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霍金留給中國最後的聲音:他和TFboys聊了聊未來

霍金留給中國最後的聲音:他和TFboys聊了聊未來

曾有人問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他對死亡的恐懼是什麼。

霍金回答說,過去這麼多年,他一直都在英年早逝的預期中生活著。他不怕死,但也還不急著死,在死之前他還有太多的事要做。

當地時間2018年3月14日,「宇宙之王」霍金去世,享年76歲。霍金生前特別喜歡《哈姆雷特》里的一句話:「即使我身處果殼之中,我仍以為自己是宇宙之王。」

和中國最後的對話

2017年11月24日,霍金和TFboys成員王俊凱進行了一場「暢想未來不忘中國傳統」的對話,這是霍金留給中國最後的聲音。

王俊凱和霍金對話視頻截圖

作為2017年Next Idea 騰訊創新大賽的「未來啟發者」,霍金一直致力於啟發中國青年的創新力,王俊凱通過視頻向霍金拋出了自己對人類未來生存與文化傳承的疑問:人類應該為移居外星做怎樣的準備,以及在探索未來和發展科技的同時該如何保護傳統文化?霍金在回應里表示相信傳統文化擁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不會輕易消失,同時鼓勵中國青年勇於想像未來,最後還表達了對中國年輕人積極思考與探索未來的讚許。

原對話為英語,以下是中文翻譯:

王俊凱:你好,霍金教授,我是來自中國的王俊凱,很榮幸可以向您請教一些和未來有關的問題,您一直很關心人類的未來發展,並曾在演講中您多次提出了建議人類探索移民外星以延續地球文明,我和許多中國青年人一樣,對探索宇宙和未來充滿了好奇,為此我們應該做哪些準備呢?

霍金:謝謝這些問題。我最近說過,未來人類對地球的破壞,正在威脅著我們,我們應該考慮探索其他有潛力的星球,以延續人類的發展,不得不採取行動,會教我們如何更明智地實施,我不認為全人類會移到一個新的星球,只能精選一些確保能生存下去的人,但是我們應該先去哪裡?我們應該如何計劃在其他星球上生活。

我們是探險家和思想家,我們的動機是提升人性,但首先我們需要想像力,我們需要考慮未來我們將如何生活,在我們的腦海里,看看今天能做什麼來緩解今天的問題,更好地想像未來。

王俊凱:聽起來真有趣,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囊括世界上的一切並推動著進步,所以我們在鑽研科技的同時,也需要打開想像力之門。

霍金:記住,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空間、時間、能量和物質的認識,我們今天仍在確認他的預言,未來是屬於你們的,好好運用它。

王俊凱:同時,我的另一個問題看起來與未來和科技相距較遠,卻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也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們該如何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在我們探索未來和發展科技的同時。

霍金:我不相信傳統文化將會消失,我認為我們的藝術和音樂是面向人類的,對外來物種無任何意義,我認為我們不需要擔心。

王俊凱:也許科學和技術,將為我們復興傳統文化提供新的可能性。我最後一個問題是,如果中國有人請您來出演一部電影,你會對什麼樣的角色感興趣呢?

霍金:我一直說,我想扮演反派角色或者詹姆斯邦德電影中的反派類型,我覺得輪椅和機器人的聲音都適合這個角色,也許我可以把機關槍裝在椅子上,處理掉我不再需要的助手。大多數人都知道,我的一個宗旨,是鼓勵更多年輕人追求科學,所以我對新一代的目標與騰訊的目標是類似的。

因此,我很高興今天來到這裡,我很支持騰訊開展Next Idea項目的創新理念和人才計劃。去年(2016年),來自世界各地數千所大學的學生都參與了。據我了解,騰訊收到了將近十萬件創造性的作品,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我希望這個項目在未來的幾年裡能越來越好,我期待著閱讀許多有價值的獲獎者的想法和計劃。

霍金最後一條微博

霍金第一條微博

面向中國最後的演講

2017年11月5日,騰訊WE大會現場,霍金進行了視頻演講,這也是霍金在中國的最後一次演講。

想去往未來的霍金,為人類想好了各種可能出現的方案,「到2600年,世界將擁擠得 『摩肩擦踵』,電力消耗將讓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這是岌岌可危的。然而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我們可以避免這樣的世界末日,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探索人類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移民太空——是這位以《時間簡史》啟蒙了一代人宇宙觀的智者送來的未來人類的良方。

以下為演講中文翻譯:

你好,北京!我是史蒂芬?霍金。歡迎來到騰訊WE大會。

我今天的演講,是關於在宇宙這一背景下,地球和人類所扮演的角色。為了最好地闡述,我需要從兩個維度出發,一是思考人類的未來,二是研究我們探索太空、尋求其他潛在宜居星球的選擇。我今天的目的,是問大家兩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做什麼才能夠確保,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人類的未來達到儘可能完美?其次,我們為什麼要考慮探索其他宜居星球?

一個原因是,對我們來說,地球變得太小了。在過去二百年中,人口增長率是指數級的,即每年人口以相同比例增長。目前這一數值約為1.9%。 這聽起來可能不是很多,但它意味著,每四十年世界人口就會翻一番。 2022年,我將慶祝自己80歲的生日,而在我人生的這段歷程中,世界人口比我出生時膨脹了四倍。

這樣的指數增長不能持續到下個千年。 到2600年,世界將擁擠得 「摩肩擦踵」,電力消耗將讓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這是岌岌可危的。然而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我們可以避免這樣的世界末日,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探索人類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

但是理由充分嗎?難道留在地球上不是更好? 在某種程度上,今天的情況就如同1492年前的歐洲。當時的人們很可能堅信,哥倫布的探險註定是徒勞無功。 然而,新世界的發現,對舊世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對於那些被剝奪權利地位、走投無路的人來說,新世界成為了他們的烏托邦。

人類向太空的拓展,甚至將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這將徹底改變人類的未來,甚至會決定我們是否還有未來。它不會解決地球上任何迫在眉睫的問題,但它將提供解決這些問題的全新視角,讓我們著眼於更廣的空間,而不是拘泥眼下。希望這能夠讓我們團結起來,面對共同的挑戰。

當我們進入太空時,會有怎樣的發現呢?會找到外星生命,還是發現我們終將在宇宙中踽踽獨行?我們相信,生命在地球上是自然而生的,是在漫長的進化後,實現了與地球資源的高度契合。因此,在其他條件適宜的星球上,生命的存在也必定是可能的。即使這種可能性極小,但宇宙是無限的,我們還是可以假設,生命會在某處出現。不過,如果概率很低,那麼出現生命的兩個星球間的距離,可能將異常遙遠。

在太陽系中,月球和火星是太空移民地最顯而易見的選擇。水星和金星太熱,而木星和土星是巨大的氣體星球,沒有堅實的表面。火星的衛星非常小,並不比火星本身更優。木星和土星的一些衛星也存在可能。比如木星的衛星之一歐羅巴,它的表面是冰層,但其下可能會有液態水,也就可能會孕育生命。那麼我們如何確定這種可能?是否必須登陸歐羅巴,然後鑽一個洞?

星際航行必然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我所說的長期,是指未來二百到五百年。

但是,還有另一種選擇。去年,我與企業家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一起,推出了長期研發計劃——「突破攝星」,目標是讓星際旅行變成現實。如果成功,在座各位有些人的有生之年內,我們將向太陽系最近的星系——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發送一個探測器。

「突破攝星」是人類初步邁向外太空的真正機會,為了探索和考量移居太空的可能性。 這是一項概念驗證的使命,其中涉及三個概念:迷你太空飛行器、 光動力推進和鎖相激光器。「星晶元」是尺寸被縮小到僅幾厘米、但功能完備的太空探測器,它將附著於「光帆」上。

「光帆」由超材料製成,重量僅有幾克。我們設想,一千個由 「星晶元」和 「光帆」組成的納米飛行器將被送入軌道。 在地面上,激光器陣列將共同形成一道超強光束,光束穿過大氣,以數十吉瓦的功率射向太空中的「光帆」。

這項創新背後的想法,是以光束來驅動納米飛行器的前進。這樣產生的速度雖然不及光速,但也能達到其五分之一,約合每小時1億英里。這樣的系統可以在一小時內抵達火星,幾天內到達冥王星,一周內就可以追上並超過旅行者號探測器,並在僅二十年後到達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

重要的是,「星晶元」的軌跡可能包括「比鄰星b」,這顆位於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宜居帶的行星,與地球的大小類似。正是在今年,「突破攝星」與歐洲南方天文台攜手合作,進一步探尋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的宜居行星。

目前看來,這些都可能成為現實。但我們也看到重大的挑戰。1吉瓦功率的激光器僅能提供幾牛頓的推力,不過因為納米飛行器因為只有幾克重量,恰恰可以克服這個問題。但是工程方面的挑戰是巨大的。納米飛行器必須經受極限加速、極寒、真空和質子,以及與太空粉塵等垃圾的碰撞。另外,由於大氣湍流,將一套總量100吉瓦功率的激光組瞄準太陽帆,也是很困難的事情。

還有一些嚴峻的問題。如何讓數百道激光穿過大氣波動時聚合,如何推動納米飛行器又不燒毀它們,如何讓它們瞄準正確的方向?此外,我們還需要讓納米飛行器在冰冷的真空環境中工作二十年,這樣它們才能將信號傳回到四光年外的地球。

然而這些都是工程設計要解決的問題,而工程挑戰往往最終都會被解決。隨著技術進步日趨成熟,我們可以展望更多令人興奮的使命。如果「突破攝星」計劃能傳回毗鄰星系中宜居星球的圖像,這對人類的未來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希望我已經解答了我演講一開始所提出的問題。人類作為獨立的物種,已經存在了大約二百萬年。我們的文明始於約一萬年前,其發展一直在穩步加速。

如果人類想要延續下一個一百萬年,我們就必須大膽前行,涉足無前人所及之處!

感謝大家的聆聽。

和中國網友最後的互動

2017年11月5日騰訊WE大會之前,騰訊組織了一次網友提問霍金的活動,網友拋給霍金很多問題,霍金選擇部分做了解答,這是霍金和中國網友最後的互動:

問:如果可以穿越,選擇回到過去還是去向未來?

霍金:我想去往未來。因為從歷史中,我們已經了解了過去。

問:有什麼問題是您到現在還沒有想明白的?

霍金:我想引用愛因斯坦的名言,這個世界最不可思議的地方就是在於它是可以被理解的。我們所在的宇宙廣袤而複雜,但它遵循著我們能夠去發現並了解的定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問:宇宙一切事物的發展是從大爆炸開始就註定了的嗎?如果是,是不是我們怎樣折騰結果都一樣?

霍金:我們是科學決定論的擁護者,我相信科學定律決定了宇宙的演變。但是涉及的公式可能非常複雜。以至於我們無法預測會發生什麼。我不相信有上帝這樣的智慧設計師存在。

問:(自2015年以來)已觀測到來自三次雙黑洞系統合併事件的引力波信號,您最希望未來的LIGO解答哪些關於黑洞的重大問題?

霍金: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觀測到雙黑洞併合有兩大重要意義。首先,這是第一次對廣義相對論重要預測的直接確認,即引力波存在且傳遞能量。其次我的面積定理可以得到測試,即黑洞最終的面積要大於其原始總面積,這是將視界面積闡釋為黑洞熵的基礎。

結語:

霍金在劍橋大學辦公室牆上的一段話  圖片來源:騰訊官方微信號

現在,霍金真的去向他理想的未來。

8個月前,騰訊WE大會工作人員在英國劍橋大學拜訪了霍金,3月14日騰訊官方微信號推文致敬霍金時,再次告訴世界,霍金的辦公室里留下的這段話——

不管在什麼時候,

我們都不能忘記頭頂的星空,

要永保好奇,

永遠前進——

這是霍金留給這個世界的一句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樂視網回應「研究制定重整方案」傳言:未形成任何實質性方案
日本牽頭縮小版TPP將於3月簽署,回擊特朗普「反全球化」

TAG:澎湃新聞 |