳說文殊聖母授徒釋迦牟尼、彌勒、達摩於此並福蔭當地而得名,香火盛極一時。但真正使文殊寺聞名遐邇的,卻是寺內的5棵參天古銀杏。

文殊寺據史書記載,文殊山石窟最早鑿於北朝,寺廟創於貞觀,距今約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經五代唐、宋(西夏)、元、明、清歷代開鑿、建築、塑像、彩繪,在香火鼎盛時期,前山和後山建築約三百六十餘座,七十餘院,石窟洞窟七十餘座,庵、觀、寺、院處處香煙繚繞,殿、亭、樓、閣遍布前山後山。南北朝至隋唐以來,藏漢傳佛教、道教等多種宗教藝術薈萃之地,距今約1500多年的歷史,其藝術風格與莫高窟相媲美,俗有"小西天"之美稱。據傳說文殊菩薩在此顯靈而得名。三世達賴曾來此朝拜。千佛洞、萬佛洞、奇觀駱駝峰,古建築多建在奇峰異巒之顛。

皇家馬廄—山丹軍馬場

山丹軍馬場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草原,地跨甘青兩省、毗鄰三市(州)六縣,總面積329 .54萬畝。在原蘇聯頓河馬場解體後,佔據了世界第-的位置。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公元前121年由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始創,距今2130多年,也是當今世界最古老的單一組織。山丹軍馬場自1949年9月建場以來,近50年一直歸屬軍隊管理,是我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軍馬繁育基地,為我國的良馬培養做出了重大貢獻,也是我軍最大的糧油肉生產基地。2001年9月10日,山丹軍馬場整體移交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管理,實現了由軍隊保障性企業向社會化企業的轉變,現為張掖市規模最大的中央駐地方企業。

每值夏日,焉支山千峰疊翠,妖饒多姿,層林盡染,溪流潺潺;奇花異草,名貴林木遍布山間。唐代詩人李白曾有詩云:"雖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婦女馬上笑,顏如頰玉盤,翻飛射鳥獸,花月醉雕鞍";南面的祁連山白雪皚皚,峰戀疊翠,山中的原始森林蒼松挺拔,翠柏生輝,漫山遍野花草繁茂,灌木叢生。野生動物犳、熊、狼、狐、鹿、岩羊、黃羊、鬼、旱鏉、獐子等出入期間。

紅色教育基地—紅西路軍紀念館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位於有"塞上江南、北涼古都"之稱的高台縣,前身為高台烈士陵園,始建於1953年,現佔地面積260畝。園內掩埋著轉戰河西、血戰高台而壯烈犧牲的紅五軍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等3000多名紅西路軍革命烈士的忠骨。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先後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防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幹部教育培訓基地。現已成為全國反映紅西路軍歷史最全面、最具權威性的紀念館,是紅西路軍歷史的紀念、展示、保護和研究中心。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後,紅四方面軍總部率五軍、九軍、三十軍21800餘人奉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之命西渡黃河準備執行寧夏戰役計劃。但是由於時局變化,寧夏戰役計劃被迫中止,渡河部隊奉命組成西路軍,轉戰河西走廊。為完成在河西建立根據地、打通國際通道的重大使命,兩萬餘名西路軍將士在河西走廊浴血奮戰半年之久,殲敵25000餘人,但終因寡不敵眾等因素兵殤河西走廊。紅西路軍征戰史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發生在1937年初的高台攻防戰是其中最驚心動魄、悲壯慘烈的一幕。1937年1月1日,紅五軍大部指戰員在軍長董振堂的率領下攻佔高台縣城後,於1月12日遭到六倍於己的敵人的包圍,在與敵人進行了九天八夜的殊死戰鬥後,彈盡援絕,紅五軍2000多位紅軍指戰員壯烈犧牲。

新改擴建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佔地260畝,東西長385米,南北寬200米。景區內服務設施齊全,景點布局莊嚴優美,排列星羅有序,有遊客服務中心、通透式大門及大門組雕、"血戰高台"英雄群雕、紀念碑、紅五軍陣亡烈士公墓、紀念館。前園南、北建有對稱的三檐雙層五角亭各一座。紀念碑南北兩側分別建有董振堂、楊克明紀念亭。這些建築物與綠草地、松柏樹相互穿插環繞,環境優美。現已成為全國反映紅西路軍歷史最全面、最具權威的紀念館。

除此以外,張掖還有其他著名景點:張掖木塔寺、山丹新河驛、肅南康隆寺獵場、張掖森林公園、張掖東大山、龍首山、道巷廟、諸葛樓、東山寺和西武當、許三灣城及墓群、牘侯堡、民勤會館等。

來源:張掖七彩丹霞旅遊景區

編輯:張麗芸

審核:李雪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張掖旅遊 的精彩文章:

冬天的冰溝丹霞,看一眼就美哭了!

TAG:金張掖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